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53期

2024年01月02日

一、重点加大对金融领域逃废债等虚假诉讼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介绍主要情况,通报2023年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金融犯罪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葛晓燕在会上介绍,在民事检察方面,高质效办理金融领域民事监督案件,重点加大对金融领域逃废债、“砍头息”“套路贷”等虚假诉讼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证券时报网) 二、49个地区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亿元 国家审计署周二发布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49个地区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元、20个地区违规发行专项债券198.21亿元、54个地区至2022年底暂付款余额1481.39亿元等影响财政安全的问题。截至报告发布,审计的相关地区已整改516.27亿元。其中,针对违规新增隐性债务问题,46个地区已将违规举借的196亿元隐性债务录入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系统,通过废除政府回购条款、支付拖欠工程款等偿还隐性债务110.21亿元,追责问责44人。针对专项债券管理存在的问题,8个地区多渠道增加76.51亿元专项债券项目的预期收入,提高收益与融资规模平衡度。2个地区调整专项债券支持项目的设计方案或结算模式,剔除之前违规包含的商业性内容,已整改5.06亿元;44个地区追回或用财政资金置换被挪用的专项债券31.93亿元,5个地区已支出闲置资金23.25亿元。(界面新闻) 三、岁末上市公司密集加购“董责险” 临近岁末年关,上市公司间再次掀起一波购买董责险(即“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的小高潮。记者统计发现,以公告日期为准,12月以来,已有21家A股上市公司选择购买董责险;今年以来,已有232家上市公司宣布为董监高购买或续购责任险。业内专家表示,董责险可以解除投保公司董监高履职的后顾之忧,有助于提高公司信誉和赔偿能力,是促进现代公司治理的有效工具。但同时,董责险并非万能,需注意其中的除外情形。据《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显示,已发生的董责险索赔中,最主要的原因与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有关,其他原因可能包括雇佣不当行为与股东派生诉讼,至于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情况,考虑到参与主体的主观故意可能性较大,一般很难索赔成功。(经济参考报) 四、无证上岗、违规考核频发 多家银行基金销售违规被罚 日前,三家银行分支机构因基金销售业务违规被监管采取责令改正措施。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20多家银行(含分支机构)被各地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出具警示函、暂停接受新投资人开立交易账户等措施,案由涉及相关人员无证上岗、违规考核、销售误导、风险评测问卷不完善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基金代销的重要渠道,银行代销基金要“苦练内功”,建议银行全流程规范销售业务。在产品准入环节,对代销产品进行充分尽调与审核,审慎选择,严控代销产品准入环节;产品销售环节,严格遵守代销业务销售规范,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不得采取夸大、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客户购买产品;售后环节,对代销流程进行回溯跟踪,提升销售队伍职业素养,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合规意识。(中国证券报) 五、美国处在史上最大信贷泡沫中 市场崩盘即将到来 华尔街最悲观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对即将到来的市场崩盘发出警告,称美国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信贷泡沫”之中。擅长从尾部风险中获利的黑天鹅基金Universa Investments的创始人马克•斯皮茨纳格尔此前曾警告称,市场崩盘甚至会比1929年更严重。而在最近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由于美国信贷市场的巨大泡沫,市场崩盘越来越近了。斯皮茨纳格尔表示:“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信贷泡沫中。这完全是因为人为的低利率、人为的流动性,这在金融危机以来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贷泡沫就此结束,它们会爆开、且没有办法阻止它们爆开。债务需要得到偿还,否则就会以违约告终。当然,目前的债务负担已经到了无法偿还的程度。”除了斯皮茨纳格尔之外,也有其他市场专家在警告称,随着利率上升对经济造成影响,一场信贷事件即将到来。美国银行表示,过去10年利率处于极低水平时累积的债务即将遇到麻烦。该行补充称,随着借贷成本上升,预计约有1万亿美元的民间债务可能出现违约。(智通财经)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51期

