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3期

2024年01月22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务院修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 1月18日,国务院修改、公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关于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对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单位相关规定作出调整。同时,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精神,对货币政策委员会相关职责和工作程序等作相应完善。主要修改内容包括:一是明确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调整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和人员;三是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类别和任免程序;四是完善工作程序,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预期引导和市场沟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条例自1997年发布施行以来,国务院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组成单位和人员作了多次调整。《条例》的修改是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精神的体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类别和任免程序,完善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条件和任期制度。 (二)中国证监会: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司(企业)债券市场开市 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公司(企业)债券市场开市,首批公司(企业)债券上市交易。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王建军出席开市仪式并致辞。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的重大决定。启动北京证券交易所信用债券市场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各方大力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建设,加强交易所债券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深化债券市场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助力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北京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开市是全面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交易所债券市场功能,提升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人民银行等发布《关于跨境税费缴库退库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跨境税费缴库退库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针对近年来使用人民币跨境缴纳税费业务需求逐渐增多的趋势,将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跨境税收缴库退库业务范围扩大到税收、非税收入、社会保险费等各项税费款项缴纳,以及相应税收、非税收入退库业务,同时明确了不同方式下跨境税费缴库退库的业务流程、账户使用方法、信息申报要求等,为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币种跨境税费缴库退库业务完善了制度依据。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指导各地区协同配合,切实保障跨境税费资金安全、及时缴库退库,不断提高服务质效。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跨境税费缴库业务分为跨境外币税费缴库业务和跨境人民币税费缴库业务。跨境税费缴库时,国库经收处可以将税费通过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以电子缴库方式缴库;或将税费通过向国库“待缴库税款”专户转账方式缴库。《通知》的发布,有助于提高跨境税费缴纳便利度,进一步规范跨境税费缴库退库业务,提高预算资金收缴入库效率。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2023年我国外汇市场表现出较强韧性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 王春英表示,2023年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稳中向好,表现出较强韧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11月以来企稳回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汇率预期总体平稳;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外汇储备全年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 王春英表示,2023年12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更趋均衡,外汇交易保持理性有序。一是跨境收支呈现顺差,2023年12月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收支顺差141亿美元,四季度以来逐月改善态势进一步巩固;二是银行结售汇基本平衡,12月银行结汇和售汇规模基本相当;三是企业等主体结汇和购汇意愿相对稳定。12月结汇率(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收入之比)和购汇率(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均与2023年前11个月的月均水平基本一致。 王春英表示,从主要渠道看,货物贸易保持较高规模资金净流入,近期外资来华投资呈现积极向好态势。首先,货物贸易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2023年12月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同比、环比分别增长12%和37%。其次,外资投资中国市场和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稳步提升,近几个月外资持续净增持境内债券,11月净增持规模为历史次高值,12月进一步净增持245亿美元,继续处于近两年高位;12月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净流入明显增加,净流入规模超百亿美元。 王春英认为,未来我国外汇市场保持稳健运行具有坚实基础。我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随着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发力显效,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外汇市场稳定运行的内部基础更加坚实。同时,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稳健,外汇市场韧性增强,参与主体更趋成熟,可以更好抵御和应对外部冲击风险。此外,市场普遍预计2024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将开启降息周期,外部金融环境趋于缓和,也有助于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更加均衡。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IMF:AI将影响全球四成就业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参加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前表示,全球40%的就业机会将受到人工智能(AI)的影响。 IMF发布的《Gen-AI:人工智能与未来的工作》报告称,在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将有60%的就业岗位受影响。相比之下,在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就业岗位分别为40%和26%。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最初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较小,但他们很难从这项新技术中受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缺乏相关基础设施或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力,更难抓住AI的优势。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IMF将出台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点帮助低收入国家加快行动,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 此外,IMF预测,AI将加剧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两极分化——能使用AI的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工资将变得更高,而不会利用AI的员工将更加落后。这与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结果相符。该研究显示,拥有不同经验和技能水平的员工使用AI,生产力的提升结果差异较大。IMF报告分析称,这可能取决于年龄、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多个方面。比如,年轻的员工可能会发现他们能轻易地上手使用AI,而年长的员工可能难以适应使用AI。 (环球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3期

