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会议 > 智库论坛 > 演讲实录——曾刚
Home > Metting > THINK TANK FORUMS > 演讲实录——曾刚

演讲实录——曾刚

  • 简介:
  • Summary:
  • 5

会议综述

时间有限,我就用非常简短的时间加一个内容。前面的几位都把不良贷款的情况讲的很清楚了,因为李老师刚才也讲,信用风险存在的领域更加广泛,对银行的影响也更加深远,我最后一部分就简单讲一下在信用风险上升的环境下,对银行资产结构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宏观效应。

大的环境下,在过去几年当中,中国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当然有很多原因,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方面,但另一个方面经济周期过程当中信用风险的上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一方面,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预期会阻碍它主动信贷投放的意愿,另一方面,经济周期的调整使得有效的信贷需求是不足的。银行也要生活,压力虽然在变大,但是必须去维持业绩的增长或收入的来源,不然历史包袱没办法消化。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分三块内容,第一是信贷结构在发生调整,第二是表内的资产结构在发生调整,第三是表内和表外的结构在发生调整。这些调整和信用风险是有一定关系的。

第一,我们首先看信贷结构。在过去几年中银行业新增贷款投向,因为数据原来银监会是公布的,但是2015年开始不公布了,因为没有连续性了,我就没有全部弄出来,只做了两个点来对比。2011年新增贷款的投向表示制造业当时已经不是最多的新增贷款投向,但仍然占比较高的比例,个人贷款占新增贷款投向大概30%左右。2015年,新增贷款基本都去了两头,二季度大概有50%甚至更多去了个人贷款,个人贷款基本都是按揭贷款。贷款的变化和信用风险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普遍观点认为个人部门杠杆不高,还有加杠杆的空间,但是个人部门杠杆加得很快,在过去几年中,每年新增贷款中30%以上现在到50%以上投向个人部门,杠杆加的速度非常快,这个是贷款结构的变化。

另外,从产业结构讲,这个用了银行业协会2015年银行家调查,从银行家主观的角度认为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的行业,所有的基本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回到地方政府平台了,理论上监管部门认为这个平台是不能贷的,但实际上大家都向这个方面集中。今年贷款基本就两头,一头是给政府了,一头是给个人了,其他行业基本都很少。这个和实际的信用风险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放贷给政府虽然今年的利息会低点,至少没有风险,放在其他方面可能都会有风险。这是一个特别大的贷款结构的变化,向个人方向的集中,还有产业里面又回到了基础设施,这个是信贷结构的问题。

第二,资产结构的问题。银行在过去时间生息资产的结构变化非常大,贷款在整个银行资产中的占比是在迅速下降的,因为我们只比较了两年的数据,如果把时间拉长会发现变化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大概列了几类银行,农商行因为数据样本有限,我们选择了最大的十几家农商行的数据,现在基本上贷款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在50%以下,城商行就更低了,而投资类的资产在迅速增加,包括同业,投资类资产包括很多,包括债券、各种金融收益权等等。我们把不同类型的银行再分开,国有五大行相对来讲差异比较小,而且差不多比较平稳,大概在50%多一点,在股份制银行中差异很大,有相对比较传统的贷款占50%左右的银行,还有的银行贷款在资产组合中已经到30%以下,或者在三分之一左右。对这些银行讲,信贷风险可能已经不是最大的风险了,风险可能在其他方面。传统信贷风险上升导致资产结构偏好的调整,并不一定是新兴业务的风险一定比信贷风险低,只是在原来思维模式下认为这种风险是可控的或者没有认识到的。城商行也是一样,差距很大,有的城商行贷款类占比非常低,投资类占比非常高。基本反映一个趋势,在资产结构方面,银行业的资产结构已经因为信贷风险的原因当然也有监管方面的原因,发生比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和西方国际化的银行相比,有可能贷款占比还更低,甚至低于汇丰的水平,汇丰差不多一半一半,我们现在好多已经低于这个水平了。

...

全部实录请参考文后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