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欢迎各位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会议,来讨论城镇化这个题目。十余年来城镇化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尽管有一些变化,但是主旋律这点没有改变。做研究需要找文献,我们也发现在西方的经济学文献里似乎没有太多城镇化的内容。大家后来看了些情况,也做了一些实地调研,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做的,所以我们就选择这样一个角度。很多研究者到国外去访问,别的国家“城镇化”这样的事情也经常有,法国的位置比较高,所以我们就选择法国为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们对这个题目进一步深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一批研究人员是做城镇化的,我率领代表团到法国、到OECD去了几次,都谈到了城镇化问题,OECD的城镇化标准和我们的不太一样。我印象很深,他们说中国城镇化已经完成了,他们用一些硬指标来衡量,比如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中国这些年一直在搞路通、电通、水通、网通等,这些“通”在他们看来都是城镇化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中国已经实现城镇化了。他们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在中国这些“通”了之后还不意味着那个地方就和城里一样便利,我们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因为城镇化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中特别重要,而且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搞得很清楚,所以还值得再研究。这就是我们做这个研究、今天开这个会的原因,我们都认为这个事情还要继续做下去。
中国最早的城镇化是和工业化连在一起的,这是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在中国研究城镇化的一批人中,有些人说中国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有些人甚至断言这是中国的问题,现在好多文献也是这样说的。我们觉得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正是中国城镇化得以顺利推进的一个显著特点。工业化无非就是工业集中、生产集中,生产集中人口就集中,各种服务设施就集中,在这上面稍微加一步就是城镇。如果说工业化先于城镇化是中国的一个特色,这就是一个可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复制、推广的经验,无论如何要把经济搞上去,要让人口流动奔着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收入去,要让离开自己原来土地的人们能够留得住。
我印象中城镇化这个概念在政府文件中正式提出来是20世纪90年代,李克强总理曾多次讲过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发改委相应的也做了很多规划,这是本世纪以来的事情,而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很久了。如果把改革开放40年作为一个大的时间段,前20年中国的城镇化不是特别自觉,是由工业化引致的城镇化,这其实奠定了好的基础,先要有经济,先要有收入,先要有收入梯次的差别,才有动力,才有着落,才不至于落入像拉美一些国家的那种贫民窟的情况。
发展到某些时候,城镇化确实也出现一些问题。在中国其实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城市本身的发展问题。中国城市本身的发展非常强烈地受到外来人口的影响,现在大家都说人口转移,实际上还要解决3亿农村人口转移的问题,1亿人已经过来了,1亿是常住人口,1亿人还在流动,3亿人口转移是多么大规模的一个事情。因此,城市的发展就得考虑这样一些人的流动,这是中国城镇化的一类大问题。人一出生就被划为城里人和乡下人两类,而且待遇、社会权利其实是不太一样的,这就涉及城市户籍人口乃至整个人口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当然其他新兴经济体没有这个事。现在中央也下了好多文件,很多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现在看起来还是发展得不平衡。中小城市的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一点,像北上广深这种超大型城市以及一些大城市的户籍制度调整还是有一些问题。
与它密切关联的还有居住证制度。北上广深这些地方在推行居住证制度时也遇到很多问题,就像2017年下半年、2018年上半年北京出现的所谓“低端人口”、“高端人口”的问题,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要把更需要的人吸引过来、留下来,这也很客观,但是用了一种很不文明的方式处理,这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再宽一点就是城区内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这个事很大,公共服务是要让所有在这里居住、工作、生活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包括中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到现在也还是很大的问题。
...
全部实录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