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系列报告 >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22期
Home > SeriesReport >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22期

每周监管资讯 2020年第22期

2020年06月01日

一、监管动态

(一)银保监会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维护企业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银保监会近日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下称《通知》)。

银保监会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收费专项治理和现场检查情况,调研了不同类型机构。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企业信贷融资收费网上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调研。

《通知》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融资各环节为主线,以是否提高融资综合成本为标准,同时考虑信贷资金供给侧和需求侧,对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及收费管理作了规范,强化了内部管控、外部监督与激励的作用。《通知》要求银行加强合作机构管理。《通知》把出台新措施、细化旧政策、系统化原禁令三者并举,适用于各类型企业,同时充分体现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

《通知》共6部分20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至四部分明确不同融资环节要求。信贷环节,取消部分涉企收费,细化严禁贷存挂钩和严禁强制捆绑销售等现有规定,鼓励银行提前开展信贷审核。助贷环节,要求银行明确自身收费事项,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管理,评估合作机构收费情况。增信环节,要求银行合理引入增信安排,从银行独立承担、企业与银行共同承担、企业独立承担三个角度,对信贷融资相关费用承担主体和方式等提出要求。考核环节,对银行资金定价管理、信用评级和拨备计提等影响融资成本因素提出要求,并要求绩效考核取消不当激励。

第五部分规范与收费相关的内控与监督。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完善融资收费管理制度,规范分支机构和员工行为,严格收费系统管理,加强内部审计,充分披露服务信息。

第六部分提出发挥跨部门监督合力,并给予正向激励。包括推动深化产融合作,加强企业和项目白名单管理,完善违规收费举报查处机制;对国有控股机构经营绩效考核给予合理评价;在流动性、资产证券化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对融入低成本资金而套利的企业,严格加以约束。

《通知》自20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银保监会将会同相关部委持续关注企业信贷融资收费问题,不断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通知》要求在信贷环节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和不合理条件,助贷环节合理控制融资综合成本,增信环节创新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通知》的出台有利于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维护企业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金融委相关会议精神,进一步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扩大保险资金运用空间,银保监会对《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发〔2019〕7号)进行了修订,并于近日正式发布实施新一版《关于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新版《通知》)。

新版《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放宽保险资金投资的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人条件。取消发行人总资产不低于1万亿元,净资产不低于500亿元的要求;将发行人“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的要求调整为“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规定”;取消发行人外部信用等级AAA级的要求。二是取消可投债券的外部信用等级要求。取消可投资的二级资本债券的债项评级(AAA级)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的债项评级(AA+级)要求。三是明确保险机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应当达到银保监会规定的标准,并且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20%。四是要求保险机构按照发行人对资本补充债券权益工具或者债务工具的分类,相应确认为保险机构的权益类资产或者固定收益类资产,并纳入相应监管比例管理。

新版《通知》有利于丰富保险资产配置品种,拓宽保险资金配置空间;有利于扩大保险机构投资自主权,将投资价值和风险判断的权利更多交给保险机构;有利于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扩大资本补充债券投资者群体,完善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同时,新版《通知》要求保险机构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审慎判断投资的效益与风险。保险机构应当强化风险自担意识,持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应当跟踪监测投资风险,及时履行报告义务。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增大。《通知》通过放宽保险资金投资银行资本补充债券限制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解决银行资本补充面临的挑战,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配置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保险公司自身投资资产风险谱系、优化资产久期结构、提升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三)证监会就《关于修改<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的决定》公开征求意见

为优化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制度,促进证券公司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引导证券行业差异化发展,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相关条款进行修改,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分类监管制度是证券行业一项基础性监管制度。2009年5月,中国证监会出台《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确立了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并于2010年5月、2017年7月进行了两次修改。近年来,分类监管制度对促进证券公司加强合规风控、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正向激励作用,得到行业和市场认可。

本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维持现行以风险管理能力、持续合规状况为主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体系和有效做法,着重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优化,集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二是进一步强化合规、审慎经营导向。围绕使分类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反映证券公司的合规风控状况,完善对证券公司及其人员被采取处罚处分措施的扣分规则,明确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严重失效等情形予以调降分类级别的依据,全面梳理强化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和标准。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加分项,引导证券公司强化资本约束,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切实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三是进一步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导向。适应行业发展状况,从营业收入、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机构客户服务及交易、财富管理、信息技术投入等方面,优化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既反映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又反映其专项业务能力,引导证券公司突出主业,做优做强,同时也引导证券行业差异化发展。

(证监会官网)

点评

证券公司分类监管制度是证券行业监管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征求意见稿》从四方面完善了相关指标,包括:“优化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优化资本充足与风险管理能力加分指标”,“优化持续合规状况的扣分标准及调降级别依据”,“完善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与标准”。《征求意见稿》适应证券行业发展状况,有利于体现合规、审慎及专业服务能力导向,进一步促进证券公司规范经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引导证券行业差异化发展。

二、观点聚焦

(一)胡晓炼:以政策性金融支持稳外贸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发文表示应以政策性金融支持稳外贸。

稳住外贸基本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多国暴发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持续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进出口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调节作用,不断加大资金供给和政策保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服务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制定优惠政策等举措,重点支持外贸企业、外贸产业链供给链、外贸新业态新平台以及外贸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发展,全力支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一是加大信贷投放,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

二是出台临时性特殊信贷政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切实提高信贷审批效率。

四是积极落实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是进一步加强各方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中国金融)

(二)易纲: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

5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两会”期间就重点问题接受《金融时报》《中国金融》记者采访,分别就国内外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走向、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举措、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开放、法定数字货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这八大热点问题进行回应。易纲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易纲谈到,央行通过五方面举措加大货币政策创新力度,提高企业融资的“直达性”;数字人民币何时正式推出尚没有时间表;继续深化LPR改革,有序推进存量贷款基准转换;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自主开放,贝莱德、路博迈等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工作正有序推进;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将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密切配合,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

(IMI财经观察)

(三)朱青: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我国财政的赤字问题

在2020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举办的“财税圆桌论坛第4期——从政府预算报告看积极财政政策”线上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以《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我国财政的赤字问题》为主题做了发言。发言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一万亿元,同时发行一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随着中国近年来减税降费的推行,税收收入占GDP比重逐渐降低,而支出压缩空间有限,因此减税问题其实就是赤字问题;财政赤字需要通过发债来筹措资金,而我国的国债发债成本太高,由此赤字问题就是债务问题;债务国一定会通过发货币来稀释债务,无论是通过直接赤字化还是间接的逆回购,债务问题最终都是货币问题。

(IMI财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