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47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47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47期

2022年11月2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

11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导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向优质房地产企业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

《通知》指出,监管账户内资金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规定的监管额度后,房地产企业可向商业银行申请出具保函置换监管额度内资金。商业银行可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在充分评估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财务状况、声誉风险等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决策,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

下一步,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将密切沟通协作,联合做好《通知》贯彻落实工作,指导商业银行依法合规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保函仅可用于置换依法合规设立的预售资金监管账户的监管额度内资金。置换金额不得超过监管账户中确保项目竣工交付所需的资金额度的30%,置换后的监管资金不得低于监管账户中确保项目竣工交付所需的资金额度的70%。《通知》的发布和实施,将帮助优质房地产企业缓解流动性压力,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中国证监会 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通知》

近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通过优化市场服务运行机制、监管考核标准、融资决策程序等方式多措并举支持中央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并积极支持中央企业开展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REITs试点,促进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二是鼓励中央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将募集资金通过权益出资、供应链金融、园区孵化等途径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协同发展;三是增强证监会与国资委在规范与服务中央企业科创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协同,形成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的合力。

下一步,证监会、国资委将抓紧细化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机制优势、专业优势,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为引领示范,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融通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截至目前,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共支持130多家企业融资近1400亿元,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助力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知》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加快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民经济明显回升,2022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9%,比第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继续保持物价形势的基本稳定。

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海外通胀高位运行,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但要看到,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恢复的势头日益明显,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工作,保持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央行首次提出“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央行之所以高度重视通胀升温可能性,一方面,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国内结构性通胀压力存在上升可能。这对货币政策稳定物价提出新的要求,未来需要时刻关注需求侧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做好预期管理与极限管理,兼顾好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二、观点聚焦

(一)宣昌能: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工作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上表示,近年来,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五大支柱”初步确立,资源配置、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三大功能”日益完善。

宣昌能总结了近年来人民银行在牵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验。一是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前提,要高度重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和转型金融标准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二是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市场体系,注重政策激励约束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三是要始终秉持开放态度,积极参与气候环境治理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宣昌能认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全球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同时,宣昌能列出了下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工作的四大重点。

第一,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大力提升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第二,用好用足金融政策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第三,切实防范气候环境相关金融风险。第四,深度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与治理。积极参与引领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协调开展转型金融发展、金融科技应用、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等重要工作,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联合国:世界人口达到80亿

日前,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这天达到80亿。

联合国网站“80亿人口日”栏目介绍说,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全球人口增长归功于公共卫生、营养、个人卫生以及医药的改善使人类寿命逐渐延长。另外,一些国家的高生育率也推动了人口快速增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是人类思考对地球负起共同责任的时刻。

联合国网站显示,全球人口从70亿增长到80亿花了约12年时间,而到2037年达到90亿将需要大约15年的时间,这表明全球人口的总体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生育率高的国家往往是人均收入低的国家。随时间推移,全球人口增长越来越集中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其中大多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些国家中,持续的人口快速增长可能阻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可持续发展目标仍然是世界迈向幸福和健康未来的重要途径。

人均物质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最高的国家往往是那些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而不是那些人口增长迅速的国家。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控制升温目标,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取决于遏制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