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每周监管资讯(2021年第30期)
一、监管动态
(一)证监会集中部署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证券违法活动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按照国务院金融委“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工作方针,结合当前证券违法活动案发特点及违法态势,近日,证监会集中部署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打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及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严重违法行为,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查办16起重大典型案件。目前,相关调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16起案件主要涉及:一是严重侵蚀市场诚信基础,破坏信息披露制度严肃性的案件。包括通过虚构存货及贸易业务实施系统性财务造假,滥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虚增利润,利用多种手段粉饰公司业绩等。个别公司屡次涉案违法,少数董事、监事、高管人员违背对公司的忠实义务,为掩盖资金挪用组织、策划财务造假。二是严重侵害上市公司利益,影响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案件。包括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大股东等长时间巨额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违规担保等,有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偿还银行借款、兑付票据,有的私刻公章以上市公司名义为实际控制人违规提供担保。三是严重破坏公平交易原则,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案件。包括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大股东以市值管理之名,与私募机构、操盘方、配资中介等合谋,利用资金、持股优势拉抬公司股价;上市公司大股东获悉公司业绩亏损信息后提前卖出股票避损;个别上市公司多次在筹划重大事项时发生内幕交易。四是严重背离职业操守,丧失“看门人”作用的案件。包括上市公司相关审计机构单方面依赖公司提供信息,搞“抄账式”审计,未对舞弊风险事项执行充分的审计程序,甚至还与上市公司提前商定审计意见类型。
下一步,我会将坚决贯彻“零容忍”方针,集中调配稽查执法力量,创新调查组织模式,坚持全链条打击,坚持全方位追责,持续保持对证券欺诈、造假、“伪市值管理”等各类证券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强化执法震慑,净化市场生态,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关案件查处情况将及时公布。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资本市场违法行为较为突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及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严重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此次证监会集中部署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对于加快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坚决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支持防汛救灾加强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22日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支持防汛救灾加强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鼓励银行机构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减免服务收费、调整还本付息安排等方式帮助受灾农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通知》要求,保障金融基础服务畅通。银行保险机构要做好灾情应对组织动员,启动灾备和应急预案,保障金融资产和重要数据安全,保障基本金融服务和关键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通知》指出,推出防汛救灾专属金融服务。银行机构要主动对接防汛救灾、民生保障各类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优先受理审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依法合规高质高效办理信贷审批。加大普惠金融领域资源倾斜力度,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减免服务收费、调整还本付息安排等方式帮助受灾农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通知》要求,全力做好保险理赔服务。保险机构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集中调配查勘人员、救援设备,建立理赔服务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做到应赔尽赔、早赔快赔。特别是对因灾受伤人员,要通过减少医院等级限制、直赔、一站式结算等方式提高理赔效率。对受汛情影响暂时难以查勘定损的,可结合实际预付赔款,让受灾群众、受灾企业感受到金融服务温度。加强保险损失摸排统计,及时反映保险损失情况,为后续理赔服务提供支持。
《通知》指出,积极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银行机构总行要统筹调度资源,通过适当调整受灾地区融资政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办法等措施,加大受灾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对受汛情影响暂不能营业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通过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减免服务收费等多种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稳步拓展财产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等保险覆盖面,发挥保险保障经济、服务民生、稳定社会功能。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此次银保监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支持防汛救灾加强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于做好极端气象灾害应急应对,深入排查潜在风险隐患,强化基础金融服务保障,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全力支持灾后重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民银行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2021年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人民银行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传达了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党委书记郭树清对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的批示要求。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国强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全面总结回顾了脱贫攻坚战以来人民银行全系统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和帮扶成果,对65个人民银行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55名人民银行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个人民银行脱贫攻坚特殊贡献单位进行了表彰,展示发布了反映人民银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融媒体图书、书法美术摄影获奖作品以及金融故事短视频大赛获奖作品。
人民银行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部分成员单位解读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及帮扶建议。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有关负责同志,京外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铜川市中心支行、山南市中心支行有关负责同志和挂职帮扶干部,以视频方式参加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是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的召开,对于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形成帮扶合力,保持帮扶政策和投入总体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二、观点聚焦
(一)孙国峰:坚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7月1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和金融相互影响,但由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存在着时间差,因此美国货币政策和中国货币政策有不同的操作,也是很正常的。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此次降准主要是为了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坚持正常货币政策,坚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兼顾内外均衡,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也会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我为主,开展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共同发出正向声音,促进全球经济稳定恢复。
(中国证券报)
(二)肖立晟:全球通胀上行风险不容忽视
近来,全球通胀上升与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拉升直接相关。全球经济短期内仍有较大的通胀压力,明后年则有望缓解。美国的“双刺激”是否会引发通胀螺旋式上升是市场担忧的焦点。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工具,外部经济风险的影响总体可控。
近来,全球通胀压力上行。刚刚公布的美国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0.9%,大幅高于市场预期。欧元区CPI同比连续4个月回升,4月至5月巴西、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CPI涨幅同比均超过5%。通胀预期走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全球通胀上升与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拉升直接相关。一段时间以来,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此前经历了连续12个月的上扬;随着交通运输业复苏,原油相关需求将在短期内急剧释放,但供给增加缓慢,油价仍有进一步上涨动能;铜、铝等国际定价商品价格也在高位不断攀升。可以说,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和财政政策是通胀的重要驱动力。2020年以来,美国首次在超低利率环境下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短期内货币和财政“双刺激”政策,会推动以美元定价的商品价格水涨船高。此外,随着疫苗接种逐步普及,叠加宽松的政策环境,部分发达经济体需求快速复苏,一些新兴经济体供给能力则仍受疫情限制,造成供需失衡,也推高了全球通胀。
全球经济短期内仍有较大的通胀压力,明后年则有望缓解。这是因为,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因疫情造成的供应短缺有望在2022年改善,供需缺口收窄将使得商品价格上升减速。同时,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与美国经济周期同步。根据美联储的预测,2022年美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3.3%—3.5%,届时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见顶回落。
目前,美国的“双刺激”是否会引发通胀螺旋式上升是市场担忧的焦点。如果没有妥善管理市场预期,导致通胀预期上升过快,美联储可能会被迫收紧货币政策来管理通胀,继而引发全球资产价格被动调整,对新兴经济体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冲击。对于一些新兴经济体而言,将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难以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国内债务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剧。
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工具,外部经济风险的影响总体可控。
一些新兴经济体可着力控制资本流动的波动性,防范资本流动的大起大落,还可以主动开发应对过度资本流动的工具。对部分发达经济体而言,应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避免流动性泛滥,从源头上遏制通胀风险。
(《人民日报》)
作者相关研究
Author Related Research
相关研究中心成果
Relate ResearchCenter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