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变局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扩展——从新“三位一体”到新新“三位一体”

2022年12月08日 张明

从2009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周期性转变,且这一转变也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策略从旧“三位一体”到新“三位一体”的结构性转变。以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爆发为特征的全球新变局既给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安全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遇。为应对新挑战及把握新机遇,中国央行应再次对人民币国际化策略进行扩展与改良,实施以“大力推动人民币在跨境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计价与结算、加大在国内市场与离岸市场向外国机构投资者提供高质量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的力度、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为特征的新新“三位一体”策略。
全 文ALL

杨涛:为金融装上更多“数字引擎”

2022年12月07日

全 文ALL

地方政府推动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路径

2022年12月06日 徐义国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49期

2022年12月05日

一、 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合规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日前,银保监会印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合规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引导金融租赁公司找准市场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通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推动金融租赁公司业务转型发展。二是强化构筑物作为租赁物的适格性监管。三是稳妥控制相关业务规模。四是部署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合规性专项现场检查。五是强化属地监管职责。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督促引导金融租赁公司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提升合规意识和合规理念,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一步发挥“融物+融资”特色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期,部分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过程中,存在以融物为名变相开展“类信贷”业务、虚构或低值高买租赁物、变相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问题。《通知》的发布实施,有利于规范金融租赁公司构筑物租赁业务,提升业务合规性和稳健性,促进规范发展。 (二)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 11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新版《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修订后的《办法》共五章三十三条,包括:总则、评估内容和方法、评估程序和分工、评估结果和运用、附则。此次修订《办法》进一步扩展了评估对象、有效优化了评估机制、丰富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强化了评估结果应用。 《办法》发布后,银保监会将部署开展2023年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工作,进一步推动机构完善公司治理,促进机构健康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年来,银保监会陆续出台了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银行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履职评价办法(试行)》等多项公司治理重要监管制度,部分评估指标已不符合新的监管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更新调整。《办法》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切实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防范化解公司治理风险。 (三)中国银保监会启动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展养老保险公司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 《通知》明确,商业养老金业务包括养老账户管理、养老规划、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服务,可满足客户生命周期内多样化养老需求。参与试点的4家养老保险公司为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试点区域为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等10个省(市)。《通知》要求,试点养老保险公司加强统一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具备与业务需求相适应的处理能力;审慎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资源投入,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密切跟踪试点进展,规范业务经营,加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及时评估总结试点情况,研究完善监管制度,适时推广试点经验,推动养老保险公司更好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不同于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金定位于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普惠性、创新性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以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有利于发挥养老保险公司在养老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专长,以及长期参与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深化养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公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路径。  二、观点聚焦 (一)中国证监会:调整优化五项措施支持房企股权融资 11月28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资本市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答记者问时表示,证监会决定在支持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五项措施,并自即日起施行。 一是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实施重组上市,重组对象须为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允许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购买涉房资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时,可以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用于存量涉房项目和支付交易对价、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不能用于拿地拍地、开发新楼盘等。建筑等与房地产紧密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参照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政策执行,支持“同行业、上下游”整合。 二是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允许上市房企非公开方式再融资,引导募集资金用于政策支持的房地产业务,包括与“保交楼、保民生”相关的房地产项目,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或旧城改造拆迁安置住房建设,以及符合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要求的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等。允许其他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要求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主业。 三是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与境内A股政策保持一致,恢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H股上市公司再融资;恢复主业非房地产业务的其他涉房H股上市公司再融资。 四是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会同有关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常态化发行,努力打造REITs市场的“保租房板块”。鼓励优质房地产企业依托符合条件的仓储物流、产业园区等资产发行基础设施REITs,或作为已上市基础设施REITs的扩募资产。 五是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开展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设立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引入机构资金,投资存量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基础设施,促进房地产企业盘活经营性不动产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香港证监会:下一步将把香港建设成为绿色金融中心 12月1日,香港证监会主席雷添良在出席香港品质保证专题研讨会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影响深远,而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香港证监会首要任务,下一步将会把香港建设成为绿色金融中心。 雷添良指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应要满足投资者对气候风险和机遇的准确、可靠的信息需求,这些信息对于将资本引导至可持续经济至关重要,香港证监会正与港交所合作,为上市公司制定框架,以披露对投资决策有用的气候相关信息,框架将基于国际财务报导准则基金会(IFRS)成立“国际永续准则理事会”(ISSB)提出的标准,为区域新兴市场树立榜样。 雷添良表示,碳交易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有效方法,去年10月港交所推出国际碳交易市场,提供亚洲及其他地区的自愿碳信用和工具交易,认为这是香港发展成为全球性碳市场的里程碑,同时促进与大湾区和内地的更紧密合作。内地碳市场前景广阔,多个地方试点项目已建立国家交易所。而香港作为全球金融和风险管理中心、采用全球标准的监管领导者和区域认证中心,可以在其中发挥战略作用。 (新浪财经)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49期

