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2019-2020年小微融资状况报告
1、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新活力和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9年,61.2%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营业收入较前一年增加,45.0%的雇佣人数较前一年增加。
2、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受疫情冲击较大。春节后有72.7%无法正常运营或被迫停工;截至3月12日,仍有30.8%未开工,已复工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中,有48.3%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3、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普遍面临资金缺口,但融资需求额度较小。2019年,44.2%的小型企业存在融资需求;71.6%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存在融资需求,但62.7%的融资需求在100万以下。受本次疫情影响,截至3月12日,78.0%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仍存在融资缺口,2.4%已获得融资满足了资金需求,剩下的19.6%没有融资需求。因此,疫情期间合计共有80.4%的微型企业与个体经营者需要资金支持,该比例较2019年有了一定上升。
4、疫情期间有融资需求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80.4%)中,40.5%已在疫情期间使用了互联网银行作为融资渠道。尤其是餐饮住宿业、批发零售业、文教娱乐业等受疫情影响最严更的行业,普遍规模较小,较为依赖拥有技术能力的互联网银行满足“小额、高频”的灵活融资需要。
5、互联网银行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在改善小微融资可得性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12.3%有融资缺口的小型企业以及49.7%有融资缺口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2019年选择了互联网银行作为融资渠道。82.3%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认为现在贷款相比三年前更加容易、便捷。
6、在疫情特殊时期,小微经济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市场主体。春节后,95.0%的被调研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表示对疫情平稳后的未来发展有信心,88.1%表示在2020年不会减少用工。
7、新冠疫情可能既是我国建立小微融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一大挑战,也是一大契机。春节后,为应对疫情所带来的损失,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迅速采取措施,36.2%已通过借款或申请贷款补充运营资金,16.6%已通过线上化运营转型销售,12.8%已开启了远程办公。
8、截至3月12日,71.1%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称还未被抗疫优惠政策所覆盖、这可能是由于政策存在一定滞后性。他们最希望获得的支持依次是落实贷款优惠政策(39.2%)、降低贷款门槛(38.7%)、落实政策补贴和纾困资金(25.0%)、出台刺激消费政策(18.4%)和加大减税降费力度(15.6%)等。
9、在疫情及经济复苏期,建议:一是设立多层次小微企业纾困基金;二是出台针对受困小微经营者的专项补贴政策,进一步推动各地方政府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三是充分发挥数学技术力量,持续支持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四是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鼓励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银行联合放贷;五是在疫情期间降低和免除小微经营者的收单手续费。
10、长期来看,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建立小微融资长效供给机制,建议:一是以金融科技为抓手,以互联网银行为先锋,增加互联网信贷供给主体,打造中国特色数字金融小微融资体系;一是推动政府担保、风险补偿体系建设;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机制,同时适当开放政务、司法等公共数据;四是改变对银行的考核标准,提高对小微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从业人员实行尽职免责正向激励,将银行对未进行工商登记的个体经营者发放的经营性贷款纳入普惠口径小微贷款考核指标。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