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52期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12月20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主持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提出,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任务:
一是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优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是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功能,有力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支持力度。
三是推动金融平稳健康运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行业重组并购,推动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头部房企资产负债状况。推动长租房地产市场建设,按照租购并举方向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提升平台企业金融活动常态化监管水平,引导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发挥场景、数据和技术优势,在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继续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做好重点企业集团、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化解工作,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是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好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举措。提高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扩大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受惠面。
(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人民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可以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二)证监会: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证监会12月21日表示,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突出把选择权交给市场这个本质,放管结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紧紧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供给,助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证监会表示,推动形成中美审计监管常态化合作机制,营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国际监管合作环境。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制度改革落地实施,加快平台企业境外上市“绿灯”案例落地。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务实合作,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新华网) 点评 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助于促进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具体的质量,从而重新塑造资本市场生态。 (三)银保监会提示房贷转经营贷风险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8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风险一:中介违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违约违法隐患。根据相关监管规定,经营贷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银行与消费者贷款合同会明确约定贷款用途,但在“转贷”操作下,银行若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最终将由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不但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经营贷办理过程中,不法中介宣称可以提供办理各项证件、材料的服务,“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其实是通过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获得申请经营贷资格,此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风险二:中介垫付“过桥资金”,息费隐藏诸多猫腻。不法中介所谓的“转贷降息”,需要消费者先结清住房按揭贷款,再以房屋作抵押办理经营贷。不法中介为牟取非法利益,往往怂恿消费者使用中介的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并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消费者“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房贷正常息费水平。即使最终申请经营贷失败,消费者仍将被中介要求承担上述各项高额费用,同时还将承担高息过桥资金的还款压力。 风险三:“以贷还贷”“转贷”操作有资金链断裂风险。经营贷与住房贷款在贷款条件、利息、资金用途、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比如,经营贷的期限较短,还款要求也很不一样,且本金大多需一次性偿还,借款人若无稳定的资金来源,贷款到期后不能及时偿还本金,可能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 风险四:“转贷”操作有信息安全权被侵害风险。消费者选择“贷款中介”的“转贷”服务,需要将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相关重要信息提供给中介。部分中介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出售相关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证监会官网) 点评 银保监会提示房贷转经营贷风险,向消费者充分提示风险,有助于广大消费者认清转贷操作的不良后果和风险隐患,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观点聚焦 (一)张明: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展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日前在《中国外汇》撰文指出,美国长期利率与美元指数的顶部都可能出现在2023年1季度或2季度。本轮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顶部很难超过4.5%,美元指数的顶部可能就在115-118左右。在2023年下半年,随着美国长期利率与美元指数掉头向下,全球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价格均可能迎来一波反弹。 尽管最近全球股市、债市与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在反弹,但张明认为,这波反弹的基础并不牢固。一旦2022年11月或12月美国通胀率下行不及预期,那么短期内美国长期利率与美元指数仍可能再度反弹。换言之,未来半年内很多金融指标都会呈现双边波动态势,而难以形成单边趋势。 (《中国外汇》2022年第24期) (二)陈道富:金融科技服务与伦理高度相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近日举办的2023第十届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年会金融科技伦理治理——ESG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上指出,金融科技涉及四个维度:分别是数据、数据技术、金融和伦理维度。 陈道富认为,人与技术实际上是共创生态的过程。人既是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技术的构成部分,两者在相互影响、相互迭代的过程中完成相互认知和调适,最后形成共同生态。金融科技将数字及数字技术运用到金融活动中,就会涉及在金融层面上的利益关系和伦理问题。金融本身处理的就是基于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大量伦理问题,但影响到行业,还会产生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服务的利益和伦理关系问题。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