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新闻动态 >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新书发布暨金融强国战略下的数字金融监管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Home > Foucs > News >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新书发布暨金融强国战略下的数字金融监管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新书发布暨金融强国战略下的数字金融监管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5-08-28 2025年08月28日

111.jpg

2025年8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金融监管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主编王朝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副主编范云朋作新书发布。专家点评与学术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炼主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王辉,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江苏省金科数字与科技金融研究院院长邹传伟,京东集团高级研究总监朱太辉四位嘉宾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

致辞

222.jpg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李扬教授对《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的出版表示祝贺,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作为国家级智库、作为科研机构,我们的责任之一就是对某些重大问题开展持续研究,为有关决策部门和学术界提供智力支持,《中国金融监管报告》等十余个系列就是此类跟踪研究,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谈及数字金融,李扬教授表示,数字金融从浅表的载体层面发展到货币层面,是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运行逻辑的改变。众所周知,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就稳定币的发展和监管问题进入立法程序,我们需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关于金融监管,李扬教授以美国次贷危机后相关立法为例,指出监管应是创新友好型的、更有适应性的,好的监管要能推动金融活动与创新朝着利于现代化、建设金融强国的方向发展。希望这些领域能持续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报告》的研究对象,为我国金融监管作贡献。

333.jpg

冀祥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冀祥德研究员指出,金融安全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金融强国的丰富内涵,强调金融强国理应具备强大的金融监管,必须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这对当前金融监管改革提出新的任务,也为金融智库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的发布恰逢我国全面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与深化数字金融监管改革的关键阶段,对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当前社科文献出版社正从2.0版的规模化向3.0版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提出了立足于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立足于服务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立足于关涉国计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的“三个立足于”出版定位,以及有组织科研、有组织出版、有组织传播相结合的“三有”战略规划,并在此引导下深耕细作“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工程”,包括“国家篇”、“地方篇”、“智库篇”、“专题篇”、“机构篇”五大系列,其中,“智库篇”是传统皮书的升级发展版。金融监管蓝皮书作为系列丛书之一,我期待与蓝皮书创作团队一起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工程”的“智库篇”。同时,希望与金融研究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工程”的“金融篇”等方面进行“三有”合作,推出更多“三个立足于”的精品佳作。

新书发布

444.jpg

范云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副主编

范云朋副研究员指出,数字金融是未来金融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金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数字金融发展已经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技术创新效应将更加凸显,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数字金融领域的典型技术创新,可能带来金融体系网络化、分布式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可能催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范式,同时,也可能在网络安全与技术、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数据开放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带来多重风险和挑战。回顾美国、英国和欧盟等经济体的数字金融监管实践,中国应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应用、数字资产、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有效统筹创新与监管,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我国具有在数字金融2.0时代提升金融发展质效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要运筹帷幄,多措并举,努力书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第一,强化战略引领,以更高政策优先级着力做好数字金融2.0发展顶层设计。对内要着力发挥技术创新效应,对外要着重考虑国家金融竞争力。第二,以“四大重点”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一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底座;二是着力建设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有效保障数字金融发展支撑;三是不断优化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四是实施高水平金融开放,提升金融数据内外链接力。第三,以现代金融监管确保数字金融稳健发展。一是有效把握技术关,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作为技术风险防控的重点,构建跨学科、多主体、多层次、动态化的技术风险管理体系;二是严格把控监管关,着力完善数字金融2.0的监管理念和政策框架,防范数字金融业务风险、关联性风险及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

专家点评与学术研讨

56.jpg

主持人:程炼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666.jpg

王辉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

王辉教授就人工智能时代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发表了深入见解。她充分肯定了《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的学术价值和政策价值,并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全面重塑金融业态,同时带来新型风险,这使得传统监管模式面临较大挑战。王辉教授强调,人工智能在赋能金融的同时,也会使得监管困难加大,以非法证券活动监管为例,当前诸如“媒体黑嘴”、“直播间非法荐股”等新型非法证券活动隐蔽性更强,监管必须拥抱科技,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最后,王辉教授呼吁推动金融学科与人工智能学科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领域协作,共同开发应对“人工市场”复杂挑战的治理解决方案,为构建适应数字金融新时代的敏捷监管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777.jpg

伍戈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伍戈先生围绕数字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核心挑战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指出,金融监管天然不会与市场创新同步,这是由市场复杂性和监管逻辑所决定的。尤其在数字金融领域,诸如稳定币等创新产品的发展仍需要形成更多共识,例如产品定位和、应用场景等,从而使决策者和普通民众更能理解,进而推进相关政策。他强调,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金融监管仍应回归本质,即关注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风险。为此,他呼吁加强对信贷风险、特别是房地产等领域潜在系统性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伍戈先生主张“喜新不能厌旧”,在积极研究数字金融等新动能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传统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与政策应对,使金融监管更好地契合时代主旋律,支持经济平稳转型。

