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谢谢李老师和晓晶的邀请。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在很多场合交流的时候都用了“杠杆加减之间”这个题目,但是每次讲的内容不完全一样。我谈几个观点,也算对于报告的评价。
第一,宏观研究做一个事情,就是方程求解,即有一个目标函数,有一个约束条件,然后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之下进行宏观求解。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题目是,世界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又希望实现个人、企业和国家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个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目标函数的最大化,这是宏观经济学能够做的事情,也只能做这些而已。杠杆到底是目标函数还是约束条件?我认为最多将其看作约束条件,宏观目标还是增长、通胀、就业和金融稳定。客观来讲,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房价等一系列变化和地方政府大量加杠杆之后,杠杆率确实成为很多宏观决策掣肘的约束条件。但是,我们不能轻易地把目标函数变成约束条件,把约束条件变作目标函数。我觉得还是得正本清源,我们的目标函数是清晰的,是要实现“中国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充分就业、要保持合理的物价、保持房价相对稳定、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因此杠杆只能是约束条件,而不能成为目标函数,否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在思路和政策上会出现反复的摇摆。
第二,国内杠杆的变化,或者说杠杆增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的目标函数相关的,包括与经济增速目标相关、与国内外需求的变化相关。2002年我国加入WTO一直到2007年左右,国内杠杆率的上升非常有限,甚至是下降的。因为外需很好,内需不需要大量的刺激,整个经济实现很好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杠杆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与目标函数有关。所以刚才晓晶的报告以及邢自强的观点我都认同,在外需下降的情况下国内预计会加杠杆,但要把握好度。
...
全部实录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