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聚焦 > 采访 > “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交存影响几何?
Home > Foucs > Interview > “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交存影响几何?

“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交存影响几何?

受访者: Interviewe: 程炼 2019-07-16 2019年07月16日
6月3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或《支付清算报告》)。 那么,今年的《支付清算报告》和往年相比,在数据上出现了哪些明显变化?未来支付清算市场的监管趋势如何?金融科技在支付行业的应用前景是否清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审批能否实现常态化? 带着这些问题,凤凰网财经在《报告》发布前独家专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炼。谈及今年《支付清算报告》数据的变化,程炼表示,从今年的整体支付数据尤其是非现金支付数据来看,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非现金支付)这一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但是今年非现金支付的增速明显放慢。”程炼说道,“但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实体经济和支付清算活动进行相关性分析也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所以从这点来看,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是相对比较稳定,可能需要一些更好的调控措施出台,从而激发增长潜力。”

一、”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交存影响几何?程炼:形成了良性的淘汰过程

《报告》指出,随着监管趋严,2018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结束,行业正朝着合规化的方向有序发展。据初步统计,2018年共发布十余份监管文件,开出百余张罚单,累计罚额是上一年罚额的近7倍。

那么今年支付清算市场的监管是否会继续趋严?“相对于‘严监管’和‘强监管’来说,‘正规化监管’的说法会更加贴切。”程炼告诉凤凰网财经,之前普遍讨论的都是央行所在主导的支付系统的监管,但外界其实更关心第三方支付系统或零售支付系统的监管情况,“传统意义上讲看,零售支付系统是在主流领域之外的,所以对它的监管可能会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程炼认为,监管层需要在零售支付系统的发展和风控之间寻求平衡,“另一方面,当前第三方支付、零售支付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对它的监管也应该更加正规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开始,“断直连”(即切断支付机构和银行的直连)的进程也一直在提速。1月2日,建设银行宣布已于2018年12月30日全面完成网络支付“断直连”工作;1月7日,有支付机构宣布完成“备付金(即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资金)全额交存”及“断直连”工作。

众所周知,在支付行业,客户备付金不仅仅是直连模式的基础,也是支付机构重要的收入来源。谈及“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交存给支付清算市场带来的影响时,程炼也表示,这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加强个人资金管理,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加强了央行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另一方面,“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交存的实行也保护了消费者,杜绝了支付机构挪用保证备付金金的乱象。“从市场发展的总体角度来看,备付金集中交存实际上对那些具有投机性质的支付机构也起到了威慑的作用。”程炼向凤凰网财经表示,“因此,很多以获取套取资金为目的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也就不再进入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良性的淘汰过程。”

二、金融科技出现泡沫危机?程炼:有无“泡沫”取决于机构风险偏好和估值模型

全球支付行业是一个规模超过100万亿美元的市场,大大小小的公司围绕着零售、跨境交易、对等服务等展开竞争,谁最先掌握了吸收金融科技的先机,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近年来,凭借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低成本等优势,区块链技术在支付行业迅速布局,通过与跨境支付的结合实现了机构之间点与点的交易,提升了跨境支付的处理效率。正因如此,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纷纷考虑采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跨国支付的效率,降低成本。

乍看之下,凭借这一技术,移动支付变革的步伐似乎迈得稳妥又利落,但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区块链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缺乏权威性的中性化中心化平台的场景。”程炼向凤凰网财经表示,“如果这类中性中心化平台本身的技术能力有限,那么分散化的交易可能会更有优势。”

程炼也坦言,区块链技术在支付清算行业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层面的限制。“就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而言,它对参与者自身的信息储备存储能力和发电瓦数网速的要求很高,对一些高频率的交易来说,可能就会因基础设施的局限而产生瓶颈,抑制其使用。”程炼说道,“另一方面就是因其产生的投机现象;对很多非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往往会混淆专业化的区块链应用和投机行为之间的区别。这两个问题解决后,区块链技术在这一行业的应用前景就会更明朗。”

当我们将视角扩大到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时不难发现,自去年开始,曾经一度引起资本和市场狂欢的金融科技也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外界有观点认为,未来金融科技大概率出现泡沫危机;如何撇去泡沫,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普惠事业,也成为不少圈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谈及这一问题,程炼向记者表示,不单单是金融科技,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科技发展,包括铁路、互联网等,实际上都保持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泡沫。他指出,像这一类具备了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经济学上称之为“通用目标技术”(GTTGPT),会给生产力发展带来极大的带动作用,因此外界也会看好它们的估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相应资产的泡沫化,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程炼说道。

他还指出,“泡沫危机”取决于机构的风险偏好和估值模型;“毕竟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即使总体的方向正确,个别项目上也会存在风险。”程炼告诉凤凰网财经,“通常意义上讲,我们不会因为存在泡沫就觉得投资过程存在大的问题。”在他看来,正常的资本市场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泡沫是可以容忍的,“但监管层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泡沫扩张得太快,这样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另外,不能让泡沫处于某些核心的进程中,否则也会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

三、实现支付牌照审批常态化的时机已成熟?程炼:目前不太可行

移动互联网时代,代表着“通行证”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一直都是稀有资源;但从去年开始,随着成交量下降以及中介离场,支付牌照也从原来的“一牌难求”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此前媒体调查也发现,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甚至缩水50%。

究其原因,支付牌照价格滑坡与审批闸门的关闭不无关系。早在2015年,央行就基本停止了支付牌照的发放,但近年来关于支付牌照“开闸”的消息却一直甚嚣尘上。有数据显示,目前共有200多家支付机构申请在等待审批;外界有观点认为,此时此刻正式推动支付牌照审批常态化的最佳时机。

谈及这个问题时,程炼表示支付牌照的审批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回到常态,但需要明确“常态化”的标准定义,“如果‘常态化’是指通过一套标准化的程序对第三方机构的入场进行筛选评估,而不是仅每次针对单独特定的支付机构或过程技术进行审核的话,对他们来说就也许是一个可以值得接受讨论的过程方案。”

但同时,程炼也指出,支付本身作为一个金融过程具有双重的敏感性。“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实体的竞争性市场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外溢效应;另一方面,很多情况下利率也不是一个可以有效调节市场的价格工具。”程炼告诉凤凰网财经,“所以主流的观点是,金融机构应该享有一定的特许支付租;这就意味着市场需要一定的门槛。但也因此总体上看,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会比实体市场更加严格。”程炼还补充道,当前不少支付清算系统属于非常基础底层的金融基础设施,本身的其运作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对它们推行支付牌照审批的常态化就不太可行。

程炼坦言:“以现在大家都在谈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为例,在判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时候实际上缺乏一套常规化的程序,包括例如基于机构的规模及其业务的网络节点数量等等等指标直接计算出其对于金融稳定影响力,可能还是需要根据本身业内的经验并根据和企业自身的特点才能判断它是不是具备系统重要性。”

在他看来,基础性的支付清算机构亦是如此。“当金融机构涉及到敏感领域或可能牵涉到金融的系统性稳定时,往往需要牵头监管部门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协商处置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至少以我们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还无法找到常规化的程序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筛选。”程炼表示,支付清算机构需要某种程度的分类管理,但分类管理本身可能不意味着并非上述意义的“常规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