2024年01月22日

一、多家保险机构领罚单 监管剑指行业顽疾 2024年伊始,监管部门对保险机构开出多张罚单。以罚单披露时间来算,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与保险机构相关的罚单已超过50份。编制虚假材料、虚列费用等行业顽疾受到监管持续关注。在处罚对象上,除保险公司外,保险中介机构也成为处罚的重点。业内人士预计,下一阶段强监管、严监管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金融监管总局非银检查局在近日发布的专栏文章中表示,对于保险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和各类法人机构,通过现场检查督促其强化对子公司、分支机构的管控责任,推动不同类型机构坚守市场定位、强化合规意识、提高稳健经营能力,以机构自身高质量发展夯实防范风险的基础。(中国证券报) 二、国债期限利差极致压缩65BP 警惕信用短债和超长利率债风险 去年9月以来,债市走出“牛平”(长端利率较短端下降得更多)行情,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国债收益率间的差值从90BP最低压缩至12月下旬的25BP,压缩了65BP,信用债期限利差收窄力度甚至超过利率债。对于后市期限利差是否会再次压缩,机构间存在分歧:降准降息可能会打开短端收益率下行空间,但驱动长端利率下行的因素也没有出现扭转。对于本轮期限利差压缩行情,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由经济预期下行和“资产荒”现象导致的长端利率下行引导,而短端利率在央行中性偏宽的操作下维持平稳,也从侧面缓解了汇率的压力。若一季度出现降息和降准,或令收益率曲线短时间出现陡峭化的现象,但只要驱动长端利率下行的因素没有出现扭转,期限利差仍有回调后再次压缩的空间。(财联社) 三、监管对可转债业绩变脸出手 三家券商及其保代被罚 继IPO业务罚单密集落下后,监管再对投行可转债项目“出手”。日前,证监会官网公布了6份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分别对中信证券、中德证券和万和证券3家券商出具警示函,对6名保荐代表人采取监管谈话措施,受罚内容均涉及在投行保荐的可转债项目中,发行人存在发行当年即亏损、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等情形。自注册制改革后,保荐机构的“看门人”责任进一步压实,发行人业绩越发受到监管关注。一位投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保荐机构对发行人“业绩变脸”的把控存在一定难度,为尽量避免触发业绩亏损和下滑的处罚条件,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需要向发行人充分提示相关规定,如短期内业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则需要慎重申报。(第一财经) 四、4倍杠杆雪球产品爆仓 市场陷密集敲入担忧 A股探底之时,“雪球敲入”事件引发市场热议和担忧。1月17日,一张微信聊天截图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网传截图显示,一位雪球产品客户“汤总”被投顾告知,其参与的存续期为24个月的中证500指数雪球于2024年1月15日到期,因该合约保证金为25%,期末价低于期初价25%以上,跌幅高于保证金比例,至此,200万本金和票息全部归零,4倍杠杆的雪球产品爆仓。当日,与该张微信聊天截图一起引发关注和热议的还有股市的大跌。1月17日,两市有超过5000只个股下跌,沪指跌超2%,创三年半新低。两个消息叠加在一起,令市场陷入恐慌、焦虑之中。目前,市场上的雪球产品主要挂钩的是中证500指数和中证1000指数。据悉,已有一部分雪球产品已经陆续发生了敲入。目前,不少雪球产品逼近敲入的边缘,给市场带来压力和担忧。一方面,雪球持有者担心浮亏变实亏;另一方面,市场担心因雪球集中敲入,可能触发对冲端卖出股指期货进行对冲进而导致市场下跌。(经济观察报) 五、美联储降息预期再度升温 未来仍需警惕再通胀风险 随着经济数据释放更多抗通胀进展,美联储降息预期再度升温。在去年12月美国PPI意外萎缩后,市场再度提高了对美联储今年提前降息的押注,美债收益率下滑。上周,和美联储利率预期高度相关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13.1个基点,创下一个月来最大周线跌幅。1月15日,2年期美债收益率在4.14%附近徘徊,远低于此前5.26%的高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博弈降息是2023年11月初以来海外交易的主线,近期美国经济基本面状况、财政再融资和美联储政策立场这三大因素都出现了转变:美国制造业PMI转弱,去年四季度GDP增速放缓;美国财政部去年四季度再融资例会下修了四季度融资规模,下调了长期国债的净发行规模;美联储“转鸽”,去年12月例会确认讨论降息问题,并扩大了2024年降息空间。可以预见的是,在数据依赖模式下,围绕降息的博弈仍将继续,一切仍未成定数。(21世纪经济报道)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2期

