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50期
Home > SeriesReport >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50期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50期

2022年12月12日

一、严防失业保险金跑冒滴漏

近两年,为更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失业保险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最大化做到参保失业人员应发尽发、应保尽保。然而,有人却借机动起了“歪心思”。根据失业保险金出现的跑冒滴漏现象,为了确保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可持续,各地应当对待遇发放、对账制度、信息比对核查等重点环节的风险点进行“全面体检”,系统掌握和梳理征缴、支付、管理和审批等高风险业务的流程和规范,加大监管力度。最近,山东省莱西市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9名被告人提起公诉,原因是被告人明知相关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仍然通过虚构劳动用工关系,开具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到期的证明等方式,为他人非法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手续并从中牟利。类似案件时有发生,已为失业保险的监管敲响警钟。目前,失业保险涉及的业务种类繁杂,业务链条上的风险点多而分散,监管手段也亟待健全和丰富。(经济日报)

二、多家分支机构接罚单 银行代销基金亟须“练内功”

近日,记者从厦门证监局了解到,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分行因基金销售违规被采取责令改正措施。此次收到监管罚单的上述三家银行都是规模靠前的基金销售机构。记者注意到,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部分分支机构基金销售业务负责人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适当性管理不到位,个别投资者提供的证明材料不足以证明其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未按要求报备反洗钱工作相关材料等。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河北银行、交通银行、宁夏银行等近10家银行分支机构因“基金销售违规”而接罚单或被责令改正。作为基金代销市场的主力渠道,银行的基金销售业务亟须加强“内功”修炼,才能更好立足市场,服务投资者。业内人士提到,浙商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基金代销中,改变了传统的通过销售激励来推动基金销售的模式,通过与基金公司合作定制爆款基金产品,对于拉动基金保有量效果十分明显。(上海证券报)

三、募新还旧 百亿私募搞“庞氏骗局”

12月6日,深圳证监局披露了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自2019年8月27日起至2022年2月16日,深圳万鼎富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万鼎富通人和一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万鼎恒通一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万鼎富通君行七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投向五个合伙企业后,特殊目的实体将其中部分资金转入投资标的,部分资金则直接转至投资者用于分配投资收益,整体资金募集和收益分配上呈现“募新还旧”特征,同时还存在期限错配等违规行为,对此,深圳证监局对万鼎富通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值得注意的是,12月以来已有4家股权私募被处罚。与此同时,截至12月7日,今年以来超400家私募股权机构遭协会注销,注销数量远超去年全年。业内人士认为,在严监管下,“伪私募”、“乱私募”加速出清,未来私募股权行业将步入良性竞争,并吸引更多行业和人才加入其中,今年实体企业频频设立或参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便是最好的证明。(上海证券报)

四、吉林信托收今年第三张罚单 年内已被罚350万元

11月28日,银保监会官网披露吉银保监罚决字〔2022〕35号处罚信息表显示,吉林信托存在“违反内控制度开展业务并形成风险”违规行为,被处以罚款40万元。官网资料显示,吉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是吉林省唯一一家专业从事金融信托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来吉林信托多次收到罚单,仅2022年罚款金额就已达到350万元。今年9月,银保监会官网披露处罚信息表显示,因吉林信托存在“违规提供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向监管部门提供虚假业务报告,监管意见落实不到位未开展内部问责”等违规行为,其被处以罚款280万元。除了屡次被监管处罚外,吉林信托还有多款产品被爆出存在延期兑付或违约情况,包括吉信·汇融38号、吉信·汇融16号以及吉信·汇融23号等项目。(证券时报)

五、抗通胀之路遇阻 全球巨额债务令加息难度加大

国际清算银行(BIS)周一发布了最新一期季度评估报告。BIS官员在向媒体介绍该报告时表示,近年来全球各经济体积累了巨额债务,为各国央行应对通胀带来挑战。BIS货币与经济部门主管Claudio Borio表示,令加息变得复杂的一个因素是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人债务水平都非常高。根据BIS的数据,全球40个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从2020年初的79%升至90%。BIS还警告称,养老基金和其他“非银行”金融公司目前以外汇掉期形式持有超过80万亿美元的隐性表外美元债务。BIS形容这是外汇掉期债务的“盲点”,有可能让政策制定者陷入“迷雾”。BIS警告称,各国央行可能被迫支持金融体系中那些对更高利率脆弱的关键部分,从而削弱其抗击通胀的努力。BIS提到了9月英国国债市场上演的危机,指出这凸显了一个风险:在货币当局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价格压力、并且正在缩减其资产负债表的时候,他们可能被迫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