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体现了消费金融的内在逻辑
“双十一”的消费膨胀充分凸显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消费升级的新态势,消费升级和服务型消费已经日益成为主导趋势。互联网时代下的服务、消费和金融呈现新的特征,服务科技化、消费金融化、金融生活化。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销售和金融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并形成了供应链金融、互联网理财以及消费金融等的业务循环。以促进消费为初心,坚持金融合规、技术驱动和场景依托,以解决商品服务消费可得性和成本收益可持续性为重点的新型消费金融,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2017-03-09
双十二催生线上线下商业融合之路
双十一剁的手还没有长出来,双十二又来了。根据支付宝口碑最新公布的数据,双十二的第一天,总共有4900 万人走上街头用支付宝搞定吃喝玩乐。与此同时,超过100 万线下商家也在尝试用支付宝口碑的平台、技术、数据能力,探索转型升级之路。一场比电子商务更大的商业变革,正在上演。
2017-03-09
着力化解楼市“五高”风险
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了高价格、高库存、高杠杆、高度金融化和高度关联性等“五高”风险特征,可能逐步演化为银行部门信用违约、资产市场价值重估、金融体系系统性危机、地方财政恶化以及宏观经济停滞等风险。“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化解房地产部门风险,可谓任重道远。
2017-03-09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根源与影响
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会员国认缴份额进行分配的、可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政府之间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账面资产。人民币于2015年11月获准加入SDR货币篮子并成为第三大货币,201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整体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有利于统筹国内外经济两个大局,有利于深化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普通居民亦将由于人民币更加国际化而享受更多的使用和服务便利,有利于促进我国居民的对外交流。
2017-03-06
支付体系创新如何改变金融体系?
最终清偿手段经历过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通货等演变。从理论上来看,最终清偿手段的基本特征或要求包括:安全性、可得性、高效性、中性、终结性。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们的支付习惯,不同的支付工具都曾经符合这些门槛要求并充当最终清偿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IT革命的影响,支付清算手段不断升级,人们逐步习惯于电子支付,活期存款、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最终清偿手段,而不必要一定是现金。由此,中央银行货币——现金的使用量减少,商业银行货币——活期存款成为最终清偿力的主要形式,但也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二者在现代支付体系中依然必要和关键,但不再居于中心地位。
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