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安于不安之上——如何传承家族精神?
主持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王增武
访谈嘉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陈思杰
主持人:关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能否用一句话指出他们的核心差异点?
嘉宾:我觉得就财富管理本身来讲,它是解决动机问题,解决做资产管理的动机。
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一直是重合矛盾的,所谓的财富管理应该是我们有这一部分的财富,我们可以狭义理解为物质财富,我希望怎么来处理我的财富。资产管理机构说你来买我的产品,他服务的是财富本身,财富管理服务的是人,这个人如何处理这一部分财富,其背后反应的是所处的家族或企业要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是没有办法做定向服务的。
财富管理一定是解决动机,和财富的拥有者保持高度一致,知道他/她想对自己的财产做怎么样的处理,然后告诉资产管理公司,以保证财富管理本身和财富拥有者利益相一致,同时监督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不是只为了资产本身服务,更像是财富拥有者,而资产管理公司收入是来源于资产管理费用,这两者利益机制不同。
主持人:我们原来也做过简单界定,财富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服务提供方相当于是利用金融或者是非金融服务来满足个人的个性化、定制化、全方位需求;资产管理是以物为中心,即金融或者非金融资产为中心,利用金融工具或者是金融组合理论来实现物的保值增值。
您提到家族财富不单单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依您过往的经验,您认为如何传承家族精神更为有效?
嘉宾:提到精神财富,我觉得是先抽象再具象,前者指的是财富拥有者本身经历,所处的时代等,后者是指精神财富拥有者所形成的一些处事原则,实际上就是需要真正理解何为精神财富。只有在精神财富被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如何治理这些财富,传承的方式又是如何。
另一方面,财富管理服务的人群往往社会阅历丰富,将这些经历提炼出来,也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假使以此作为基础,如形成个人自传、家族家训等形式的载体等具体的书面形式,可能会对家族成员对未来产生共同的愿景,或者说是共同的目标。西方某些家族,会有例如家庭会议的形式,这样的体系会对家庭成员所面对的问题、家族资产的治理方式等进行讨论并形成决策,这就很像是英美法系中的判例的形式,无数的判例本质是对家族精神不断修正及应用形式的解读,这种形式对家族精神的传承可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说法,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家族精神物化,比如翁同龢家族的“诗书传家远”,还有一种说法是可以通过慈善信托,通过决策委员会让家族成员互相沟通来实现家族精神传承,您认为这样两种方式是否有效?
嘉宾:我觉得都有效,从中国文化教育层面来讲,家训是大于一切的,家族成员为什么逢年过节相聚,就是在交流大家的精神。孝敬里讲,敬天敬地敬人,就是讲人的经历是在天地之间,老一辈和小一辈之间,老一辈经历的这个过程是小一辈没经历的,他/她的经历分享给你你就要听,这是孝,所以说家族形成家训的过程就是精神的传递,人是不断被教育,再被教育的,被教育到一定状态之后就可以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人都要激励机制,如果不听话,不理解到位,你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继承者,财富就不能分给你,中国人其实很有意思,基本上长子为先,他说的就等于爸爸说的,与爸爸接触时间最久的就是长子,他对后面的人有分配权,这个机制就相当于是授权机制,就是爸爸给儿子授权,儿子教育弟弟妹妹,用现代化制度就可以抽象为是一种信托制度,受托管理人是长子,受益人是弟弟妹妹。
主持人:古代家谱、族田和宗祠,构成了家族的三大支柱,家族宪章或家族委员会就是新时代下家谱、族田和宗祠的融合体。我们有这样一个发展渊源,对于我们未来做家族服务,无论是个人制定家族服务,或是机构为家族做相关服务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再次对陈总今天精彩的演讲和访谈表示感谢。
相关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