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会议 > > 演讲实录——张平
Home > Metting > > 演讲实录——张平

演讲实录——张平

  • 简介:
  • Summary:
  • 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来这里进行讲演。我讲一个学术上的研究,也是关于风险的一个讨论。

会议综述

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来这里进行讲演。我讲一个学术上的研究,也是关于风险的一个讨论。每一次金融危机必会说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劳动生产率下降,或者是技术进步不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克鲁格曼-杨”质疑说“亚洲无奇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14年美国著名经济增长史学家戈登也谈到“戈登之谜”,自从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增长基本停滞,不得不使用一系列稳定需求的刺激政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 ,Real business cycle)把所有经济周期波动都归结为技术进步冲击,金融危机以后,大家又反过来讨论危机的金融周期的事实。

研究发现,80年代石油危机结束以后,很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住房金融政策作为新的稳定经济的政策。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这个条件似乎也没有变化。

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现在比较关注金融风险问题。中国进入经济结构服务化以后,劳动生产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个下降使得中国金融继续加杠杆的特征愈显强劲。在中国如何重塑效率模式,让经济更有效率运行?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我们的效率,适当降低实体经济向非实体化的转移,我们才能够稳定金融部门,降低金融部门的风险。

简单来讲,今天讨论的问题就是“戈登之迷”。戈登认为,1970-2014年这段时期美国劳动生产率中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化时期(1920-1970年)不可同日而语,充满了对工业社会的赞美;上世纪70年代后互联网虽然很强,但与工业化时期电气化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没有办法比。2014年《美国经济评论》专门有一期集中讨论戈登之谜,是测量问题还是其他问题?这些问题都在讲70年代美国工业化结束以后,整个经济开始服务化,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下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也同样下降。技术进步的非连续性与经济稳定的持续性,二者本身存在矛盾,这个冲突也就是后面我们将要提到的不断引入房地产金融周期平缓整个经济周期的根本性讨论。美国总统顾问报告认为1995-2001年新经济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互联网和金融危机直接冲抵了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危机后效率是下降的。

...

实录全文请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