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时间里,中国金融体系从无到有逐步成型,一直保持着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特征;在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方面,尽管市场化改革在持续推进,但总体上看还是政府而非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还经历了多次“金融集权”和“金融分权”的博弈。本文的重点在于从货币信用创造的角度,来分析2007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当前宏观金融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改革的方向。
新旧动能转换,政策收缩和外部冲击不断,中国经济仍平稳向前,但内外因素叠加引起了预期不确定,市场波动加大,唯有积极培养出的动力才能转向高质量增长,资本市场依然是寻找和培养新动力的最好之地。
新常态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利器,是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化转型和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参与主体逐渐扩大,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深化。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政府引导机制不健全、市场运作体系不成熟、社会参与程度普遍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机制问题。现阶段,要实现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2017年,我国高度重视文化经济及文化金融领域的发展,颁布了多条重量级文化金融相关的政策文件,带动了电影与金融业相互促进、转型升级的新契机,同时也为电影产业投融资体系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了拓展得空间。尽管电影与金融的结合模式日趋丰富,但目前仍存在需要不断磨合的状态。我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正在进入调整时期,资本进入需要审慎,资本的运作也需要更加科学和理性。
众所周知,家族办公室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的“大管家”制度,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宰”类似,即富人权贵阶层家中的管家,这表明如果我们要研究国内家族办公室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先从研究国内的管家制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