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19期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就《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制定《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2年4月29日起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对《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原则性要求进行细化和补充,与上述制度共同构成理财公司内控管理的根本遵循。《办法》共六章41条,分别为总则、内部控制职责、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保障、内部控制监督及附则。
《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行业对标和风险底线原则,要求理财公司建立全面、制衡、匹配和审慎的内控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完善投资管理分级授权机制,健全交易制度全流程管理,加强重要岗位关键人员全方位管理,强化关联交易管理与风险隔离,充分发挥内控职能部门和内审部门的内部监督作用。监管部门应坚持为民监管理念,加强持续监管,逐步建立理财公司评价体系,提升监管有效性。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做好《办法》征求意见工作,持续督促理财公司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建设,提高经营管理质效,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截至2022年3月末,理财公司产品余额17.3万亿元。理财公司作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资管机构,有必要尽快构筑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办法》的发布实施有利于统一同类资管业务监管标准,增强理财公司法治观念和合规意识,促进构建与自身业务规模、特点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推动理财行业形成良好发展生态。
(二)人民银行等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共10条,从定义、偿付顺序、损失吸收方式、信息披露、发行定价、登记托管等方面,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的核心要素和发行管理规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有序组织债券发行工作提供了依据。
国际上,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实现总损失吸收能力达标的重要工具,已得到广泛运用,发展较为成熟。从我国实际看,推出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是支持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规则的必要措施,对提高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风险抵御能力、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具有积极意义。
下一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加强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的监督管理,指导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合理安排发行工作,有序提升总损失吸收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通知》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提升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能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中国证监会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 研究资本市场落实的政策措施 近日,证监会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相关工作措施。 会议认为,要结合资本市场实际抓好学习和贯彻落实,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一是在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上下更大功夫。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丰富科技创新公司债、中小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债券融资工具和品种,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研究拓宽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适时出台更多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扎实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出科创板做市交易,丰富期货期权等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加快投资端改革步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进一步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三是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合作,推进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落地。四是坚持不懈狠抓资本市场风险防控。坚持监管姓监,加强跨境跨市场风险预研预判,健全资本市场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要求,证监会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底线思维,强化担当作为,求真务实,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的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党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会议强调,要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构建有利于资本正向功能发挥的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引领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为各类资本发展释放更大空间。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2年一季度国际收支状况答记者问时表示,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经常账户顺差895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直接投资净流入650亿美元,保持在较高水平。 货物贸易进出口延续平稳增长趋势。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450亿美元,为历年同期最高值。其中,货物贸易出口8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6%;进口6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收窄。一季度,服务贸易逆差182亿美元,同比下降30%。旅行、知识产权使用费为主要逆差项目。 直接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一季度,直接投资净流入650亿美元,主要是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070亿美元,创新高,反映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坚持国内高水平开放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外资在华投资兴业意愿较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420亿美元,显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序进行。 王春英表示,总体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二)世界银行:俄乌冲突对食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巨大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指出,俄乌冲突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改变了全球贸易、生产和消费模式,能源价格2022年将上涨50.5%,价格压力将在2023年和2024年逐步缓解。报告预计2022年布伦特原油期货平均价格将达到每桶100美元,这是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2021年上涨42%。 报告显示,包括农产品和金属在内的非能源价格预计2022年上涨19.2%,价格压力也将在数年后缓解。2022年小麦价格预计上涨42.7%,金属和矿物价格上涨15.8%。 整体而言,报告预计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在远高于最近五年平均值的水平。报告还指出,如果俄乌冲突持续时间更长,或者俄罗斯受到更多制裁,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比目前预计的更高。 世界银行负责公平增长、金融和机构事务的副行长因德米特·吉尔表示,食品、燃料和化肥贸易限制措施的激增加剧了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市场对滞胀的担忧正在上升。 (新华网)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