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采访 > 展望2024:以进促稳 稳健前行——《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四季度报告发布
Home > Foucs > Interview > 展望2024:以进促稳 稳健前行——《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四季度报告发布

展望2024:以进促稳 稳健前行——《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第四季度报告发布

2024-01-30 2024年01月30日

2024年1月29日,《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3年四季度发布会在京举行。本次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办,报告主题是“展望2024:以进促稳 稳健前行”。本次研讨会由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研究员主持,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研究员开场致辞,并邀请了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和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三位重量级嘉宾作为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宏观金融分析CMFA(China Macro Financial Analysis)团队成员,所内其他科研人员、部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及数十家媒体记者等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12.png

张晓晶教授作开场致辞

发布会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作开场致辞。他认为,与市面上的一些权威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不同,我们的宏观金融分析报告有两个特点:一是我们CMFA团队持续把资产负债表的存量分析作为宏观金融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二是在传统“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主体不够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尝试通过新“三驾马车”即企业、居民和政府这三个市场主体来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不仅仅是分析范式的变化,更是抓住了当前需求不足的症结。他指出,中国当前的“三驾马车”并没有真的躺平,只不过扩张的速度没有过去那么快,但还是一直拉着经济往前走。他表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三驾马车”还需要继续发力,如果都做得好,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可持续的较快增长阶段。

在报告发布环节,CMFA团队成员江振龙、曹婧以及王瑶分别围绕全球宏观金融、中国宏观金融和专题报告三块内容进行了发布。

23.png

江振龙博士发布报告

江振龙发布了题为《货币紧缩至尾声 经济复苏不平衡》的全球宏观金融分析报告。

江振龙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在高通胀和高利率约束下艰难前行。虽然全球经济没有陷入衰退,但经济复苏的进程较为缓慢且不平衡。随着供应链瓶颈的缓解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叠加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抑制作用,2023年全球通胀已经从2022年高位逐步回落,但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这是四方面原因:一是短期通胀预期已显著上升,二是扣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依然顽固,三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使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四是去全球化使全球总供给发生调整,结构性供需失衡可能会实质推升全球通胀中枢。

江振龙指出,2023年四季度以来,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停止加息。尽管2024年发达经济体降息是板上钉钉的事,但降息幅度不会很大,因此美欧政策利率仍将维持在相对高位。随着美国持续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美国政府债务迅速膨胀。在高利率约束下,美国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大幅上升,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由于货币贬值,造成资产(以本币计价)缩水而债务(以美元计价)增加,不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濒临债务违约风险。从主要经济体实际GDP同比增速来看,全球经济尚未陷入衰退,低增长或将是全球经济的常态。

基于此分析,江振龙判断,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分化。受益于强劲的私人消费和紧张的劳动力市场,美国经济“软着陆”概率增加;由于日本外需开始走弱、内需尚未恢复,故日本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有待观察;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走弱使得欧洲经济面临较大的衰退风险。对中国而言,2024年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将趋于收敛,这将缩小中美利差,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金流动更加趋于稳定和平衡。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和境内金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更加活跃。2023年,A股市场的表现尽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垫底,但随着A股隐含的风险溢价处于历史低位、美国降息预期不断升温、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以及稳定资本市场的决心信心等诸多积极利好因素,2024年A股或将迎来较大幅度反弹。总体看,2024年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位将得到改善,这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展我国宽松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为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提供了支撑。

34.png

曹婧博士发布报告

曹婧发布了题为《金融风险有所缓释 新“三驾马车”初发力》的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

曹婧认为,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从增长动能看,消费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拖累需求扩张。从金融条件看,新增贷款和政府债券支撑社融总量高增,居民和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不足,资金活化程度偏低。

基于此分析,曹婧指出,宏观金融调控注重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整体收敛。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财政金融协同化债,缓释短期流动性风险,城投债发行交易回暖;二是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提速,城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有所改善;三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优化,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企稳,民营房企债券发行有所回暖,多家出险房企化债提速。

曹婧同时从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角度分析发现,以发展型消费、民间投资和地方政府活力为代表的新“三驾马车”呈现复苏迹象。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居民预防性储蓄向消费逐步转化,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发展型消费升温;二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电热燃水生产供应领域民间投资比较活跃,中小民营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三是中央真金白银支持化债,地方经济活力有所增强,文旅产业强劲复苏。

曹婧建议,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4年宏观政策应延续扩张基调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财政政策适度加码,更多支持“三大工程”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并继续较大幅度降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中长期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45.png

王瑶博士发布报告

王瑶发布了题为《出口、资本流动与储备管理》的专题报告。

王瑶认为,相较于2022年,中国2023年的出口虽然出现负增长,但总量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其中机电产品行业表现亮眼,对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大幅增加。

王瑶同时指出,2023年前三季度的资本外流规模在总量上处于较高水平,但相较2022年有所改善:流入中国的FDI规模显著下降,但不宜被过度解读为外资大规模撤回;外来债券投资大规模回撤有所缓解。中国外汇储备出现单季度较大规模下降,但全年稳中有升,黄金储备保持连续小幅增持。

