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期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试行)》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下称《办法》)。
《办法》共三十六条,包括总则、核心要素评级、总行支持度评估、综合监管评级、评级程序、评级结果运用、附则等七个章节。《办法》从总体上对外国银行分行监管评级工作进行规范,对外国银行分行评级的基本定义、适用范围、主要原则、评级要素、基本程序、评级结果运用等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办法》一是明确外国银行分行监管评级基本体系。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包括核心要素评级和总行支持度评估两部分,其结果以核心要素评级结果为基准,总行支持度评估作为调整项。其中,核心要素评级包括风险管理、营运控制、合规性和资产质量等4项评级要素;总行支持度评估包括总行的经营环境风险、总行的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以及总行对在华分行的支持度等3项评估要素。二是规范评级程序。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程序包括收集信息、初评、复评、审核、评级结果反馈、评级结果运用、动态调整、后评价等环节。其中,年度监管评级工作结束后,外国银行分行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监管机构可对其监管评级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三是对评级结果运用作出指导。强调监管评级结果是作为衡量外国银行分行经营状况、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能力,制定监管规划,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开展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明确监管机构应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对外国银行分行采取分类监管措施。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监管评级是银行业非现场监管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监管流程中处于核心环节和基础性地位。《办法》的发布和实施,是对外资银行监管的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对中国特色监管道路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为加强外国银行分行监管、发挥监管评级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增强监管能力,有利于引导外国银行分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风险治理水平。 (二)中国银保监会就《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12月29日,银保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共六章48条,包括总则、基本要求、业务范围与托管职责、管理要求、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附则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则。托管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第三方,为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及社保基金、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提供财产保管及相关服务的行为,商业银行开展托管业务遵循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独立审慎、风险隔离原则,保障托管财产的独立性。二是明确商业银行开展托管业务应持续符合的基本要求。三是明确托管业务范围和托管职责。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是否能够实际控制,将托管产品财产分为可托管资产和其他资产,根据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合的托管服务和其他服务,并应通过托管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等。四是提出托管业务管理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托管业务治理架构,并从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业务独立性、授权控制、业务准入、宣传营销、数据保护等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五是进一步强化持续监管措施、监管处罚、数据报送和自律管理等相关安排。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做好《办法》修订完善和发布实施工作,持续督促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托管业务规范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我国金融投资业务和托管市场进一步发展成熟,对商业银行托管业务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和新的需求。《办法》的制定发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范围和经营规范,更好发挥第三方独立托管机制作用,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监管,督促商业银行落实风险管理和合规展业的主体责任,实现审慎稳健经营。 (三)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并发布了《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管理办法》共8章,5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关于总体目标、机构范围、责任义务、监管主体和工作原则的规定,明确银行保险机构承担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消费者有诚实守信的义务。二是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发展战略,建立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合作机构管控、内部考核等工作机制。三是规范银行保险机构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八项基本权利。包括规范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销售行为,禁止误导性宣传、强制捆绑搭售、不合理收费等行为,保护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规范客户身份识别、业务经营、核保理赔管理等,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和依法求偿权;加强消费者教育宣传,提升服务质量,规范营销催收行为,保护消费者受教育权和受尊重权;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传输、外部合作等行为,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四是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对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各类银行业保险业行业协会、行业纠纷调解组织职责,以及相关监管措施和处罚事项等作出规定,严格行为监管要求,明确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统一标准、统一裁量,依法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和行为。五是明确适用范围、解释权和实施时间。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金融管理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最直接的体现。《管理办法》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落实消费者保护主体责任,不断提升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环境,切实保护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维护好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 二、观点聚焦 (一)世界银行:《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22年度的《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报告围绕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碳税和其他直接碳定价工具展开,提供了全球现有碳定价工具的最新概览。 报告指出,尽管相较中国排放总量而言,2021年全国碳市场的累计交易量并不算高,但不难看出中国碳市场正处于关键阶段。虽然全国碳市场履约率达99.5%,但国内碳市场也面临着诸如确保碳排放数据真实性等的重要挑战。 报告强调,在过去一年中,碳定价展现出了很多积极信号,新兴的碳定价工具和创历史新高的碳价让2021年间全球碳定价收入比2020年增长了近60%,达到840亿美元(2020年时创收530亿美元)。增加的碳定价收入不仅能够加快推动全球经济低碳转型,还可以支撑可持续的经济复苏,为财政改革提供资金,并帮助各国经济更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新浪财经网) (二)朱光耀: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要高度警惕国际金融市场动向 12月29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的“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召开,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在开幕演讲中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很大压力,要高度警惕国际金融市场动向。 在世界银行将2023年全球经济的增长率下调到1.9%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奥尔基耶娃在不久前也公开表态,全球经济在2023年有25%的可能性下滑到2%以下。对此,朱光耀认为,如何能够克服困难,促使经济避免出现一种深度的、长期的衰退,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需要肩负的使命。 朱光耀提到,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奥尔基耶娃警告,全球在2023年有可能出现二战结束之后的第三次国际金融危机,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称,他们对2023年全球经济发展的状况,在不同的情景下,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最坏的情况,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只有0.5%。朱光耀认为这些警示我们,要高度地警惕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 朱光耀还回顾了二战以后全球金融市场两次最大的危机,1982年全球债务危机和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进而演变成的全球金融海啸。朱光耀认为,过去这些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的急剧下滑,对全球各国人民生活水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凤凰财经网)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