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我讲一下我们所有的赌注,很多人下在新经济上。我们看一下新经济的增长趋势是怎么样的。我们整个研究下来之后,确实挑战很大。
我讲一下国外的对增长动力重构的探索。新旧动能转换,西方国家,石油危机的时候人家就开始讨论了。当时工业化城市化人家已经完成了,发达经济体以后,增长动力重构的问题就来了。原来的问题是供给的问题,只要我生产上去了,规模经济有了,市场本来就存在了,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等这个历史任务一旦完成之后,人口停止增长了,一个真正的新型任务,对先有市场,然后才有生产。新市场哪里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经济学里面老早就把内生创新增长理论。大家都知道,基本上品种增多型,增量改进型的内生增长理论。这个内生创新增长理论,很快就被琼斯这个人彻底否定掉了。因为内生增长理论的含义,就是一个人把一个知识创造了,别的人是无成本应用,在此基础上对效率改进。但是琼斯讲的,你原生的知识,本身是消耗资源的,实际上是假的内省增长。对于这个挑战,西方学者讨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Young这个人,他的讨论是批判增量模式,基本上把创新分为两类,一类叫品种增多型的,还有一类叫质量改进型的,双部门模型。你们都要增加,品种增多型的,质量升级型的,很快就不行了,你们增长会停滞的。我们发达国家是从头到尾的搞深度创业,你们是广度创业。克鲁德曼和Young还有就是张老师说的熊彼特的这套理论。这两条理论,一个最要命的地方,都有致命的漏洞。假如说品种增多型和质量改进型的深度创新的模型,这两个创新之间是高度相关的,高度相关的只是多一个周期而已,不可能解决琼斯说的问题。第二个是,创造应的含义就是有生有死,旧的产品退出,新的产品推出来。他有一个假定的前提,品种保持不变,或者是减少。为什么会这样?他没解释,而且实践中,随着个性化的销售的市场的兴起,这与事实实际上是违背的。这两个都是有问题的。但是互联网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这个问题。互联网主要两个方向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就叫敏捷红利。就是成功面对个性化销售趋势的敏捷红利。什么叫敏捷红利?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说互联网其中一套玩法,经常宣扬的,就是变存量为流量,我们经常说的就是定制化生产,服务化,其实玩的就是这个东西。一个是重构规模经济,少数平台企业,像亚马逊或者是阿里这种,基础设施都好了,其余的中小企业就重复他的服务就行了,重复的规模经济。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市场需求匹配。就是让你的供求之间个性化的匹配。还有一个就是知识外溢,推动效率改进型创新。包括寡头的创新军备竞赛,这样的知识生产出来,大家拼命应用它,让它精益求精,这是一套玩法,变存量为流量。
但是这个玩法它实际上还是人口红利的一种延伸,本质还是没解决问题。因为市场细分之后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品种增多了,要重资产,必须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投入。但是每一个市场又是非常细小的,又是要轻资产,成本再降总有一个瓶颈的,这个里面仅仅是缓和了衰退的速度,不可能真正平衡分配的。所以这个里面讲的规模经济的东西,最终还是没法解决,必须有足够的市场才行。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搞颠覆性创新。刚才讲变存量为流量的玩法,还有一种玩深度的,从无到有创造新资产,把原来的全部批掉。这是另外一套玩,这个有可能变成内生增长,可持续是有可能的。
这个里面我们讲为什么会这样?互联网经济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创新的模式。第一个推动了创新者和消费使用者符合体内部的互动,特别是消费者使用者对创新活动的广泛参与。大家知道,最新的参与,从无到有的产品,全是发烧友搞起来的,既是生产者又是使用者。还有一个是互联网经济发展使得创新的模式,组织模式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化模式,提供了效率。这里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原来BUSH提出的线性组织模式,就是先基础研究,然后应用研究,然后生产,然后研发,然后销售,这套模式,BUSH是美国科学基金的主席。这个人影响非常大。他当时提供张老师讲的横向流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做不到,就是要从上到下面临下来就行了。当时做不到,现在信息技术之后就好办了,不仅可以有横向的研发,还可以有外包,使得创新的网络,技术上实现,交易成本降低了,甚至可能变成零,或者非常接近于零的状态,这一点是创新模式的根本改变。
...
全部速记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