2024年01月02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总第103次)例会于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通胀出现高位回落趋势,发达国家利率保持高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中国人民银行) 点评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的召开,有助于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二)人民银行:将制定非银支付机构监管条例实施细则 12月2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会上表示,条例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出台的金融领域首部行政法规,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推动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经济网) 点评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赋予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权力,有力夯实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法治基础,标志着支付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形成《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正式发布,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六章五十二条及附录,坚持审慎性、全面性、匹配性、有效性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风险治理和管理责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界定三道防线的具体范围和职责,压实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二是规定风险管理基本要求。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操作风险偏好和传导机制,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培育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三是细化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对操作风险进行全流程管理。规定了内部控制、业务连续性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外包管理等操作风险控制、缓释措施的基本要求,建立操作风险情况和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应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等三大基础管理工具以及新型工具。四是完善监督管理职责。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要检查评估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自律和服务作用。五是在《办法》附录中对部分规定内容的含义进行了说明和举例,以便于银行保险机构落实执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提升银行保险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12月21日出席了第11届数字金融大会并以“数字金融的开放与发展”为题发表演讲。黄益平指出,数字金融的开放与发展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金融科技试点,黄益平认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试点的核心目标在于,在中国式监管沙箱框架下,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为创新业务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与空间。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寻求更为平衡的解决方案,同时关注未来创新业务可能呈现的各种新形态。如何在动态、灵活的支持创新业务的同时,对其进行规范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二)张明: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明近日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正处于自身修复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正在出台一揽子政策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加大力度稳增长促发展的信号。据此判断,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明显好于2023年,家庭与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感受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在2024年也有望显著缩小。2024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0%,CPI增速有望达到2.0%,这一增长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 文ALL

【NIFD季报】健康保险:以结构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Q3保险业运行

2023年12月27日 阎建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我国健康保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速放缓带来的转型压力,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健康险传统业务结构以重疾险为主、医疗险等为辅。2023年前10个月,健康险供给侧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疾险的主导地位继续受到削弱,新单保费仍在下降;二是普惠型补充医疗险的主流模式走向制度定型,减缓人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效果显现;三是医疗险市场进一步细分,带病体保险创新值得关注。 重疾险的主导地位呈现不断削弱态势,可以归结为行业发展和客户需求两个方面。行业发展方面,代理人渠道正在进行深刻转型,人海战术逐渐失效,增员驱动模式难以为继。客户需求方面,医疗险的快速发展对重疾险形成了“挤出”效应,重疾险在医药费用补偿方面的功能被取代是趋势性的。 在医疗险的两个新兴领域当中,一是以“惠民保”为代表的普惠型补充医疗险,其主流模式走向制度定型,但是保障程度和覆盖城市的数量仍需提高,业务规模做大尚需时日,亟需上升到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层面加以明确定位。二是带病体保险仍然局限于小众市场,业务模式的成熟有待时日。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49期

2023年12月19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完善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主持会议,各党委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合作,务实做好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人民银行) 点评 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境内外主体持有、使用人民币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 为更好顺应市场实际和公司需求,增强回购制度包容度和便利性,推动上市公司重视回购、实施回购、规范回购,积极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对部分条款予以优化完善。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着力提高股份回购便利度,放宽并增设一项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而回购股份的条件,取消禁止回购窗口期的规定,适度放宽上市公司回购基本条件,优化回购交易申报的禁止性规定。二是进一步健全回购约束机制,鼓励上市公司形成实施回购的机制性安排,明确触及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情形时的董事会义务。三是进行适应性文字性修改。前期,我会已就规则修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方总体表示认可支持。 (证监会) 点评 股份回购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优化资本结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对于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12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弥补了养老保险公司缺乏专门监管规定的制度短板。《办法》的发布,有利于增强养老保险公司监管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更好参与和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办法》分为总则、机构管理、公司治理、经营规则、监督管理、附则等六章。总则强调了养老保险公司聚焦养老金融主业的发展定位和总体要求。在机构管理方面,主要规定了养老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业务范围、资本分级管理等要求。在公司治理方面,明确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关联交易和投资集中度等要求。在经营规则方面,强调养老保险公司要公平对待不同类型业务,加强风险隔离,并对保险业务、养老基金管理业务分别作了规定。在风险管理方面,对风险控制、风险处置、内外部审计等提出具体要求。在监督管理方面,明确了信息披露、重大风险报告和投资集中度报告等要求,并对行政强制措施和处罚作了原则性规定。附则明确了养老金管理公司参照适用《办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公司监管、着力推动专业养老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优化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具有积极意义。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新知大讲堂第30期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以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为切入点,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阐明我国经济政策要在效率和稳定间求平衡,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 黄益平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周期性政策与结构性改革应相互配合,各阶段的政策侧重点各有不同。现阶段,我国政策重点处于从周期性措施转向结构性措施的转折期,更多地关注支持创新、提升质量、改善增长的可持续性,其关键是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新闻网) (二)陈道富:创投机构有必要坚守ESG的风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日前指出,在当前环境下,股权投资尤其是创业投资被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高度期待,希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整个社会更加重视信义义务和责任金融的环境下,很多的GP和LP对责任金融的要求会进一步提升和明确。因此对从LP、GP和具体项目管理来说,必然会提高对责任金融的重视,这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坚守ESG的风口。在ESG的风口里,既能够看到机会,也能够守住风险底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51期

