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42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42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42期

2020年10月19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0年10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的发布实施是银保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对保险机构现有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框架的优化完善,对于进一步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提高保险机构自主投资决策效率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保险机构持续、全面强化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有利于激发保险资金投资活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

《通知》由正文和七项附件构成,正文主要规定了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自评估、管理和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附件对各项投资管理能力建设的具体标准进行了细化设计。

具体来看,《通知》主要包含以下六方面内容:一是优化整合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二是按照“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的原则,细化和明确保险机构开展债券、股票、股权、不动产、衍生品运用等各类投资业务以及发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的能力标准和监管要求,引导保险机构全面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建设;三是取消投资管理能力备案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四是督促保险机构持续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建设;五是细化信息披露要求;六是强化监督管理。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从严监管的导向,及时动态调整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和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并按照从严检查、从严处理、处罚公开的原则,持续强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2009年,原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的通知》,首次明确了保险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标准;2010年、2013年,原保监会在《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的构成和相关标准。尽管十余年来,我国保险业已基本建立起专业、合规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体系,但仍存在部分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设置不合理等监管问题。《通知》的发布,将有力解决部分保险机构存在的投资管理能力“重牌照、轻建设”问题,有利于保险投资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行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精神,建立化解和处置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的长效机制,保障客户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支付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决定建立支付机构行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并据此起草了《非银行支付机构行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明确,基金是用于化解和处置因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缺口导致的行业风险的非政府性行业互助资金。

在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方面,《办法》规定,基金来源主要为清算保证金利息按比例划入基金,计提比例按照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结果确定,区间为9.5%至12%,通过实行差别计提比率的方式,引导支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支付业务;其他来源为参与清算财产分配获得的受偿资金、社会捐赠、基金投资收益与其他合法来源;同时,规定基金应专户管理。《办法》明确,基金管理人职责包括筹集、管理、使用基金,全面核查申请使用基金的支付机构风险及财务情况,配合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开展风险处置工作,监测行业风险等职责,同时提出基金独立核算要求。

在基金的使用方面,《办法》规定了三种可以使用基金用于兑付客户备付金的情形,确定了人民银行为基金兑付方案的审批人。《办法》明确,基金管理人参与制定备付金兑付方案、签订基金使用合同、办理资金划拨、对备付金登记、确认和监督等方面责任,以及使用基金兑付备付金后代表基金取得相应支付机构的追偿权。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近年来,随着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快速增长,客户备付金规模不断扩大、支付机构挪用客户备付金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此外,由于缺乏配套救济保障机制,部分支付机构出现问题、以致解散或破产时,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起草了《办法》。《办法》的制定,既是防范和化解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的必然要求,也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支付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说明书投资人保护机制示范文本》

2020年10月12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说明书投资人保护机制示范文本》(下称《示范文本》)。交易商协会表示,募集说明书是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及交易的基础性文件,明确了发行人、投资人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针对当前募集说明书中存在的投资人保护机制内容约定内容不细、规范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在人民银行指导下,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借鉴国内外市场先进经验,制定了《示范文本》,供市场成员参考。

据悉,《示范文本》为募集说明书中持有人会议机制、受托管理人机制、违约定义、处置措施、争议解决等与投资者保护密切相关的内容提供了示范性表述;还通过“重要提示”简明扼要地披露与投资人权益相关度最高的条款或内容,为投资人使用募集说明书提供便利。《示范文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秉承注册制理念,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市场成员,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加大投资人保护力度。

交易商协会表示,将在人民银行指导下,持续强化债务融资工具投资人保护机制,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官网)

点评

此次发布的《示范文本》主要包括募集说明书投资人保护机制“重要提示”示范文本、募集说明书投资人保护机制相关章节示范文本两个部分,旨在于此前发布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注册文件表格体系(2020版)》及《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定向发行注册文件表格体系(2020版)》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募集说明书法律基础、细化落实表格体系关于投资人保护机制相关内容,对于进一步增强投资人保护力度,推动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观点聚焦

(一)阎庆民:努力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新格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0月12日下午4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等介绍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阎庆民表示,《意见》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又一重大举措。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既是主力军,又是领跑者、排头兵。据阎庆民介绍,截至10月9日,上市公司的数量有4056家,市值大约74万亿元,涵盖了国民经济90个行业大类。从上半年情况看,占全国企业总量万分之一的非金融上市公司利润总额接近全国规上企业的一半,研发投入也占一半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不过,阎庆民表示,目前,上市公司质量和发展水平距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上市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上市公司发展也面临新考验。可以说,此次国务院发布《意见》也是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意见》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等6个方面提出了17项重点举措。在阎庆民看来,这6个部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他表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特别是强调了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这两个核心点。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和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覆盖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打通入口,畅通出口,完善优胜劣汰的良性市场生态。当前要下大力气解决的“痛点”是股票质押风险、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最后两部分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和形成工作合力,是目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键点和薄弱点。

