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谢谢李老师。这个课题我也是参加者,今天这个发言也是课题组成果代表之一,我尽量简短,一会儿听听其他专家的意见。
“大城市病”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等提出来的概念。我刚刚从美国回来,美国芝加哥因为存在犯罪、吸毒、交通等诸多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有“大城市病”的城市。在此之前我们熟悉的是曼彻斯特、伯明瀚、利物普这样的大城市。20世纪30年代,我的老师费孝通先生他们去学习,正好芝加哥是城市化学派,或者就是芝加哥学派,不是经济学是社会学的。最著名的街角社会,就是芝加哥的那些街角有吸毒的、犯罪的、青少年越轨的等等。
费孝通老师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他的家乡江苏,那会儿叫乡村工业,他的博士论文被认为是人类学的里程碑式的成果。他有三个突破。第一,传统的人类学是外人研究他人,本人研究本人是不客观的。人类学要研究别的社会才客观。第二,是先进发达工业社会研究所谓原始落后或者是非工业,至少是农业,他研究的是江南的制造业,已经相当发达了,虽然是村一级的,但后来成为乡镇企业的基础。第三,他的研究突破了原来人类学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类学的研究不涉及大的社会,是一个小社区,他是以小看大。
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倡导三个中国文明的伟大创造。第一,分田责任制;第二,乡镇企业;第三;农民工进城。后来小平把前面的叫伟大创造,第三个还没有充分肯定。他搞小城镇实际上是想推动农民工进城,当时进大城市难,但是他的小城镇概念,跟后来的政策很不一样。
我这两天刚刚写完英国一本大学教科书的一章,10位世界著名的发展学家,以前历史上没有中国的,第二版加了一个就是毛主席,现在要出第三版,而且其中小城镇是最主要的。他讲的小城镇正好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下面有苏州、杭州,当然还有无锡,这样的中型城市,然后他说的小,实际上是星罗棋布形成一个统一的格局,而不是说只有小城镇、没有大城市,他的理念给人就是大中小星罗棋布形成这样一个江南,然后江南这种模式是可能成为发展的一个范式。
回到我们这次调研,当时我主动向李老师请缨,说我对欧洲略有了解,也学过古典。实际上欧洲城镇化是3.0版,现在还不是很了解这个情况,去做一个个案,现在应该继续做,而且我还想着把英国、丹麦、挪威一系列包括进来。
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我们跟着费老做过三个伟大创造,小城镇和农民工进城,费老确实是推动了它们的发展。不止江南,甚至我觉得甘肃也应该施行农民工进城,实现城乡一体化。我记得80年代末开过一次百镇研讨会,主题是激发活力古镇,纳入到苏州、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成为大城市有机的一环,而不是隔绝分离对立。
另一个概念就是刚才小鲁所长讲的“以人为本”,其实是1995年联合国举行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哥本哈根)上的宣言。这个宣言后来被翻译为哥本哈根宣言,当时还说不能叫以人为本,后来慢慢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概念,但是这个人包不包括农民工,确实包括,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回到刚才说古典的恩格斯概念,伯明瀚、曼彻斯特、利物浦的那些城市的外来人也是农民工,生活在很恶劣、很差、很悲惨甚至很绝望的环境下,就是所谓的工人阶级。现在至少在社会学的概念中,不管你有没有户口,比如印度的大城市病加尔各答是一个典型,加尔各答有1/2以上的贱民,还不如农民工,但是他也叫城市人,至少社会学的概念,你在这儿居住、在这儿工作、在这儿就业,那就是城市。至于你的地位,有贱民,墨西哥有难民,我们这儿大量的是农民工。
当然我们还有一种城镇化,像费老研究发现,江南很多名字带村的地方,早就没有农业了,是以工业、副业加工等等为主的非农业。
回到这次调研,我说城镇化3.0的概念是什么,恩格斯他们讲的,利物浦、伯明翰,包括20世纪30年代的芝加哥,这是第一版的城镇化或者西方意义上的城市化。2.0或者叫第二版,就是1945年战后西方搞卫星城,大城市中心搞功能区,这是银行区、那是商业区、那是工业区。3.0就是冷战结束进入新世纪,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好多点都已经做得很好了,物理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不止是说被私有化了,而是政府无法去占地了,这是一方面,美国当然最典型,里根以后一条高速路都没修,就是因为土地没法征用。但是欧洲更重要是本身就小,已经不可能再通过拓展来发展。2.0那个缺憾也出来了,就是银行区到了周末就成了叫花子的聚集地,不但在那住还搞的又臭又脏,星期一就臭气熏天,甚至有吸毒的、犯罪的。商业区也是如此,因为周末不开商店。新区或者卫星城,上班很远,很多开车到四环,停在地铁那儿坐地铁进来,成本也很高。
...
全部实录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