2024年01月15日

一、监管动态 (一)证监会:将研究制定“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 1月12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进、上市司副司长郭瑞明、机构司副司长林晓征等出席,介绍新股发行节奏,上市公司分红、回购,以及投资端改革、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情况。 证监会机构司副司长林晓征介绍,2023年以来,逆市布局已成为市场共识。行业机构普遍认为,一方面,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另一方面,当期A股市场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长期看已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现阶段面临较好的逆市布局时间窗口,有利于投资者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证券日报) 点评 证监会研究制定“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逆周期布局的正面激励,有助于引导机构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切实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二)证监会: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 1月12日,在证监会2024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发行司司长严伯介绍,近年来,证监会和交易所坚守监管主责主业,严把新股发行上市关口,优化新上市企业结构,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底以来,证监会根据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的需要,加强逆周期调节,阶段性收紧IPO,合理把握新股发行节奏。 (证券时报) 点评 证监会和交易所把好IPO入口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做好逆周期调节工作,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有助于更好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动银行业保险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共十七条措施,主要从持续深化科技金融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形成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扎实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加强组织保障和政策协同等方面,对做好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引导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质效,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将包括数字金融在内的全部金融交易纳入监管框架 1月12日,在第11期CF40南沙金融沙龙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发指出,建设数字金融强国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益平建议,为了支持数字金融强国建设,助力我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我国应将包括数字金融在内的全部金融交易纳入监管框架,加强监管,消除监管空白与乱象;同时推动数字金融行业的双向开放,特别是鼓励、支持国内的数字金融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中国数字金融的国际影响。 (新京报) (二)陈道富:推动普惠金融成为发展新动能 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就《推动普惠金融成为发展新动能》发表主题演讲,就普惠金融十年来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新特点、困难和挑战等多个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必然是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普惠金融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更多的人群和区域提供有效适当的一个金融服务,必将推动我国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观察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2期