阎庆民表示,证监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研究提出贯彻《意见》的具体工作安排,细化任务分工,狠抓督办落实。进一步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落实好新证券法,完善制度规则体系,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水平。全面落实“零容忍”要求,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助力落实好“六稳”“六保”任务。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委等各方协作配合,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生态体系,努力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新格局。

对于如何落实《意见》提出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任务,阎庆民表示,归纳起来有“四个进一步”:第一,进一步提高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诚信履责的能力;第二,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底线要求;第三,进一步倡导上市公司治理最佳实践;第四,进一步加强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在回答“上市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的问题时,阎庆民称,资本市场是一个生态系统,上市公司数量众多,分布十分广泛,在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的过程中离不开各方的大力支持。为共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生态,需要提升政策环境、中介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四个方面的外部环境,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孙国峰: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是我国经济面向好的自然反映

2020年10月14日,央行召开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升值,总体看这个升值幅度比较温和。

孙国峰指出,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是我国经济面向好的自然反映。我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IMF预测今年我国将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出口形势良好,境外长期资金有序流入人民币资产,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上供求推动下有所升值是正常的,是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有之意。

本外币利差方面,孙国峰指出,我国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和经济基本面一致,发达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以本外币利差保持在较高水平。孙国峰强调,汇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当然也要防止过度的加杠杆行为和过度的正反馈行为。近期,人民银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至0,下一步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中国金融新闻网)

(三)张明:房地产过度发展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愈发明显

近日,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在演讲时指出,构建国内大循环有三个支柱,即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基础创新以及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一体化,它们各自存在堵点。

第一,制约消费和扩大消费升级的堵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比较严重,根据官方数据是0.46,根据西南财大甘宁教授的团队的数据中国目前基尼系数是0.6左右,还有一些更高的数据说明财产分配失衡更严重。他指出,想持续扩大消费,就必须要通过一些再分配来纠正财产类分配失衡,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包括美国在内。

二是房地产过度发展,对居民消费的挤出变得愈发明显,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普通的工薪阶层在支付了高昂的月供之后,能够用于其他支出的比例自然下降,未来如何构建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避免房地产畸形发展对消费的挤压也很重要。

三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他们是中国基座群体,如果他们的收入无法提高,国民收入增速和消费增速的提振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四是优质的服务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养老,这需要对民间资本加快开放。

第二,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内技术创新的堵点。

一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问题,在当前外部环境的施压下,我们当然要努力实现技术创新。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的体系下,一旦技术创新由地方政府来主导,就容易出现低水平的创新。大家一哄而上,有的企业甚至是没进行创新,很多产业园吸引的创新企业也非常少,不但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真正高水平的创新。通常我们鼓励创新就来一轮地方政府的产业大跃进,这一点需要防范。

二是在所有制方面,不得不承认由于体制的不一样,民营企业是中国创新的一支主力,但现在不可否认的是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面临很多问题。次贷危机之后的十多年,“国进民退”的现象在某些领域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想要激发创新一定要设法扭转“国进民退”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要推进,很多领域要向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进一步放开。

三是创新思维匮乏的问题,这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有关,过去传统教育都是鼓励一致性的思维,固定模式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一种培养工程师的思维,很容易一致性,但是思考的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较少。想激发创新思维的形成,就要改变目前教育体制,要允许更多看似“离经叛道”的学生出现,要鼓励他们思考。

第三,在要素资源流动和区域一体化层面面临的堵点。

最大的问题是过去是地方政府锦标赛式的竞争格局,各地都以考核GDP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导致的结果是地方政府会觉得竞争大于合作,虽然表面上看,实现了各地竞争式的发展,但从全国来看,也有很多资源浪费。要扭转这一点必须在地方政府考核时有一些新的指标,单独考核GDP总量是不够的,要考核人均GDP,要考核绿色和持续创新,要有一个新的指标体系,才能够鼓励地方政府降低对本地利益的考量,真正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四,系统金融风险依然在积聚。

这几年加强了金融监管,增量的风险得到了很好的抑制,但存量的风险依然存在,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债务仍然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会影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体系,有可能也会影响到普通老百姓。此外,房地产相关风险,尤其是三四线房地产未来相关的风险,需要我们用一些创新来解决。至于银行体系的风险,过去是银行体系对标风险较大,我们在逐步控制,但现在来看商业银行体系存量风险没有解决,但也有一些新的风险,比如近几年的风评贷款、绿色贷款、包容性贷款,但这种贷款的放贷主体其实是脆弱性很强的农户、中小企业,所以未来会不会产生一些新的不良的浪潮,究竟由谁来承担,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盘考虑。

总而言之,如果不能够非常好地防控系统性风险进一步的累计,如果不能很好地消除同样的系统性风险,那一旦风险在特定的冲击下激化,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危机,也会阻碍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筑。(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