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新闻动态 >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意义暨《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Home > Foucs > News >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意义暨《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意义暨《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2023-06-19 2023年06月19日

11.jpg

2023年6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意义暨《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出版座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杨志勇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晓晶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韩保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刘守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出席会议并发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茵主持。

22.jpg

杨志勇致辞

杨志勇在开场致辞中表示,《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有益尝试。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遵循,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危机和现代经济学演进为参照,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国经验推进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历史基因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并在新范式宏观经济学、中国版发展经济学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本书对于中外读者客观认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三大体系”具有推动作用。最后,他感谢张晓晶所长长期以来给予我社的信任以及大力支持,在我社出版了多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著作。

33.jpg

张晓晶发言

张晓晶表示,《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增长奇迹,系统梳理了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经验,突出的有五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逻辑主线。二是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三维统一,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强调效率的一维视角迥然相异。三是实行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为主的“三位一体”的宏观调控,在标准的稳定化政策之外加上了规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四是促进地方竞争激发地方活力。这在全球语境中特别是与成熟市场经济体比较中,是非常独特而有效的发展路径。五是努力寻找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起全部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不意味着可以凌驾于市场之上。用好“看不见得手”和“看得见的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他还表示,建构中国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关键在“自主”:摆脱“西方中心论”是“自主”的必要前提;中国经验的独特价值是“自主”的底气所在;问题导向以及提出中国自己的理论命题是“自主”的核心要义;包容思想与实践的开放体系是“自主”的命脉所系。

44.jpg

韩保江发言

韩保江认为,研究中国范式、中国理论,如何从政治的视角认识,是解开中国发展之谜绕不开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让中国繁荣发展的道路,锻造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让我国发展生产力有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他还表示,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中国的成功恰恰是我们对人心的理解,不断去推动它的变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升动力。

55.jpg

刘守英发言

刘守英认为,《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价值所在是用讲经济的逻辑、经济的道理讲述中国何以创造经济体系的独特性,并对其进行了学理化的分析,只有形成了学理化的研究,才能成为中国经验。如今我们已经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先进的研究经济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这样可以形成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将中国经验理论化、范式化,成为整个人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他认为,第一,是因为独特才能成为整个世界发展的理念。第二,世界意义是整个世界理论、世界经验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一部分。

66.jpg

金成武发言

金成武表示,张晓晶老师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学来自中国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是中国学人针对中国当前特有问题、特有经验进行原创性思考形成的理论。虽然它来自于中国经验,但是一旦形成又不会限于中国经验,而会推动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他同时认为,中国经济学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体性思维,不孤立地讨论某一问题或事物,讨论中国经济学中的概念与问题也要传承这一整体性思维。

77.jpg

《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简介

666.png

《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

张晓晶 著

ISBN:978-7-5227-0133-2

作者简介:

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CNBS)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领衔编撰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负责估算与发布中国季度宏观杠杆率。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跟踪分析。参与、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研究和评估工作。主持中财办重大委托课题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出版《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系列(合著)等著作,荣获的奖项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奖”和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理论与发展经济学。

内容简介:

全书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危机和现代经济学演进为参照,彰显中国经济学基于伟大实践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从“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把握稳定化政策的中国特色,从即将跨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的新阶段把握中国版发展经济学的特质,从理论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把握中国经济学的历史使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开创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新局面。

全书共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有三个关键词:改革、发展、稳定,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离不开这三点。第一章讲改革,第二章和第三章讲发展,第四章到第六章讲稳定。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的启幕,就不会有后面四十多年的发展,更不会有社会的长期稳定;而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也难以推进改革和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三位一体、三维统一,与“华盛顿共识”以及“休克疗法”有着根本区别,是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法宝,是真正独特和值得借鉴的中国经验。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只有把握好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国这艘航母才能行稳致远。下篇共五章,内容分两部分:第七章和第八章讨论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和出路;第九章至第十一章讨论中国经济学的探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主流经济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形成第三次“范式革命”,这给中国经济学发展带来契机。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上:新范式宏观经济学、中国版发展经济学以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更一般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

目 录

上篇  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国经验

第一章  中国经济改革的大逻辑

一  经济改革的两条主线

二  改革与开放的“多重均衡”

三  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

四  下一步改革:重心在政府

第二章  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中国发展

一  从未有一国财富如此接近美国

二  债务积累与资产积累同步

三  从风险维度审视中国发展

四  超越发展型政府

第三章  中国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一  “踢掉梯子”后的创新发展

二  全方位推动制度型开放

三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第四章  金融周期凸显创新宏观调控新维度

一  金融周期理论溯源

二  金融周期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  金融周期的特质

四  金融周期对传统宏观政策的挑战

五  金融周期凸显宏观调控新维度

第五章  中国特色预期管理

一  文献综述

二  预期管理理论与发达经济体的实践

三  中国特色预期管理

四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预期管理

第六章  “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一  为什么要“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二  新时代宏观调控的基本遵循

三  新时代宏观调控的创新和完善

四  结语

下篇  主流经济学危机与中国经济学的探索

第七章  主流宏观经济学:危机与出路

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冲击

二  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四大危机

三  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出路

第八章  MMT与非主流经济学的“突围”

一  “非主流”的现代货币理论何以大行其道

二  现代货币理论溯源及其三大支柱

三  现代货币理论的“非主流”研究范式

四  现代货币理论的批评与启示

五  非主流经济学的突围与中国经济学的机遇

第九章  新范式宏观经济学

一  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自我救赎

二  新范式宏观经济学:“把金融找回来”

三  新范式宏观经济学的运用

第十章  中国版发展经济学

一  发展经济学的生存空间

二  中国版发展经济学的特质

三  中国版发展经济学的灵魂

四  结语

第十一章  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

一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契机

二  中国经验的独特价值

三  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

四  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特色

五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