2023年12月19日

一、中央定调2024年房地产 专家称化解房企风险是重中之重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然将房地产列为需要化解风险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分析师认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2024年房地产工作的主题,而化解房企风险是重中之重,新一轮房企融资支持政策有望在明年加快落地。有业内人士在解读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表示,2024年房地产工作的主题仍旧是防风险。因为从目前形势看,风险扩散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甚至一些稳健经营的企业、国企也出现了债务问题,这是地价房价下跌,市场情绪悲观的源头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明年需要继续在实质性保交楼、企业自救和外部救助相结合、夯实企业自救的主体责任和地方的属地责任方面下功夫。(界面新闻) 二、统一处罚裁量标准 银行保险机构5年内同一违法行为将从重处罚 12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了《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拟统一处罚裁量标准,明确处罚时效、适用情形、幅度标准等。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及处罚幅度的权限。在业内人士看来,办法同时考虑了处罚实践的复杂性,预留了一定裁量空间,避免“一刀切”造成执法僵化。办法还对处罚做了细化,分为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适中处罚、从重处罚五类具体适用情形,提高执法可操作性。对于违法行为轻微、没有主观过错、超过处罚时效等情形,可以不予处罚。对于有重大立功表现、检查前主动供述监管未掌握违法行为等6种情形,可以减轻处罚。但违法行为涉及面广、影响程度大或者具有普遍性、群体性特征的,违法行为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涉案金额大等情况,将依法从重处罚。此外,对于同一主体因同一类违法行为,5年内再次被罚也会从重处罚。(国际金融报) 三、必要时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 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经营整体稳健,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高风险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在金融系统的占比都很小。中国人民银行将配合有关部门和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进一步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风险水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金融风险,依法保护最广大储户、中小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平等协商的原则,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风险,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健全债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必要时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并购重组、注入资产等方式,逐步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企业。(每日经济新闻) 四、银行转债到期收益率频超3% 高收益背后风险不可忽视 可转债的高收益阶段正悄然而至。步入四季度后,可转债市场呈现震荡状态,银行转债到期收益率频频出现高于3%的情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今年以来已经单边下滑,不少产品到期收益率不足3%。但机构提醒,一些到期收益率过高的可转换债券风险也在增加,须仔细甄别。从到期收益率看,今年可转债市场有一众颇具吸引力的品种。最新数据显示,在545只可转债中,有233只的到期收益率为正值。其中221只的到期收益率在0%至5%之间。12只个券到期收益率超过5%。对于这些到期高收益率产品,切勿盲目动心。从评级角度看,低评级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到期收益率;从统计数据看,“A-”及以下评级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普遍较高。一位可转债研究人士表示,这意味着评级越低,其到期收益率越高,其承担的风险也在抬升。今年已经出现可转债退市,单一博弈较高的到期收益率并不可取,投资者需要在考虑到期收益率的同时进行适度的筛选。(上海证券报) 五、不要盲目跟从美联储 各国央行应坚持抗击通胀 当地时间12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虽然美联储暗示明年将调整货币政策,但世界各国央行不应过早放松,而是有必要继续坚持抗击通胀,直到物价完全稳定为止。格奥尔基耶娃首尔对媒体表示:“有时候,一些国家过早地宣布了胜利,然后通胀变得更加根深蒂固,抗击通胀的斗争也变得更加艰难。不要在事情完成之前就过早庆祝。”美联储本周公布的利率点阵图预计2024年将降息75个基点,暗示明年可能会有三次降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尽管现在宣布胜利还为时过早,但已经可以考虑减少紧缩的适当时机了。格奥尔基耶娃表示,美联储根据美国数据发出转向信号是正确的,但其他央行应考虑自身情况。她说:“现在通胀正在下降和减速,但不同国家的情况不同,各国央行必须根据国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动。”尽管如此,格奥尔基耶娃强调,对抗通胀的斗争已经进入了“最后一英里”,并建议韩国央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时依据数据行动,不可操之过急。(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48期

