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各位下午好!今天的参会者有一些是我们自己的研究人员,有一些是媒体朋友,我想给媒体朋友稍微做一点介绍。现在做预测的机构非常多,我们中国社科院就至少有四个。那时候,我还是社科院副院长,主管这一块,我想大家不能够互相冲突、互相重叠,于是我就分出来个“春夏秋冬”。其中,秋季的报告是历史传统,当年李鹏当总理的时候,总理基金拨了一笔钱,让我们做预测,这个秋季报告到现在也还是比较受关注;冬季报告是一个关于改革的报告,着重从改革层面来回顾中国的发展状况;春季报告是一个回顾性的报告,主要是对我们过去的一些预测、分析做一些回顾,同时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夏季报告,它的特点实际上是供给侧、是增长,最后的落脚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应当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成为国家政策,这说明我们和党中央想的是一致的。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应对现在的结构性变化,把我们的结构引向更加优化。因此,跟现在各种各样的预测相比,我们是有非常鲜明特色。虽然我是主编,但是我还是自卖自夸,向媒体推荐我们提供的一些角度。
我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变化,侧重说的是结构性变化,我们用的词叫结构性减速。我后来注意了一下,中国社科院的研究人员研究经济增长的或者研究发展的,基本上都是供给侧、都是结构分析的这样一个大的框架。我们这个分析,不像有些学者分析说“已经30年了,它总该下了吧?”或者说什么“韩国这样、日本这样,那中国也该这样了”,搞了一大堆来类比。类比,充其量,用哲学语言只是外在必然性,没有说它内在的动力是怎么变化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又要自卖自夸一番,我们说的是动力。现在都在说,发展新经济、寻找新动力,动力在哪?动力是怎么转换的?我们按照这个分析架构,回头再看前30年,这个答案非常清楚,就是前30年中国经济之所以有奇迹,也是因为结构不断的优化,或者说这个结构不断的在向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个方向转化。无非是今天,在向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方向转化,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比如说,刚刚有个很重要的看法,我们的经济结构是服务业占比逐渐上升,仅就此而言,我们应该欢呼啊,提高服务业比重这一点写到文件里都写了多少年了;但是你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制造业,于是它把整个的劳动生产率也都拉下来了,进一步的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了。所以,我们在接受那样一个优化的同时,也要接受这样一个速度变化的现实。经济就是这么复杂,不可能一下子所有方面都令人满意。我们这个报告,优点、长处就在这里,你在别的报告里基本上是看不到的。
...
全部实录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