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会议 > > 发言实录——邵宇
Home > Metting > > 发言实录——邵宇

发言实录——邵宇

  • 简介:
  • Summary:
  • 123

会议综述

现在中国可能位于金融周期的高峰时段,接下来如果比照美国次贷危机前后的特征来看的话,很可能会掉下来。在这个走向金融周期的过程的三个细节特别重要,一是中国整体杠杆率在过去20年间,仅仅是从2005年到2008年间略微有所下降,长周期视角来看,1990代到现在中国的杠杆率都是持续是上升的;二是在最近十年的杠杆提升过程中,国有部门上升最为明显的,而一般居民,通常说的老乡,老乡则跑了。所以最后则是在企业部门,国企特别是上游资源类和基础设施类的杠杆上升最快,尤其是在2009年反金融危机大刺激以后,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危机时刻企业的动物精神魂飞魄散,只有政府部门顶上,这是实体经济部门的特征。

至于金融部门的特征则有不同的故事,金融部门的杠杆在上升过程中分成不同的结构,大的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机构,它的分布是不一样的。

我们采用的讨论框架是基于的宏观多部门的存流量的一致性模型,即SFC框架。不能单独看某一个部门,得看六个部门整个的变化情况,三个实体部门,企业、居民、政府,两个金融部门,我们把商业银行看做一个独立的金融部门,把中央银行视为一个金融部门。影子银行和金融市场并列为和商业银行一起的广义商业金融部门。最后一个部门,因为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环境,就是把整个国家视为整体,是一个对外部门。

可以发现类似美国,杠杆的转移非常明显,其实中国宏观经济只有2005年到2008年杠杆是,总体而言我们觉得在过去这样一个很长的时间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这样一种情况,即货币供应远远高于整个实体经济的增长,几乎所有的情况下都有一个接近5%的缺口,这不仅是中国独家的情况,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发达经济体也类似,它的M2跟实体经济也有一个5%的缺口,每年5%的额外购买力的积累,一定会堆积成一个巨大的泡沫,而且这个泡沫恐怕是跨全球连通在一块的,因为毕竟这轮全球化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是中国的央行的最终流动性释放的源头,跟美联储流动性释放的来源紧紧捆绑在一起。

这种情况下我们讨论去杠杆的情形,我觉得更多的除了移杠杆以外,我们觉得有可能这样一个情况很难破除,而且很难相信货币比例很难停下来。当然这个M2或者整个的不管是影子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创造了整个信用体系,信用的货币,就是存在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呢,包括分业还是混业,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整个的监管方法完全不一样,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是什么逻辑呢?首先居民的储蓄率很高,这个储蓄先到大型银行,大型银行在整个市场流动性很充分,大银行拿了积累的资金买小银行的同业存单,小银行拿到同业存单以后就给了这些通道的金融机构,包括券商,包括券商的基金子公司、信托等等,最终来到资本市场,或者说非标,也就是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相关的产品,这就是模糊了监管逻辑。在资本市场这端应该是买者或者卖者自负其责,通过这样的传导链条,所有的人混在一块。这样的逻辑在于通过类市场化的管理,其实已经突破了远有的体系,其实一行三会的监管真正最管用的监管来自于银监系统。

...

实录全部内容请参考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