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NIFD季报】2019Q3总报告
1. 全球经济第三季度延续2018年的下行趋势,但金融市场之间的背离却日趋明显。次贷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对于宽松货币环境已形成依赖,并呈日益加剧之势。
2. 当前,中美短期利差预期为正且有持续走阔趋势,海外资金近期持续买入中国资产,这有利于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强势。
3. 我国GDP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0%,延续2018年以来的逐季递减之势。宏观经济运行的供需两端依然较为疲弱,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效果可能要到迟至明年一季度才会完全显现。宏观经济下行已成趋势,要想改变或使下行平滑化,必须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也须相应改革。
4. 宏观杠杆率第三季度升幅较二季度有所提高,但从稳增长的需求来看仍显不足。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任务是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保持谨慎的平衡。当下及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我们可能需要对杠杆率上升保持一定的容忍度。在此环境下,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
5. 财政支出第三季度增速从高位略有回落,税收收入增速继续放缓。收支相抵,今年财政赤字形势不容乐观。预计,未来若干年内,财政收入可能继续保持较低增速,而财政支出则居高不下甚至会有所增加,财政赤字问题更形突出。在这方面,地方的问题尤为突出。
6. 更深入地看,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必然导致政府债务长期增加,这不仅使得政府债券市场规模益大,对整个金融市场影响益深,而且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根本性冲击。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充分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进行改革。
7. 我国非金融部门信用总量第三季度为247.16万亿元,同比少增7258亿元。这与社融和M2的走势基本相同。非金融企业、居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增量均不及去年同期。从部门信用占比来看,企业部门信用占比降至新低,居民部门占比升至新高,而地方政府部门自年初占比不断小幅上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信用占比上升,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某种调整。这种调整,或许与近20余年来的日本比较相像。如果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仍然主要依靠投资,则政府投资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财政赤字不断增大且发债成为主要融资手段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制定一套考虑周全的国债市场发展规划。
8. 债券市场第三季度发行和存量规模均较二季度增长,收益率走势分化,收益率曲线较第二季度平坦化,表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增违约金额较二季度大幅提升,主要归因于破产重整企业数量激增。
9. 随着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取消和摩根大通将人民币债券纳入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债券市场的外资投资前景良好,这也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10. 主要股票指数第三季度运行平稳。科创板新股发行并开始交易是本季股票市场最重要事件。科创板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注册制的逐步实施,将对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壳”价值贬值将成为长期趋势,并导致股价走势持续分化。
11. 房地产市场拐点可能已经到来。第三季度,一、二线城市住宅库存去化周期已经处于合理区间,但三线城市住宅库存较2018年底有所上升。一、二线城市租金资本化率指标仍处于高位,三线城市租金资本化率持续上升,仍存在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