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媒体报道 > 探索新时代文化金融发展路径 读《文化金融2:面向2035的选择与蝶变》
Home > MediaCoverage > 探索新时代文化金融发展路径 读《文化金融2:面向2035的选择与蝶变》

探索新时代文化金融发展路径 读《文化金融2:面向2035的选择与蝶变》

2024-07-05 2024年07月05日

文化金融,不管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在金融领域,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名词。

这种认知在当下正在发生转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日益壮大——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8071亿元增长到44945亿元,年均增速12.1%,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3.36%上升到4.43%——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动能拉动经济增长蕴藏着无限广阔的空间,也让金融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节节拔高。当前,文化金融已经被纳入很多地方的区域战略发展版图,北京、深圳、南京、宁波、广州等多个城市,都相继以政策为支点构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起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作为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

面对当前一个又一个的文旅爆点,《文化金融2:面向2035的选择与蝶变》(以下简称《文化金融2》)一书的发行可谓恰逢其时。这是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在文化金融领域深耕十余年,继《文化金融:通往文化世界的资本力量》之后的又一承续之作。第一部主要写于2014年至2020年,第二部书的视角跨度为2020年之后的三年。这三年,不仅是新发展阶段起步的三年,也是特殊背景下文化产业深刻变革的三年。纵然未来亦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金融主动适应形势,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成必然。

面向2035

“一本面向2035的文化金融观察读本。”这是《文化金融2》一书的定位。

为何要着重强调2035年?对于文化经济和文化金融研究者来说,面向2035又意味着什么?在此基础上,文化金融要置于何种条件下走向2035?

这三个问题看似直白,却很好串联起该书的写作逻辑。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的第一阶段,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于文化金融而言,面向新发展阶段,就是面向2035。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看似有些因人而异,但细想想,也是跃然纸上——对从业者来说,面向2035不仅是前瞻思维和格局的体现,更是责任和义务。得知《文化金融2》即将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发来祝福,他特别强调:“持续专注研究一个看起来‘小众’的领域是很难的。金巍在文化金融领域深耕十余年,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能密切接触产业实践,通过咨询和顾问等方式,为文化企业和文化投资机构解决实际问题,这尤其难得。”

第三个问题则有些专业,但金巍给了记者他在十余年观察和思考后的答案。他认为,从当下看未来,文化金融的发展要着重考虑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发展新战略。在新发展阶段,一些国家战略在延续,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些新的国家战略横空出世,如共同富裕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等。这些战略是应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指针,是即将改变中国发展面貌乃至世界发展格局的战略,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忽视这些战略。

二是经济发展新形态。文化经济也是经济,文化金融也是金融,必须面向经济发展新形态。数字经济是最具新发展阶段特征的新经济形态,技术进步正在改变经济发展格局,同时带来社会层面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也在深深影响着文化、文化经济和文化金融的发展方向。

三是文化发展新局面。不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还是坚持“两个结合”,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切都预示着未来十几年我国文化发展将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面向新发展阶段,任何一个领域,都必须做出战略选择,必须自主完成蝶变。”金巍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大局势和大视野的体现,也是促成他写作该书的初衷。在此基础上,该书从文化经济和文化金融角度分析,兼顾了文化金融发展中的宏观和微观问题,围绕战略、政策、技术、体系、产业、区域等关键词搭建了文化金融发展观察的架构。

关注前沿问题

全书主体框架包括三大部分,共六个章节,每章五篇文章,共计三十讲。这三十讲,既有高屋建瓴的思维脉络、认知体系,亦有对关键核心问题深入浅出的回答。可以说,聚焦新发展阶段,以2035为关键时间坐标,关注文化经济和文化金融发展中的前沿性课题,是该书的最大特点。

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的话来说,该书是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的客观真实写照和文化金融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

其中,第一部分的主题就是作者所强调的“大局势与大视野”。金巍是这样说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期最后一年,这一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年发生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这一年,社会各界也在积极筹划迈向‘十四五’新征程。此后的三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为世界格局变化平添无数的变数。在新局势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屋建瓴,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在这个时代,关注大势和国家战略是所有领域必须持有的态度。”

在这一部分下,该书着重关注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金融发展方面的一些总结,既有对2020年之后新形势的分析,亦有对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文化金融发展路径的解析,并重点阐述了文化金融如何服务建成文化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战略和乡村文化振兴等较为重大的问题。

第二部分的主题为“技术变革与体系构建”。这是一个新技术革命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正在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金巍从2015年开始跟踪金融科技在文化金融领域的应用,这条脉络在2020年之后演变为数字金融与文化金融的关系问题,而当前这个关系的核心就是文化金融数字化。虽然这个问题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对文化产业来说意义重大。

在这一部分下,该书分别讨论了与文化金融相关的金融科技应用、产业数字金融、数据要素与数字资产等问题。紧接着,从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的要素视角切入,讨论了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文化企业公司金融能力、文化企业上市、文化产权交易所等问题,希望能够给读者一些启迪和思考。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产业服务与区域发展”。文化金融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文化金融以服务文化产业为重要使命。在新发展阶段,文化金融服务对象正在发生变化,服务产业自然也需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

在这一部分,该书主要阐述了与文化金融服务相关的数字文化产业,文旅融合产业,文化创意、创新与创业,以及版权产业等领域,这些都是在新文化经济时代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在金巍看来,文化金融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首先是如何成为区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在此基础上,他将数年来对各地文化金融的观察、相关课题项目的研讨经验融合为一个章节,即该书的第六章,重点介绍北京、南京、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文化金融发展情况,以案例的形式对理论做出补充。

2023年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启动20周年。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北京在内的9个省市确定为改革试点。20年来,文化金融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步步推进而深入发展的。为此,金巍在该书最后特别整理了2003年至2023年全国文化金融相关大事记,以期让读者对文化金融的发展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也是对其从业十余年的一个交代。

这10余年,金巍成立了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编辑出版“文化金融蓝皮书”系列书籍、编写大学专用教材《文化金融学》、参与建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设立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等,面对未来,他依然很惶恐,他告诉记者:“文化金融是交叉领域,欠缺系统的理论研究,同时也欠缺常识性的认识。我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与各界交流表达我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普及常识,推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