2023年12月11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3年11月末外汇储备规模数据 12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718亿美元,较10月末上升706亿美元,升幅为2.28%。 2023年11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继续支持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点评 2023年11月,美元指数下跌,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随着三季度以来一系列支持政策持续落地,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出口状况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1月上调了我国今明两年GDP增长预期,同时境外机构净买入与增持债券呈现逐月明显增加趋势,表明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信心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助于支持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二)新加坡金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将允许两国旅客使用数字人民币 12月7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发布公告,宣布了新的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举措,以扩大与中国的金融合作。举措包括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跨境数字人民币试点。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官网) 点评 继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于2020年签署数字金融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开展一项试点,允许两国游客使用数字人民币在新加坡和中国进行旅游消费,有利于提高旅客在海外旅行中购物的便利性。 (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参考成熟市场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债券市场实践,围绕估值机构中立性、公允性、专业性、透明性,规定估值机构应具备的内控、运营、技术等基本条件,明确内部治理、数据源选取和使用、估值方法、信息披露、利益冲突等要求,要求提高估值技术和透明度,鼓励估值机构多元化竞争。 《办法》要求估值机构应当始终保持客观中立,持续提升债券估值产品的公允性,建立清晰、规范、透明的数据使用标准和层级,所选用的数据能真实反映市场情况,强调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应谨慎使用数据源并关注价格的可靠性。同时,要求估值机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估值产品信息、估值方法、数据来源及使用层次、方法变更及终止转让等,并公开发布估值产品质量报告,接受市场质询。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完善债券估值体系,深化债券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债券市场定价的基准性作用和传导功能,加快打造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办法》的发布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有关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提升估值机构服务水平,完善债券市场定价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观点聚焦 (一)世界银行:加大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融资支持 12月2日,在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世界银行集团宣布将加大应对气候变化融资支持力度,下一财政年度(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融资总额中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比例将大幅提高。 世界银行表示,在下一财政年度的融资总额中,用于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项目的额度将提高至45%。按照提高后的比例,在该财政年度将有超过400亿美元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之前多约90亿美元。这些资金将用于减缓气候变化,帮助遭受气候变化冲击的国家,提高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人群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民日报) (二)刘国强:更好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管理的职责和要求不断增加,需要持续健全利率自律机制,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助力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加强对LPR报价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估,督促报价行科学合理报出价格,提高报价质量。强化对银行运用LPR定价指导,发挥LPR在贷款利率定价中的基准和指导作用。继续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银行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二是加强存贷款利率自律管理。加强贷款利率自律管理,督促银行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坚持风险定价原则,参考国债收益率曲线等市场利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规范贷款定价秩序。完善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持续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加强存款利率招标自律管理,研究对协议存款等利率较高存款产品自律管理,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督促各类贷款主体落实明示贷款年化利率要求,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三是优化利率自律管理机制。加强自律监督,对违反利率自律管理要求的行为强化约束管理。建立自律约谈和通报机制,及时约谈违反自律管理的银行,定期汇总通报有关事例。强化利率自律机制核心成员优胜劣汰机制,将自身利率定价和管理能力、参与利率自律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因素一并纳入考察。持续完善利率自律机制履职保障,优化利率自律专业人员培养,支持省级利率自律机制建设,提升利率自律机制履职能力。 四是推动市场有序规范发展。加强利率相关知识普及,强化宣传引导,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完善权益保护工作。拓展回购利率(DR)在金融产品中的运用,进一步巩固DR的基准性。完善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管理,强化激励相容机制,推动银行自主有序定价,引导银行健全公司治理,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中国金融新闻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50期