888.jpg

邹传伟 江苏省金科数字与科技金融研究院院长

邹传伟院长就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专业化讲解。邹传伟指出,要理解数字资产,必须理解代币化(Tokenization);要理解代币(Token),离不开对账户的理解;从账户到代币,是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的一个范式转变,由此形成数字资产这样一个丰富复杂的新金融生态,具有重大的金融研究价值。他表示,数字资产作为代币化的产物,具有新的风险-收益特征,支持新的应用场景,能成为新的政策工具:一是开放性,可以用来促进金融普惠。二是一定的匿名性,可以用来保护用户隐私。三是支持点对点直接交易,可以用来减少对金融中介的依赖,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四是交易天然跨境,可以用来改进跨境支付,聚集全球流动性。但这些特点都是双刃剑,会带来数字资产监管上的挑战,包括监管规避,跨境监管套利,以及用于洗钱、恐怖融资、逃漏税和地下经济等。邹传伟院长强调,数字资产和代币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有助于揭示金融底层逻辑,为理解主流金融市场提供的全新视角。数字资产市场在新的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下,呈现了货币、支付、信息、风险、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等的另一种形态,但遵循与主流金融市场一样的金融发展规律,提供与主流金融市场一样的金融基础功能。因此,通过对比分析数字资产市场和主流金融市场,能剥离“金融面纱”,深化对相关金融基础概念的认识。最后,邹传伟院长比较了账户体系和代币体系下,反洗钱的不同逻辑,以及技术带来的新的监管挑战。

999.jpg

朱太辉 京东集团高级研究总监

朱太辉先生围绕金融强国战略下数字金融监管的高质量发展分享了重要观点,强调当前金融发展需将传统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与新时代提出的“政治性、人民性、功能性”要求相结合,而数字金融正是实现这种融合的关键所在,但数字金融在推动业务模式转变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风险,因此必须改进数字金融监管。关于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数字金融监管,他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提升监管的适应性,核心在于平衡创新与风险,处理好公平竞争与金融稳定、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独立展业与业务合作等之间的关系,以此推动形成数字金融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二是增强监管的有效性,推动监管从规则式监管为主向“原则式监管+渐进式调整”方式转变,建立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畅通的沟通机制,针对不同风险情景选择合适的监管方式,形成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与金融监管的良性循环;三是强化监管的智能性,通过构建监管大数据平台、升级数字化监管工具、创新数字金融监管模式、动态调整监管政策法规等方式,应对金融资产规模激增、业务不断创新与监管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他表示,只有通过监管模式的革新与数字化转型,才能为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进而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10.jpg

主持人:王朝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主编

王朝阳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他指出,由于对既得利益的挑战、对认知局限的突破、适应性存在疑问、路径依赖以及人类害怕改变的本性,历史上许多颠覆性的技术、思想、理念,如蒸汽机、铁路、电灯照明、内燃机、数码摄影,包括后期的个人电脑、互联网,乃至当下备受关注的数字金融发展等,在诞生初期都曾遭遇过激烈的反对、强烈的怀疑,甚至无情的嘲笑。当然,“硬币的另一面”是历史上也有许多技术在推出时备受瞩目,媒体热炒、资本追逐、公众充满期待,被认为是“下一个颠覆者”,但最终却未能兑现最初的宏大承诺,要么彻底失败,要么影响力远低于预期。一项颠覆性的技术究竟能否成功并且产生巨大的影响,取决于其经济成本、市场接受度、生态构建以及是否克服真实的科学障碍、真正打动人类刚性的需求。面对具有颠覆潜力的新技术、新思想,轻易嘲笑或者简单否定是短视的,但盲目追捧也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创新将在阻力中诞生,因此最要紧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去理解和评估新事物潜在的革命性力量,并以此更好地适应和塑造未来。金融监管蓝皮书将坚持国际视野、站稳中国立场、聚焦时代主题,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每年持续发布,努力推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理论,也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领域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100.png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

学术顾问:胡滨

主编:王朝阳

副主编:范云朋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作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的系列年度报告,秉承“记载事实”、“客观评论”以及“金融和法律交叉研究”的理念,系统、全面、集中、持续地反映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发展和改革历程,为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为金融理论工作者提供素材,为金融监管当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5)》主要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研究”三部分组成。总报告着力深化对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与监管的研究,数字金融已经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典型技术创新可能会催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范式,同时也可能会在网络安全与技术、市场、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数据开放、金融监管等方面带来多重风险与挑战;回顾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数字金融监管实践,中国应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应用、数字资产、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数字金融发展体系,有效统筹创新与监管,保障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总报告还对2024年中国金融监管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评论,并对2025年中国金融监管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报告具体剖析了2024年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外汇领域监管的进展,呈现给读者一幅中国金融监管全景路线图。专题研究部分以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为核心,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总体判断,着力分析重点领域风险的演进状况。同时,对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领域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涉及金融法治建设、地方债务管理、绿色金融风险及其监管、公共数据使用、量子计算前沿进展、加密资产法律规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