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我先说点感受,今天下午收获非常多,我认为蓝皮书也好、我们文化金融研究中心也好,作为都非常大,为什么呢?我接触的圈子有文化界的、有金融界的,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两界”缺少充分的沟通,大家相互之间不了解,做文化的不知道金融玩什么,做金融的不知道出版发行等的一系列过程,我们这本蓝皮书也好、文化金融研究中心也好能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桥梁作用。
首先,刚才受大家发言的启发,我觉得金融工具确实有效性不足,一方面和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有关,所以大家相互之间不信任,借出的钱不确定能否收回,其实不是担心风险,担心的主要是有恶意的风险。如果有了信用体系可能大家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会增加,抵押的需求会减少,这样可能会更灵活一些。另一方面我刚才受张琦院长启发,思考了电商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发展?答案是因为有了支付宝,有了信用中介。但是文化金融如果能大发展,或者整个金融环境促进文化发展,可能需要文化金融或文化业的“支付宝”,怎样形成信用中介体系,我感觉是非常非常深刻的问题。也祝贺咱们蓝皮书的成功发布,我觉得理论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没有理论的研究,我们任何实务部门或者实践者都是在黑暗中摸索,效率会有所欠缺,当然实践也很重要,因为实践可以帮助理论进一步完善、丰富、提升,我觉得咱们这个中心的工作非常好。
其次,北京市对文化确实很重视。刚才几位专家都说了,北京的“四个中心”的定位中包括“文化中心”,我个人感觉中央给北京市的定位使得更多的文化资源集中在北京。此外,在京的金融机构做了很多的探索,刚刚说到北京的银行做了大量的工作,深耕十几年了,其中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在文创方面做了非常多的业务,它的累计文创贷款额全国有500亿之多,余额也有100多亿,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也做了很多的创新和探索工作。现在我们各方在本领域已经做了很多探索,但还需要相互之间的深入了解,需要有这种让大家充分沟通的平台。
再有,从实践角度讲,我们有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有文化金融研究中心,有文资办,有金融局,有很多的“银证保”金融监管部门,还有各种金融机构,因为现在的范围太大、太广了,我觉得下一步咱们中心能不能让这些机构形成合力,以我们中心为纽带把资源尽可能地联接起来,让大家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有些现实中的难点,可能需要大家共同去研究,比如知识产权的质押,到底能不能质押?怎么评估、怎么变现?仅仅靠金融圈的人无法彻底解决,这可能需要文化和金融跨界共同努力。
...
实录全文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