2023年12月11日

一、持续关注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进展和成效 看好银行板块配置价值 中国银河证券近日研报指出,10月经济指标波动,实体信贷需求偏弱,政府债发力继续带动社融高增。商业银行资本新规正式落地,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并设置过渡期,短期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限,中长期有望更多地引导银行信贷投放聚焦实体融资需求。我们认为当前阶段息差持续大幅下行空间有限,财政发力+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利好银行扩表信用成本改善,基本面预计于四季度见底,银行估值性价比凸显。我们持续关注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进展和成效,看好银行板块配置价值。(界面新闻) 二、44家财险公司车险业务承保亏损 监管持续整治险企“拼费用” 临近年底,部分财险公司面临业绩压力。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期车险市场“拼费用”(以超高手续费等费用争抢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成为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持续整治的重点领域。从最新统计数据来看,截至今年10月底,全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达98.8%,且在63家经营车险业务的财险公司中,有44家的车险综合成本率超过了100%,意味着这些公司的车险业务承保亏损,亏损比例近七成。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综合费用率较去年年底有所下降,但行业综合费用率仍然超过了25%的上限。同时,综合赔付率持续上升,不过,目前的实际赔付率尚未达到预期赔付率水平(75%)。“整体来看,赔付率持续上涨,综合费用率压降效果不明显,综合成本率持续走高,行业性亏损的压力在加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同险企之间分化明显,大型险企承保盈利较好,但中小险企普遍面临着较大压力。(证券日报) 三、1天开出22张罚单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重磅出手 12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22张罚单,涉及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兴银理财、人保资管、陆家嘴国泰人寿、阳光财险等多家金融机构及其高管人员,罚没金额超过3亿元。其中,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涉及56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包括“违反高管准入管理相关规定”“关联贷款管理不合规”“重大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金融监管总局对中信银行总行罚款15242.5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462.59万元,对分支机构罚款6770万元;罚没合计22475.18万元;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违规通过储蓄柜台销售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无资格人员销售基金产品”等18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3791.879382万元。其中,总行2041.879382万元,分支机构1750万元;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流动资金贷款被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受托支付问题整改不到位”等13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2710.9738万元。其中,总行570.9738万元,分支机构2140万元。(期货日报) 四、防范债市波动风险 央行债券估值业务新规正式出炉 近日,央行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进行进一步规范。目前国内债券投资市场存在过于依赖市场成交价格以及单一估值机构进行估值现象,会放大市场波动风险。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办法》从源头上来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估值体系,对市场形成正向引导。此次正式稿基于今年6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基础上,主要对3块表述内容进行优化,如强调估值产品的“可靠性”,并着重强调估值业务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实施起始时间为2024年1月1日。对于此次《办法》发布,央行表示,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有关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估值机构服务水平,完善债券市场定价机制。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完善债券估值体系,深化债券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债券市场定价的基准性作用和传导功能,加快打造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财联社) 五、近五分之一英格兰地方政府面临破产风险 英国政府周三列出了一份濒临财政崩溃的地方政府“观察名单”,并承认资金短缺对许多地方议会造成了“重大”压力。根据来自英国地方政府协会的调查,近五分之一的英格兰地方议会领导人表示,由于缺乏政府资金,他们很可能在今年或明年宣布事实上的破产。调查发现,在英格兰的317个地方议会中,有近一半的议会认为他们在2024-25财年里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确保基本服务的提供。英国地方政府协会此前曾警告称,议会在未来两年将面临40亿英镑的整体资金缺口。它表示,由于英国财政大臣戈夫(Michael Gove)在上个月的秋季声明中没有为议会提供更多资金,因此议会需要大幅削减开支。该机构补充称,在生活成本危机的背景下,议会将面临是否在四月份加税的艰难抉择。自金融危机以来,英国中央政府的实际拨款大幅削减,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社会医疗等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商业地产的高风险押注也出现了问题,这些因素都挤压着地方议会的生存空间。(财联社)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