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新闻动态 > 我所成果|《金融安全学》
Home > Foucs > News > 我所成果|《金融安全学》

我所成果|《金融安全学》

2023-08-30 2023年08月30日

书.png

《金融安全学》

郑联盛、李俊成 等 著

ISBN:9787522019291

编者按:《金融安全学》教材,从金融安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出发,以突出学科基础的理论性、学生专业学习的匹配性、教学实践的适用性为前提,构建了金融安全的理论与基本知识体系框架。通过对《金融安全学》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金融安全的现状与问题,提升认识和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

作者简介

郑联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李俊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本书序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稳定是金融安全的基础,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好金融改革、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平衡,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金融改革的初衷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直接相关,为的是更好服务改革开放大局,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局,更好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但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有效统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是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金融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强化的重要载体。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要稳中求进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深化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要素定价机制,是发挥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核心功能的关键。深化金融要素市场化定价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建设,实现金融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同时,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40余年来的渐进式改革的经验,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进是方向,稳是保障。金融改革决策与实施需要尊重经济规律,敬畏市场规则,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模棱两可,更不要搞运动式的金融改革。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生产要素等总量与结构的变化将会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同时,面临内外诸多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将日益凸显,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效应将随之而来。“屋漏偏逢连夜雨”,顺周期问题的政策应对在经济形势不好或外部冲击巨大时刻更为重要。中国经济金融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金融风险分布于不同的市场、产业或主体之中,比如,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都是风险分布的载体,但是,一个更为基本的特征是政府、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等不同主体都通过资产负债表相互关联起来。如何通过资产负债表关联来探寻重点环节的风险处置机制,是未来金融风险防控的重大任务。国内的房地产价格、居民杠杆率、银行资产负债以及地方政府收入结构等是一个中国式的资产负债表关联系统。而这个系统背后更为关键的问题是经济学中的储蓄与投资转换机制,当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被日益销蚀之后,我们拿什么来支撑资本形成?又如何构建一个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又如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投资储蓄的关系衡量可通过宏观杠杆率来观察,但是这背后的本质就是更为重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问题。鉴于此,金融安全的保障,金融稳定的维系,需要着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重点环节的重大金融风险。

以金融监管改革为核心提升国家对金融部门的治理水平。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金融系统是重要的治理对象,基础设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信息、内外市场关联等是具体治理的客体;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是基本的治理目标,基础设施稳健、政策独立性、币值稳定、市场稳健、内外交互有效等是具体的治理目标。当然,金融系统可能有自身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问题。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过去几年,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设立,现代中央银行建设持续深入,专业化金融监管机构高效发展,新时期金融法律制度规范不断完善等成果显著,为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稳定的维持和金融安全的保障提供了实质性支撑。当然,从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看,金融监管改革仍任重道远,金融安全保障仍有待夯实。一是监管者定位。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承担金融发展的任务,监管当局同时还需要保障市场运行稳定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在这种多目标体系中,监管者当局面临多工具的匹配难题。二是监管改革目标模式。回顾过往,金融监管改革举措不胜枚举,金融监管制度规范更是浩如烟海,但是,金融监管改革是否存在目标模式,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相机抉择?三是监管者边界。我国监管机构都能非常好地依法监管,但是,随着金融改革发展的深入,监管机构的边界可能会出现模糊的情况。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监管低效、监管失效甚至监管套利。通过动态调整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明确监管边界,完善监管法律,才能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这是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制度保障。为此,从制度上来讨论微观监管与宏观审慎、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监管者监管以及监管者被监管等都是很有价值的。

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高国家金融竞争力,同时也要警惕金融科技创新风险。一方面是竞争力。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演进看,金融科技、数字服务和数字市场将是未来国际金融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我们应该制定新一轮的数字经济国家发展战略,以开放、包容态度支持金融科技发展,进一步巩固我国金融科技领先水平,支持包括互联网平台及大科技公司的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可能是我国金融体系“换道超车”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是风险问题。数字经济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平台机构及其生态体系可能是新的系统重要性机构,可能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个新来源。垄断是一个典型的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但是,新兴技术的应用已改变了社会组织的方式,此前,不同经济主体身处科层式或链条式的组织之中,但是,在平台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已组成网络化、交织性的生态体系。这代表平台经济中的垄断可能已经改变了旧形态、拓展了新生态同时也潜藏着新风险。最后是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的业务与组织模式跨越了传统机构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了传统金融服务或其他业务的准入门槛,使得多样化消费者在大型平台上聚集,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社区。此前,消费者保护是基于现实的消费者和机构;而今,消费者保护已逾越时间和空间,并且进入一个网络化、平台化和社区化的新态势。包括金融消费者在内的权益保护以及更广泛的网络社区的治理仍然没有获得足够重视。

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坚守金融安全底线。中国金融开放的基本逻辑是以我国国情为基础,以开放推动国内改革为目标,同时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市场的承受能力,并与我国金融监管能力相匹配,避免为追求开放而开放,最终实现金融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金融体系进一步高水平开放是一个重大任务。一是着力推动金融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和统筹内外两个市场。二是采取国民待遇原则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重点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开放,有序推进重要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升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的商业存在和业务关联。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当的外资投资安全审查制度,以作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的金融安全保障。最后,统筹协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改革进程,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重点把控资本项目管理这一“最后防火墙”,循序渐进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金融改革、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统筹是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强化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研究也是非常急迫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长期以来极其关注金融风险、金融安全和金融监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旗下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主要从事法律和金融的跨学科研究,着力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科技风险、金融开放风险及其相关政策研究。《中国金融监管报告》蓝皮书已连续出版10年,《中国金融风险报告》自2020年开始也在持续出版中。本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组织团队开展金融安全的基础研究,并将出版《金融安全学》,也是研究工作的一个延续。这是一个开放、专业、专注的研究平台,诚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决策者和机构从业者等多指正、多参与、多合作。

是为序。

本书目录

目录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