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刚才樊所长和王剑对不良资产的整体和趋势在数字上做了很细致的分析。从感受来看,要说到不良率是多少,大家就笑了,不管你说的是好还是多,什么原因呢?一个是不良率和不良额连续双升,这些数字现在是1.81%和2万亿。二是从区域上,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从下游往上游,从制造业、零售业向更多的领域去蔓延,这种蔓延的趋势让大家觉得未来怎么走是不确定的。三是数据的准确与否,数据的准确与否与不良资产的认定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现在都在叫不良资产,但不良资产是什么呢?这是有不同的界定。不良资产的界定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开始是“一逾两呆”,现在是五级分类。
有人做过不良率的分析,按照2015年主要上市银行的数字,不良率和逾期率之间差额大概有1个百分点,说明现在对不良率的认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所以我想综合下面三个层次,让大家对不良率关注。现在比较重要的是要打开不良到底是什么,打开不良的结构。按照不良资产的认定,早期是“一逾两呆”,这个是很清晰的,贷款到期不还,逾期和呆滞、呆账就变成不良了,这个是很客观的认定。1998年之后推行五级分类,很多银行在五级基础上把它分成十二级,甚至更多的二十多级,基本上是按照五级的大框架把每一类细分。在不良的分类中,核心是判断一个债务人是不是有足额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偿还能力加偿还意愿共同构成对借款人的认定,这种认定比“一逾两呆”更加进步,前提是这个人掌握了更多借款人的信息,并且认定者更加专业,但现实的情况又像李老师所说的担心回到以前的状态。当赋予一个人一定权利去认定不良的时候,就有很多的弹性。我们现在分的不良就是次级、可疑、损失这三类加在一起构成的不良,银行现在把关注分成关注1级、关注2级、关注3级,次级分成次级1级、次级2级、次级3级,很多制度在关注3级和次级1级之间界限是模糊的,导致大家对不良资产怎样认定产生不同的看法。现在不良资产的结构,即便是到了1.81%,次级和可疑占一大部分,损失的只占20%很小一部分。按照这种认定的观点来看,赋予了认定者一定的自主确定权,又为不良资产的认定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我们要透出不良资产往回看,不良贷款的认定在国际上只是一个指标,并不是一个能够完全反应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只是众多指标中的一种,而我们现在把它看得太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良资产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滞后的认定,当一个企业已经还不了钱,逾期90天以后,再来进行催收,再还不了,才认定变成次级,然后再往后走。不良资产的鉴定,第一,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不良资产不应该当作一个主要的指标来反映一家银行的质量,乃至整个金融体制的质量,应该有多种方式。第二,不良贷款和逾期贷款之间1个百分点的“剪刀差”说明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是所有的逾期都是不良,逾期有各种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良被掩盖,逾期都违约了,还不认定为不良。
现在银行界比较前瞻性判断资产质量更多的是用PD值,用逾期违约率来判断一个银行的客户的质量,判断资产组合的质量,包括三大评级机构都用PD值对银行进行评级。所以现在还把不良贷款的认定作为银行的主要指标,本身就说明银行业还处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阶段。我们做过分析,西方的银行会比较详细的披露PD值的分布,即逾期违约率的分布,行业分布,地区分布,还有各个产品维度的分布,这样才能把真正的资产质量前瞻性地反映出来。这个是对于不良资产认定和它的值的一个反思。这是和大家沟通交流的第一点,不要把不良率当作反映一个银行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因为有大量的不同的指标反映一个银行的整体,反映一个金融体系。
第二部分,不良资产的防控。到目前为止,不良资产是1.81%、2万亿,这是公开的数字,如果再加上逾期的“剪刀差”,可能再加1个百分点。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回顾一下历史。整个不良资产,实际上是实体经济的一种反映,也是另外一种晴雨表,是周期因素和结构因素在一起叠加而成的。回想当年我们的不良率到25%,甚至更高的比例,现在公开数字不到2%为什么这么紧张?我们也在反思,法国的很多银行、国际上的一些银行不良率在5%以上。其实不良率、逾期违约率的高与低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这个趋势是不是可控的,是不是预测到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在于风险和收益是不是匹配,当有比较高的不良,净息差可以覆盖不良或者逾期违约率的话,收益和风险是匹配的。所以想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观点是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情况下,不良率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关键问题在于不良率上升了,或者风险上升了,而收益率在下降,说明承担过高风险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所以现在对于不良资产的防控应该说提到了很重要的日程。从政策面来讲,第一,从“双降”到“双控”。以前一直讲要“双降”,不良率和不良额都要往下走,作为一个目标,现在讲控制而不是往下走,控制到一个能够可控的范围。第二,政策面强调真实反映。真实反映的呼吁实际上来自于各个领域,首先银行内部总行希望各分行要真实反映,监管层希望各个银行要真实反映,市场更希望真实反映,真实反映应该说是众多层次的共同呼吁。按照现有多年银行的经验积累下来,包括外部审计师的审计,对不良率的反映是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基础。大家可以看到,不良率的核销也是非常大的,即便到了1.81%再加上核销,这个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不良率的分类准确是一个要求,我们会从哪些角度去看?监管会对它进行现场检查,对贷款进行分析,从正常向不良转移的率有多高,银行可能会对它提供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分类标准严格执行。第三,对风险缓释,管控不良贷款的损失。这是不良贷款防控的政策,对防控的原因追究责任。不良贷款防控的政策首先要真实的反映,同时目标从“双降”变成“双控”,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监管层、政策面已经看到“双降”应该根据现实调整。第二要真实反映。第三要追究原因,进行追责。这是对于不良资产防控的政策。
从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上一轮的不良资产,按照人民银行的抽样调查统计,计划和行政干预30%,政策上30%,关、停、并、转10%,地方干预10%,银行内部原因20%。这一轮不良资产的成因大家分析更多的还是自己内部管理的缺陷加上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说因为经济周期的到来不良率上升,经济周期的到来银行提前会有所安排的。银行所做的资产组合里面,不良也好,逾期违约率、PD值也好,需要的是风险收益的平衡,而不是追求很低的不良率,所以银行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这是对于这一轮不良资产的认定。
...
全部实录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