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首页 > 会议 > > 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召开 《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消费金融市场将呈现五大趋势
Home > Metting > > 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召开 《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消费金融市场将呈现五大趋势

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召开 《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消费金融市场将呈现五大趋势

  • 简介:
  • Summary:
  • 4月25日,“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京东金融承办。

议程

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召开

《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消费金融市场将呈现五大趋势

 

425日,“消费金融发展与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京东金融承办。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了《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首次对中国消费金融创新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

《报告》指出,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持续上升,这必然会释放出极大的消费金融发展空间。截止到2016年,我国金融机构住户部门的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5.3万亿元,再加上非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平台的贷款,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含房贷)估计在6万亿元左右。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未来,消费金融市场将呈现出五大创新发展趋势。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消费金融的生态链日趋成熟,不仅包括了直接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和平台,还出现了各种专业性机构,提供获客、风控、保险等辅助性服务。在场景创新方面,线上+线下的业务布局模式将日益清晰,同时,在风控创新上,基于大数据及与之相适应的处理能力,风险控制模式也将逐步从前端销售依靠大量地人工推荐、后台依赖人工作业的重人力模式,升级为依赖系统和数据自动决策的在线实时自动信贷工厂模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风控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也进一步提高了风险定价的能力,“数据+风控模型+算法”的思想,真正有效地将风控系统量化衡量。

以京东金融的风控模型为例,其基于大数据风控模型的授信模式对用户进行白名单筛选,同时通过反欺诈模式对每次账户行为进行后台安全扫描,识别高风险账户和订单,最终形成了差异化风险定价能力。

在资金来源创新方面,《报告》指出,消费金融市场各类机构积极试水ABSABN产品,以拓宽消费信贷的融资来源。2016年,各类消费信贷类ABS产品发行数量攀升至51支,总额度达到936.32亿元,其中,互联网电商的发行量占据主导。

纵观未来消费金融发展趋势,《报告》判断,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各机构的发展模式将出现分化。

一是,金控化和平台化将成为两个主流发展方向。顺应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大型消费金融平台往综合化发展的意愿较为强烈。目前,已有部分机构建立起了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征信以及保险等各种业态在内的综合化体系,协同发展的效应日趋明显;另外,一些企业则立足开放共赢,通过打造金融科技、信息平台,来向其他机构输出客户、产品及技术,展现出较为明显的平台化特征。比如,蚂蚁金服、苏宁金融的全牌照布局已基本成型,一些小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也采用了金融集团化的模式,来实现从资产到负债全闭环的循环。而京东金融是平台化定位的典型,与银行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全面开放产品、用户和风控技术能力。

二是,用户年轻化、普惠化。未来一段时间,面向中低收入个人或家庭提供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借贷融资服务将继续扩张,其中,蓝领、农村户籍人口等长尾客户将逐步成长为消费金融的重要客户群体,年轻家庭也逐渐成为消费金融的目标客户。

三是,消费场景小额化、分散化。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征信的创新带来的风控模式创新,未来消费金融场景将继续从传统的高客单价/低频次的房、车等消费场景,逐渐向低客单价/高频次场景拓展。

四是,科技驱动愈发重要。消费金融的场景复杂多样,分期或贷款服务小额、分散,业务特征使得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新型平台与传统机构差异化竞争或互补的关键,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新型机构与传统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

五是,监管与创新的平衡。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由于大量非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其业务基本游离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监管真空之下,部分消费金融的野蛮发展,对借款人、金融服务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稳定都可能形成不利的冲击。在当下“控风险、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预计对消费金融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将日趋严格,相当部分不合规的企业将可能会退出市场。

本次与会嘉宾包括来自金融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和媒体等150余人,大家共同参与探讨了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与创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