2024年01月15日

一、多家银行领罚单 信贷业务成“重灾区” 进入2024年,银行业延续强监管态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机关1月5日披露3张罚单,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分别被罚款170万元、430万元、400万元,合计罚款金额达1000万元。另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截至1月9日发稿时,省局本级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中,罚款金额合计超100万元的罚单有超10张。其中,有银行因“借贷强制搭售保险”等案由被罚。泰隆银行杭州分行因“贷前调查严重不审慎,向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借贷强制搭售保险”等8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1月4日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罚款205万元。记者注意到,2024年以来,多家银行因贷款业务、内控管理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而被处罚。业内人士表示,大量罚单的披露释放了严监管和防风险的信号。未来严监管态势或延续,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更加规范有序运行。(中国证券报) 二、可转债退市风险再次来临 信用分层或将加剧 在多重风险暴露下,ST鸿达最终还是未能挣脱退市的命运,鸿达转债也因此将跟随退市。1月11日,ST鸿达收盘报0.75元/股,已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交易。据证券时报记者计算,在剩余的5个交易日内,ST鸿达即便每日涨停,公司股票价格也无法重返1元/股,由此提前锁定了“1元退市”。跟随锁定退市的还有公司发行的可转债——鸿达转债。在无法规避退市风险的情况下,鸿达转债1月11日加速下跌,盘中最低跌至50元/张。A股历史上只有搜特转债、蓝盾转债两起强制退市可转债的案例,而鸿达转债锁定退市后,将可能成为第三起案例。除了面值退市风险外,公司股票还可能面临着重大违法退市风险。公司及实际控制人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股票可能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证券时报) 三、咸亨国际收警示函 超亿元本金逾期未收回 闲置资金购买理财,是许多上市公司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投资收益的途径,然而伴随着信托产品雷声不断,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行为也似乎加强了关注。1月11日,咸亨国际发布公告,由于违规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等多个现金管理不当行为,公司及多名高管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具体来看,经浙江证监局查证,公司存在三项资金管理不当问题:一是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后未严格监管用于主营业务。2022年公司3000万元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后与其他自有资金一起购买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后已赎回。二是募集资金专户之间存在部分资金混用于不同募投项目的情况。三是2023年2月至4月期间,公司自有资金现金管理金额超出董事会授权额度。浙江证监局表示,公司行为违反了募集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公司董事长王某某、总经理夏某某、时任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邹某、董事会秘书叶某某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对违规行为应承担主要责任。(界面新闻) 四、四川信托公布风险化解进展 自然人投资者签约率已达80.77% 官宣启动自然人信托受益权打折转让工作10天之后,四川信托披露了已有的签约进展。1月4日,四川信托在官网披露《春晓公司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信托受益权签约工作进展公告》,截至当日上午10点,已与春晓公司签订信托受益权转让合同的自然人投资者人数已经达到6841人,总体签约率为80.77%。2023年12月25日,推进风险处置3年多的四川信托宣布了风险处置重要进展,由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于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3月5日(2024年2月9日至2月17日春节期间签约工作暂停)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持有的合格信托受益权,方案按照全部信托受益权本金规模分五档,以固定比例累进计算报价,打折在4~8折不等。按照最新披露的签约数据计算,四川信托涉及的自然人投资者约有8470人。据悉,四川信托于2020年年中爆发TOT产品兑付危机,该司TOT产品总规模为252.57亿元。截至目前,四川信托是第三家对自然人投资者公开宣布打折兑付方案的出险信托公司。(中国网财经) 五、预期美联储将大幅降息的投资者可能会失望 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表示,预计美联储今年将大幅降息的投资者可能会失望。贝莱德策略师在其每周报告中指出,美联储可能不会像市场预期的那样降息,因为通胀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反弹,劳动力市场吃紧将加速薪资增长。该公司表示,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也将在未来几年加剧价格压力,减少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往往会影响全球商品供应链,导致原材料价格波动。近几个月来,在美联储暗示正在考虑放松货币环境后,投资者和分析师一直在加大对美国今年降息的押注。瑞银(UBS)预计,作为其基本情景的一部分,美联储今年将四次下调基准借贷成本,而NatWest Markets预计降息幅度将超过200个基点。这种预期推动了去年11月和12月股市和债市的强劲上涨,标普500指数同期上涨14%。贝莱德表示,随着通胀目前继续放缓,股市的乐观趋势可能在短期内持续下去,但一旦出现价格压力回升的迹象,这种趋势可能会改变。(财联社)
全 文ALL

【NIFD季报】热门赛道股估值回归,“壳价值”升温——2023年度股票市场

2024年01月09日 尹中立

2023年,全球主要股指以上涨为主,而A股市场的沪深300指数和深证成份股指数均下跌12%左右,上证指数综合下跌3.7%。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证监会“四箭齐发”,但此次政策出台之后并未能扭转市场的运行趋势。影响当前股市的因素主要是无风险收益率的变化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在暂缓新股发行的背景下,2023年下半年“壳价值”出现反弹。 热门行业的股票出现了大幅度下跌,有些行业的高估值被证伪,导致股价大幅度下跌,新能源和大消费在2023年出现估值回归。 2024年股市展望:注册制改革是大势所趋,2024年新股发行恢复常态化是大概率事件,市场资金将重新回归蓝筹股;在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股市将继续震荡筑底的走势;如果出现美国股市大幅度下跌,A股或许会迎来反弹之机;热门行业的估值将继续回归。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1期