2022年12月05日

一、外部经营环境挑战加剧 中资银行应警惕潜在风险 2022年以来,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国内经济环境仍存不确定性,中资银行也面临着更具挑战的外部经营环境。11月29日,“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信用风险展望年会”围绕“中资银行能否成功应对更具挑战性的运营环境”展开讨论。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总监费腾认为,2020年以来,随着各类银行根据国家监管政策导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银行业信贷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就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暴露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冲击而言,穆迪金融机构部高级信评主任诸蜀宁认为,房地产行业的调整过程将是长期的,这一过程对国有大行、股份制行等全国性银行的影响可控,但对于一些中小银行、农商行可能造成的风险值得警惕;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总监温宇琪表示,当前,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挑战在加剧,加之国内曾出现多起地方性银行风险事件,当前国内中小银行仍面临较大的不良压力。(证券时报) 二、重疾险销售需要冷思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均寿命持续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有效补充,健康险蓬勃发展。特别是重疾险,作为健康险市场的重要支柱,2021年重疾险保费收入4574.6亿元,占健康险保费收入的52%。然而,受互联网渠道普及、新旧重疾定义切换、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重疾险新单保费增速自2020年以来持续下降,经营压力日益严峻。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重疾险作为高价值险种,其新业务价值率远高于其他险种。也就是说,销售同样的健康险保费,重疾险可以为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价值。由于重疾险保险合同的条款设计较为复杂,有些代理人为了获取高额佣金,在销售初期常常利用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强势推动重疾险销售,甚至误导客户。很多原本可以通过更精细化营销触达的客户被浪费,潜在需求也难以被进一步挖掘和开拓。(金融时报) 三、11月银行发债1450亿 市场波动致2家银行推迟发债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的数据统计,11月商业银行发债规模为1450亿元,包括1050亿元金融债、280亿元绿色金融债、120亿元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因债券市场波动,在上月债市波动较大的一周(11月14日至11月18日),中山农村商业银行和汇丰银行(中国)取消债券发行计划。11月14日,中山农村商业银行公告称,该行于2022年11月10日公告了中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发行文件。本期债券发行规模30亿元,本期债券原定于2022年11月15日启动簿记发行工作。由于近期债券市场波动较大,该行决定推迟本期债券发行工作,具体发行时间另行确定。11月16日,汇丰银行(中国)公告称,该行拟于2022年11月17日簿记发行总额为30亿元的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2022年第三期金融债券。由于市场出现波动,该行于簿记管理人协商一致决定择时重新发行。(澎湃新闻) 四、深陷财务造假风波 国联股份否认存在融资性贸易情形 12月1日晚,国联股份管理层在两度推迟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有关报道所述融资性贸易、人均创收异常、募集资金使用等质疑均不属实。同日晚间,国联股份在《问询函》回复公告中表示,公司最近两年及一期与前十大客户、供应商的交易中,不存在同笔交易中客户、供应商为同一方或关联方的情形,公司与其不存在融资性贸易的情形。“从具体的财务指标来讲,也不存在融资性贸易中向上下游交易对方垫资、提供资金,或者以信用方式提供资金的状况。”国联股份董事、总经理钱晓钧说。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公司披露2020年与亿利洁能下属企业亿兆华盛交易金额为3.73亿元,亿利洁能年报显示对公司采购金额仅为3.01亿元,与公司披露交易金额不相符。另外,2021年国联股份员工人均创收能力远胜于其他相关互联网企业,达3653万元/人,子公司宁波粮和油多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人均创收收6.25亿元,员工人数增长与营业收入增长不相匹配。受此影响,国联股份股价11月25日、11月28日连续跌停。(中国证券报) 五、部分欧洲国家的财政政策可能造成需求过剩 当地时间12月2日,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警告称,一些欧洲国家的财政政策可能导致需求过剩,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实现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拉加德周五参加了泰国央行和国际清算银行在曼谷举办的会议,她表示:“在一个供应受限的经济体中,财政政策造成了过度需求,这可能迫使货币政策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进一步收紧。”拉加德补充道:“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正在分析的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欧元区)政府的财政措施中,至少有一些可能引发过度需求。”欧盟委员会预计,随着能源危机和加息政策削弱了支出、借贷能力和信心,欧元区经济将在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收缩。拉加德称:“我们需要加大投资和结构改革,以消除供应限制,确保潜在产出不受全球经济变化的影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和不确定性。在一个外部需求更加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还需要通过提高生产率增长来加强国内供需。”(财联社)
全 文ALL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及建议

2022年12月02日

全 文ALL

政策进一步发力,持续扭转房地产市场预期

2022年12月01日

全 文ALL

新形势下推动金融科技创新需夯实生态基础

2022年11月16日 杨涛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重点方向。要推动我国金融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努力优化金融科技生态这一创新“土壤”。本文首先对“金融科技生态”的内涵进行界定;之后提出金融科技生态体系的理论架构,将其归纳为“5+1”模式,即“五个层次+环境要素”;最后基于金融科技生态体系理论架构,结合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实践,分别从基础层、技术层、业务层、客户层、监管层、环境要素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金融科技生态的重点对策。
全 文ALL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必须走出特色之路

2022年11月28日

全 文ALL

新征程上 金融如何助力共同富裕

2022年11月25日

全 文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