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邮件推送
获取我们最新的更新
这两年在地方工作,很少到北京参加会议,今天听了各位专家和同行的现场情况,其实我没有任何新的观察,也没有任何新的结论,主要是想学习,我谈这么几个看法。
第一,不良水平有可能确实比我们账面上显示的高得多。刚才王剑是做了银行的一个案例,我想浙江的水平不能放到全国,放到全国承受不了,温州的水平更不能放到全国,放到全国更承受不了。从温总理2011年9月份去温州到现在,温州的账面剥离不良已经剥离了1380多亿,还有很多不良,还有很多关注,温州的贷款才有7000多亿,现在余额才7500多亿,这样算下来,温州的工业企业的不良率已经接近60%,当然这是动态的、累计很多年的概念。从银行来看,目前账上有三家银行所有的贷款50%都是不良。这两年温州不良在下降,不光是不良在下降,关注也在下降,关注在下降说明上面的蓄水池确实在下降。一是这个水平不能放到全国,二是这个情况也不能代表目前整个趋势在好转,浙江11个地市其他10个地市去年以来都在转换。这是我的第一个看法。
第二,处置不良还是要坚持属地化。我们可以算大账,算全年盈利水平,算拨备的水平,算能核销多少能冲销多少,也可以用工具。很多学者找我想在这发资产证券化的东西,我和他谈,谈完以后也没有兴趣了,你再做资产证券化,打多少个包进去,今年冲掉多少,明年冲掉多少,拿什么资产进去补,收益率怎么算,必须到当地去,站在北京算不清楚。当地处置了很多麻烦,温州才4600多亿的GDP ,全国是60多万亿,这个量很小处置它还很容易,全国不能这么做。现在搞了1400多亿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买了500多亿,已经用了吃奶的力气了,我也不赞成资产管理公司再继续买,因为都趴在账上,使得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收不回来钱。另外一个,内部道德风险太厉害,如果都是资产管理公司搞,20%、30%、没有抵押的10%都收不到,最后都是不良,民营企业家搞起来手段厉害得多,内部的管理确实是很难的。最后我建议他们都剥,尽量找上级行游说,剥了以后放到资产风险控制部,内部去追,以这种方式终身追责。为什么还要坚持地方处置?地方只要重视,地方的公安手段、司法手段确实还是行之有效的,没有这些配合,光靠金融工具去搞解决不了。这是我的第二个看法。
...
全部实录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