2024年01月08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展业办法》)。《展业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展业办法》共六章34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适用《展业办法》的银行需遵循全面性、有效性、一致性原则,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外汇展业内控制度。二是要求银行落实“了解客户”责任。银行应对客户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动态更新。支持银行结合自身风险管理要求进行客户分类。三是明确外汇业务差异化审核措施。对于一类客户,银行可凭客户指令办理外汇业务;对于二类客户,银行应坚持“风险为本”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外汇业务审查;对于三类客户,银行应根据风险状况强化审核措施。四是强化外汇风险交易监测与报告。要求银行建立合规风险监测分析机制,及时上报外汇风险交易并酌情采取相应管控措施。五是明确“尽职免责”原则。银行能够证明已勤勉尽责进行外汇展业的,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银行可以自愿选择适用《展业办法》模式进行外汇展业,未选择适用《展业办法》模式的,按照原有相关外汇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外汇展业,不受影响。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指导银行扎实准备、稳妥推进外汇业务流程再造,推动银行建立健全兼顾便利化与防风险的制度性、系统性安排,切实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 (中国金融新闻网) 点评 近年来,外汇管理改革落地过程中存在银行“未尽职审核”或“过度审核”等问题,银行存在违规展业情况,或影响合规经营主体对外汇便利化政策的微观感受。《展业办法》的出台,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银行外汇展业能力,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对2022年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0%,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运行。 报告指出,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一是全力以赴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二是稳妥有序推进风险处置。持续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三是持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四是全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五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风险。六是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总体来看,金融稳定工作在精准拆弹、改革化险、抓前端治未病、建机制补短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复杂环境的冲击考验。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金融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中国证监会就《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1月5日,中国证监会起草了《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达到5%后,其所持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5个百分点,下同),应当报告与公告,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三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以来,对前述要求存在“刻度”、“幅度”两种理解,市场各方未形成统一认识。“刻度”标准认为,持股比例达到5%及其整数倍时(如10%、15%、20%、25%、30%等),暂停交易并披露;“幅度”标准认为,持股比例增减量达到5%时(如6%增至11%、12%减至7%),暂停交易并披露。2019年《证券法》修订时又增加了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达到5%后,每增加或者减少1%应当披露的要求,对此,同样也存在上述“刻度”、“幅度”两种理解。为此,证监会拟制定《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进行解释,就投资者权益变动要求统一明确为“刻度”标准,并明确由上市公司对因公司股本变化导致的投资者权益变动情况进行披露。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从监管实践和境外经验来看,“刻度”、“幅度”标准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两种理解同时存在,不便于投资者理解和操作,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此次就投资者权益变动要求统一明确为“刻度”标准,有利于减少实践中投资者无意违规的情形,同时也便于市场及时了解重要股东持股信息和公司控制权变更风险,更能体现上市公司收购的预警意义,并有助于内地市场对外开放。 二、观点聚焦 (一)陆磊: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 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的“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要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加大对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陆磊表示,近年来,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强化资金供给。目前再贷款余额合计超过2.2万亿元。 在信贷政策方面,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民营贷款的稳定性。截至2023年11月末,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25%以上。 债券市场方面,创新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并延期扩容,已支持140家民营企业发行债券2438亿元。 陆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提升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逐步提升民营经济贷款占比,围绕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拓宽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推动支持工具扩容增量、稳定存量,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提高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效率。 (北京日报) (二)IMF:全球经济碎片化代价巨大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全球经济碎片化可能导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7%。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围绕“国家安全”的相关限制正在增加,地缘政治因素正引起全球经济分裂。如果任由经济碎片化继续,最终会使全球GDP损失7%,大致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一年GDP的总和。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找到减少摩擦的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安全问题上,而不是随意地分裂世界经济,对大家都有利。否则,全球经济的“蛋糕”会更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10月发布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3.0%放缓至2.9%,比上一次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 (新华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1期

