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会议 > > 演讲实录—史育龙 业经嘉宾审阅
Home > Metting > > 演讲实录—史育龙 业经嘉宾审阅

演讲实录—史育龙 业经嘉宾审阅

  • 简介:
  • Summary:
  • 谢谢李院长,也谢谢张晓晶主任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前面听了李院长的主旨报告,还有两位所长的精彩演讲,收获很大。

会议综述

谢谢李院长,也谢谢张晓晶主任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前面听了李院长的主旨报告,还有两位所长的精彩演讲,收获很大。我想跟大家就“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这一主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第一,中国城镇化的成就与进展。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在全球发展进程中非常引人注目。单从速度来看,还不能说我们是特别快速的城镇化。日本、韩国历史上的快速城镇化时期年均增速要高于中国,韩国在1965-1990年的25年间,城镇化率由32.4%猛增到73.8%,年均速度超过1.6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大体能够保持每年增长1.2—1.4个百分点。对于我国这么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说,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现在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和水平已经超出了此前很多的预测。关于城镇化第一次进入到中国政府的文件,我印象当中应该是1991年通过的《“八五”计划纲要》,提到“要有计划地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并使之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后来199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小城镇;正式进入到文件的时候是到了2001年,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第一次编制了城镇化专项规划,而且专项规划里头写了“要不失时机的推进城市化”,这是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表述。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国的城镇化又明显比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上了更大的台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后来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城镇化的意义。第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二,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第三,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第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第五,城镇化是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第六,城镇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这六个定位,我个人认为比较客观、准确地提出了城市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这些年来,以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为主线,局部试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在农民工市民化、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总体来讲,我国这些年的城镇化率、城镇化发展水平速度、城镇人口的规模增长速度都还是比较好的。

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现了两种方式。一是落户,就是刚刚说的1亿非本地户籍的人口在城市落户;二是对于没有落户的常住人口,建立了居住证制度。持有居住证可以享受9项公共服务、6项便利,第一次申请给1年,第二次申请给3年,1年和3年有差别,第二次申请3年在1年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权利。

此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确定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过去,我们一直都是从小城镇、大战略的角度来理解费孝通老先生的思想,今天听了黄所长的介绍,我觉得费老当时想的大中小这种星罗棋布聚集在一起,其实也是城市群思想的萌芽。

为了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又开展了三批试点,包括2个省、246个市(镇),同时叠加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项试点。现在对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探索,我觉得是这三块地改革中的焦点,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因为宅基地强调的是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资格权实际上就是把宅基地限定在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围之内,只有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才有资格享有宅基地。这三种权利与承包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是不一样的。

在2017年下半年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已经组织对这些试点进行评估和总结,从各地实践中总结的成果已经通过发改委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了宣传推广。

...

全部实录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