基于此分析,王瑶预计,2024年,中国出口规模可能继续下降,FDI重新出现净流入,债券投资净流出减少,国际储备更加多元化,包括对黄金储备的继续增持。

56.png

曹远征董事长做主旨演讲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对此发布会表达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有两个特点:一与宏观经济分析范式不同,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经济波动问题其本质是从宏观经济周期剥离视角来剖析经济金融波动问题,不容易将宏观审慎管理跟货币政策混为一谈,值得肯定;二是与其他宏观经济报告不同,把基于国际收支的流量分析和外部均衡问题纳入进来分析宏观经济金融的配置问题,做法很有意义。

接下来,曹远征以“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如此顽固”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如此之大”这两个“超出预期”为引,认为经济周期的极大不同步性不仅造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就全球通货膨胀而言,他认为,当前的全球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货膨胀货币现象,而是成本推动型带来的物价上涨,其根本原因是全球贸易不脱钩。特别是随着中国进出口结构性的重大变化,势必会带来中国产能过剩,改变过去新常态的发展格局。

随后,曹远征表示,尽管大家对新科技革命有很多憧憬,但全球经济当前依然处在一个新的科技革命的间歇期,不仅没有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明显提升,似乎也未有效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去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首先,低碳经济发展和绿色金融是推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力,因为它不仅没有技术代差,而且还有利于世界经济合作,更会在近30年时间持续促进中国进行大量投资,并使中国宏观经济周期进入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其次,中国的房地产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其核心原因是中国人口的负增长,这意味着房地产要从增量增长向存量调整转变。

最后,曹远征认为,从短期来看,2024年不仅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增长这一个目标,还通过逆周期和跨周期的调节来挡住资产负债表快速衰退,这样才能以稳定的方式控制杠杆、加大绿色转型力度,这样使中国经济具有长期增长的前景。

67.png

郑新业副校长做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教授,认为金融所通过利用新框架和新力量来分析和研究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不仅能产生出新假说和新理论,也能形成一定的自主知识体系,非常有核心竞争力。

首先,针对报告内容,郑新业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在全球宏观金融部分,他表示,全球政策协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在中国宏观金融分析部分,他认为,发展型消费不仅看需求侧,还要看供给侧,因为中国人不愿意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限制性供给的存在,其背后有很强的制度障碍和政策冲击;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对投资非常谨慎的原因在于中国很多的投资实行的是成本加成制度,即今天的投资会变成明天的成本,因此民营企业对投资非常谨慎。在专题报告分析中,他指出,在全球竞争力下降趋势背景下,中国部分企业的倒闭实质上是一个效率改进问题,需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接下来,郑新业以《2035远景目标下的政府债务空间最优配置:两个均等化原则》为题分享了自己研究的体会和思考。他认为,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既要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翻番,还不能产生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既要实现生态文明,还得有共同富裕和更好的全球化。因此,当选择高质量发展这一新的政策目标时,一定会限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传统分析框架的使用。另外,在使用工具分析宏观经济金融问题时,一定要厘清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有效边界,因为公共部门并不是万能的。

随后,郑新业分析发现,当前的中国政府债务有三个特点:一是中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并呈现出加速扩张的趋势,债务空间不断减少;二是中国赤字率并不包括专项债,但地方政府必须偿还债务付息,并且债务付息支出已超过了国防支出;三是中国政府的债务负担率处于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之间。基于此分析,郑新业表示,政府债务既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公共资源,也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债务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可以按照霍特林规则(Hotelling Rule)从均等化视角来设置债务空间的最优配置原则。其中,纵向均等化主要处理的是现在借和未来借的问题,横向均等化主要处理的是借给谁的问题。不论是纵向均等化还是横向均等化,其都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应该相等,否则就存在优化空间。

78.png

温彬首席做主旨演讲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从经济指标的预期、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和加大宏观政策调控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温彬认为,2024年,中国政府还会大概率将潜在增长率的目标定在5%左右,这不仅与2035远景有关,也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平均至少要达到5%以上,这样才能更加接近政治目标。他表示,要持续保持宏观经济增速,需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就业,特别要解决好青年失业,另一个是宏观债务,要确保M2增长不仅要盯住经济增速,还要考虑物价的预期目标。

针对要实现5%的增长目标这一现实压力,温彬指出,从2023年看,出口和房地产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拖累项,这两个拖累项在2024年能否实现企稳甚至回升对2024年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一方面,从外需角度来看,短期影响出口下降的因素是欧美经济增速的放缓;中期影响出口下降的因素是中美贸易脱钩的变化使中国传统纺织服装商品的出口份额严重下降,长期因素是欧美在高技术领域对中国实施的“小院高墙”策略以及中国试图通过“中国+1”方式将中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进行“避险”的策略;另一方面,从房地产和股市角度看,过去两年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降以及股市的连创新低,都给未来预期和消费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把稳住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考量。

针对中国经济如何实现5%的潜在增长率目标,温彬建议,考虑到当前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要持续加大逆周期的宏观调控。一是要从前置发力,保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样才能提振市场信心;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同时还要配合财政政策对利率和物价做一些实质性突破;三是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要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过去两年房地产所有指标出现严重下滑的困境;四是针对当前民营企业投资下降的问题,要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完善法治环境和引导社会舆论等多方面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

最后,温彬表示,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仅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政策创新,不然很难在现有经济框架下应对当前及今后的挑战。

89.png

张明教授作总结发言

报告最后,张明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随着外部金融压力缓释,国内重点领域风险整体收敛,以发展型消费、民间投资和地方政府活力为代表的新“三驾马车”呈现复苏迹象,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他表示,希望大家持续关注《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2024年我们将会带来更精彩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供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 张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