2024年01月08日

一、银行保险操作风险监管新规将于7月施行 为进一步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提升银行保险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金融监管总局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修订,形成《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办法》于2023年12月29日正式对外发布,并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信托公司、消金融公司等均将参照执行。有研究机构认为,《办法》的出台将是银行保险机构实现自身差异化风险管控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也必将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对其整个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所谓“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据悉,操作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保险机构经营管理中面临主要风险之一。据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操作风险防控形势更加复杂,原有监管规定难以满足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的国际规则也进行了修订、完善,有必要结合我国实践,对原有监管规定进行全面修订。(新京报) 二、中国恒大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积3163亿元 2023年12月29日晚间,中国恒大在港交所公告,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标的金额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共计2053件,标的金额总额累计约4900.69亿元。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3163.91亿元。此外,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逾期商票累计约2055.37亿元;通过股权转让、土地及在建工程转让、信托、代持等方式,已完成过户的房地产项目共计80个。2023年11月期间,恒大地产较前次公告所载截至时点新增101条被执行信息,新增被执行金额合计约130.48亿元。2023年11月期间,恒大地产作为被执行人被冻结的子公司及参股公司股权较前次公告所载截至时点新增54笔。10月30日午间,中国恒大集团公告,此前分别在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共六次就呈请人向中国恒大提出呈请,以及有关延后呈请聆讯日期的公告。中国恒大此前公告,香港高等法院在2023年10月30日,将该呈请的聆讯进一步延期至2023年12月4日。12月4日,中国恒大公告,清盘呈请聆讯再次延后至明年1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 三、6000万元逾期 又有上市公司公告“踩雷”中融信托产品 新年伊始,又有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此前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1月3日晚间,上市公司长光华芯发布公告,公司去年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发生逾期兑付,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的风险。该产品认购金额为6000万元,公司决定对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4800万元。长光华芯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为2.19亿元,同比下降30.91%;年初至报告期末,归母净利润亏损0.22亿元,同比下降123.57%。长光华芯表示,为了提高公司暂时闲置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闲置自有资金的保值增值,增加公司收益。公司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于2023年1月3日以自有资金购买了中融信托的信托理财产品,产品名称为“中融-隆晟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购买金额为人民币600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6%,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每日经济新闻) 四、交易商协会公开谴责5家发行人 涉及债务融资工具违约 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交易商协会一次性公布了对5家债券发行人的自律处分:天房集团未按期披露年报、未及时披露债务融资工具违约处置重大进展情况,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2年;辅仁集团未按期披露年报、未及时披露重要子公司申请破产、董事长及重要子公司被有权机关调查、重要子公司受到行政处罚等多项重大事项,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中城投六局未按期披露年报、未披露董事长和总经理变动事项、未按规定披露违约处置进展情况,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雏鹰农牧相关发行文件及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及重大遗漏、未及时披露重大债务违约情况等多项重大事项,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中民投未按期披露年报、未按规定定期披露违约处置进展公告、未及时披露三分之一以上董事、董事长发生变动事项,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2年。(界面新闻) 五、2024年国际金融形势展望 2023年,全球央行普遍进入加息周期,对遏制通胀上升产生影响。同时,发达经济体的高利率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利率政策的快速转变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压力,导致数次金融风险事件。2024年,通胀前景仍不确定,各国央行可能会继续调整利率以适应经济条件的变化。经济增长前景受到全球贸易紧张、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金融形势在2024年将继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经济体可能会调整其货币政策,以适应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变化。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债务问题也将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2024年,一些央行可能会转向更加宽松的立场,以支持经济增长并防范经济衰退。此外,美国股市的波动性将会加剧,高利率对美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将导致上市公司基本面逐渐弱化,与股市高估值形成背离。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全球债务水平持续攀升给经济复苏带来风险。一些国家在2024年可能会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这将对金融市场带来冲击。(经济日报)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