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新闻动态 > 《金融评论》编委会暨“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Home > Foucs > News > 《金融评论》编委会暨“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金融评论》编委会暨“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04-24 2023年04月24日

1.png

《金融评论》编委与编辑部同仁合影

2023年4月16日,《金融评论》编委会暨“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经济金融界多位重量级学者齐聚一堂,热烈讨论,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会议主持

2.png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金融评论》主编张晓晶主持。他简要指出召开本次会议的三点考虑:一是促成新一届编委们的首次线下见面;二是恳请各位编委对《金融评论》的下一步发展并冲击权威期刊提出宝贵意见;三是就当前语境下如何给金融定位以及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发表高见。

致辞

3.png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金融评论》编委会主任李扬进行会议致辞并发表讲话。李扬回顾了《金融评论》的创刊历程,感慨当时历经四余年的申请才最终获批、成功创刊。2009年创刊至今的十余年来,《金融评论》的期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了全国评价机构、研究机构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在学术界也在逐渐树立声誉和地位。未来,《金融评论》应该继续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谋划部署,开展选题策划,刊登高水平论文,尤其应该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融问题。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制度不同、历史不同,这就会造成银行体系不一样、资本市场不一样、金融系统不一样、金融工具不一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一阶段,我们的金融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应提出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的命题,我相信《金融评论》会成为中国特色金融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

嘉宾发言

4.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程炼代表编辑部进行了工作汇报。程炼简要汇报了《金融评论》的发展情况,目前《金融评论》已经在国内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中位于核心期刊, C刊引用率在2017年以来有一个非常大的跃升,转载率在2020年之后开始超过20%。在新一届编委会的领导下,编辑部开展了很多工作,包括设计新的杂志封面、优化稿件处理流程、引入采编系统、拓展稿件来源、形成《金融评论》的期刊风格。最近两年《金融评论》连续被评为国家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数据库的经济学最受欢迎期刊,被国际数据库EBSCO收录,进一步扩展了影响力。《金融评论》正处于向上爬坡的阶段,感谢各位编委对《金融评论》的支持。

5.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会长、《金融评论》编委余永定发言指出,期刊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和考验,除了根据社会对于期刊评价体系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向前走,也要坚定初心、坐得住“冷板凳”,持续性地发掘和发表高水平作者的文章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文章。对于滥用数学模型、利用中国数据复制国外研究的论文,即使文章作者声望很高、可以提升影响因子,也要敢于说不。《金融评论》需要关注金融学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比如国家资产负债表、货币史、货币供给与需求、方法论等,不盲目追逐国际热点;也要关注时代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如现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基础设施融资结构等。

6.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金融评论》编委裴长洪提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财政金融思想非常丰富,货币理论和实践也非常多,但与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有何关联,至今无人从事系统性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实践很早就开始了,但中国特色金融理论至今仍在探索中。《金融评论》应在汇集中国特色金融理论的研究上持续耕耘,不仅刊发反映中国当今重要实践问题的文章,也需要持续关注总结和形成中国特色金融理论的文章。

7.png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金融评论》编委贺力平建议《金融评论》多关注三个方面的文章:第一,在稿件的选择和编排上,重视发掘中青年的作者、中国金融研究处于成长期的新秀,支持新人在期刊上发表重量级学术文章;第二,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站在不同的视角反思金融在社会发展中,尤其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第三,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定位,需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从金融与财政等其他政策体制关联的视角进行讨论和分析。

8.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与战略研究院院长、《金融评论》编委何德旭对《金融评论》的定位提出了几点期望。何院长认为,现在所有的期刊都在趋同,《金融评论》不一定要局限在金融领域,也没有必要局限于评论文章,期刊的发展虽然需要有一定的特色,但是不要标新立异。中国特色的金融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在讨论现实问题的时候经常发现无法从传统金融理论中找到答案,希望《金融评论》可以成为中国特色金融理论研究和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尽快进入到社科院的权威期刊行列之中。

9.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金融评论》编委魏后凯为《金融评论》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扩版;第二,重视原创性论文的发表,重视有思想的论文的发表;第三,要发挥评审专家的作用,但又不能形成评审专家的路径依赖;第四,一定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战略问题。此外,农村金融也是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也是当下时代关切、服务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希望我们的刊物也加强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

10.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金融评论》编委张永生提出,要加强绿色金融方面的研究合作。《金融评论》今年的重点选题中,绿色金融占据了很大篇幅。进行绿色转型,金融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绿色债券、绿色贷款不一定真正能使经济绿色化。企业的绿色转型也是一样,例如燃油车和智能车的商业模式不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同。说到绿色转型,必然涉及到风险问题,如何发挥保险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撑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要以新的方式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11.png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评论》编委何平提出,一个好的学术期刊,定位很重要。例如美国新出的一些经济学期刊,一开始定位就是领先期刊,刊发本领域最有声望的作者的文章。《金融评论》需要提前定位自己是权威,而不是被评价机构和影响因子左右。另外,以下几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值得期刊加以特别关注:在资产定价领域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金融机构领域的国有金融机构的运营规律,公司金融领域的国有企业的投融资和公司治理问题,金融发展领域的数据技术和金融科技,货币政策领域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

12.p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评论》编委谭小芬认为,期刊要找到技术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融合点,不可偏废。在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国际金融问题会越来越重要,包括全球的风险问题和监管协调、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另外,编辑部应该平衡宣传、校对、组稿、开会等上的精力分配,如果在编校上花费特别多的精力,必然会影响其他流程,而其他工作对于期刊影响力的建设更为重要。

13.png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评论》编委张成思认为文章可以分为三类,作者不懂但是敢写、作者挺懂但是没写清楚、作者挺懂也写清楚了,《金融评论》应努力选出第三类稿件。具体在实践中应考虑三种策略:第一,向靠谱的、学术水平高的学者进行约稿;第二,通过定位和选题对期刊的来稿进行引导;第三,外出开会跟其他学者沟通交流,寻找优质的稿件。另外,可以联合几个高校,发出关于金融理论研究的倡议,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14.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金融评论》编委张明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每年可以选择一到两个重要题目,组织专题研讨会进行约稿;第二,对于原创性很强的文章,只要能够逻辑自洽,可以在发表流程上予以适当倾斜;第三,加强与作者之间的沟通,尤其是积极鼓励青年研究者投稿。

15.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期刊与成果评价研究室主任苏金燕介绍了AMI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金融学领域各维度的排名情况。苏金燕指出,在当前经济与金融领域期刊激烈竞争的格局下,社科院的期刊需要有危机意识,需要在善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适应各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