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2期

2024年01月15日

一、多家银行领罚单 信贷业务成“重灾区” 进入2024年,银行业延续强监管态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机关1月5日披露3张罚单,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分别被罚款170万元、430万元、400万元,合计罚款金额达1000万元。另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截至1月9日发稿时,省局本级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中,罚款金额合计超100万元的罚单有超10张。其中,有银行因“借贷强制搭售保险”等案由被罚。泰隆银行杭州分行因“贷前调查严重不审慎,向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信贷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借贷强制搭售保险”等8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1月4日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罚款205万元。记者注意到,2024年以来,多家银行因贷款业务、内控管理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而被处罚。业内人士表示,大量罚单的披露释放了严监管和防风险的信号。未来严监管态势或延续,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更加规范有序运行。(中国证券报) 二、可转债退市风险再次来临 信用分层或将加剧 在多重风险暴露下,ST鸿达最终还是未能挣脱退市的命运,鸿达转债也因此将跟随退市。1月11日,ST鸿达收盘报0.75元/股,已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股。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交易。据证券时报记者计算,在剩余的5个交易日内,ST鸿达即便每日涨停,公司股票价格也无法重返1元/股,由此提前锁定了“1元退市”。跟随锁定退市的还有公司发行的可转债——鸿达转债。在无法规避退市风险的情况下,鸿达转债1月11日加速下跌,盘中最低跌至50元/张。A股历史上只有搜特转债、蓝盾转债两起强制退市可转债的案例,而鸿达转债锁定退市后,将可能成为第三起案例。除了面值退市风险外,公司股票还可能面临着重大违法退市风险。公司及实际控制人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股票可能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证券时报) 三、咸亨国际收警示函 超亿元本金逾期未收回 闲置资金购买理财,是许多上市公司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加投资收益的途径,然而伴随着信托产品雷声不断,监管层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行为也似乎加强了关注。1月11日,咸亨国际发布公告,由于违规使用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等多个现金管理不当行为,公司及多名高管被浙江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具体来看,经浙江证监局查证,公司存在三项资金管理不当问题:一是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后未严格监管用于主营业务。2022年公司3000万元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后与其他自有资金一起购买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后已赎回。二是募集资金专户之间存在部分资金混用于不同募投项目的情况。三是2023年2月至4月期间,公司自有资金现金管理金额超出董事会授权额度。浙江证监局表示,公司行为违反了募集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公司董事长王某某、总经理夏某某、时任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邹某、董事会秘书叶某某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对违规行为应承担主要责任。(界面新闻) 四、四川信托公布风险化解进展 自然人投资者签约率已达80.77% 官宣启动自然人信托受益权打折转让工作10天之后,四川信托披露了已有的签约进展。1月4日,四川信托在官网披露《春晓公司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信托受益权签约工作进展公告》,截至当日上午10点,已与春晓公司签订信托受益权转让合同的自然人投资者人数已经达到6841人,总体签约率为80.77%。2023年12月25日,推进风险处置3年多的四川信托宣布了风险处置重要进展,由四川天府春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于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3月5日(2024年2月9日至2月17日春节期间签约工作暂停)受让四川信托自然人投资者持有的合格信托受益权,方案按照全部信托受益权本金规模分五档,以固定比例累进计算报价,打折在4~8折不等。按照最新披露的签约数据计算,四川信托涉及的自然人投资者约有8470人。据悉,四川信托于2020年年中爆发TOT产品兑付危机,该司TOT产品总规模为252.57亿元。截至目前,四川信托是第三家对自然人投资者公开宣布打折兑付方案的出险信托公司。(中国网财经) 五、预期美联储将大幅降息的投资者可能会失望 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表示,预计美联储今年将大幅降息的投资者可能会失望。贝莱德策略师在其每周报告中指出,美联储可能不会像市场预期的那样降息,因为通胀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反弹,劳动力市场吃紧将加速薪资增长。该公司表示,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也将在未来几年加剧价格压力,减少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往往会影响全球商品供应链,导致原材料价格波动。近几个月来,在美联储暗示正在考虑放松货币环境后,投资者和分析师一直在加大对美国今年降息的押注。瑞银(UBS)预计,作为其基本情景的一部分,美联储今年将四次下调基准借贷成本,而NatWest Markets预计降息幅度将超过200个基点。这种预期推动了去年11月和12月股市和债市的强劲上涨,标普500指数同期上涨14%。贝莱德表示,随着通胀目前继续放缓,股市的乐观趋势可能在短期内持续下去,但一旦出现价格压力回升的迹象,这种趋势可能会改变。(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1期

2024年01月08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展业办法》)。《展业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展业办法》共六章34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适用《展业办法》的银行需遵循全面性、有效性、一致性原则,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外汇展业内控制度。二是要求银行落实“了解客户”责任。银行应对客户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动态更新。支持银行结合自身风险管理要求进行客户分类。三是明确外汇业务差异化审核措施。对于一类客户,银行可凭客户指令办理外汇业务;对于二类客户,银行应坚持“风险为本”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外汇业务审查;对于三类客户,银行应根据风险状况强化审核措施。四是强化外汇风险交易监测与报告。要求银行建立合规风险监测分析机制,及时上报外汇风险交易并酌情采取相应管控措施。五是明确“尽职免责”原则。银行能够证明已勤勉尽责进行外汇展业的,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银行可以自愿选择适用《展业办法》模式进行外汇展业,未选择适用《展业办法》模式的,按照原有相关外汇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外汇展业,不受影响。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指导银行扎实准备、稳妥推进外汇业务流程再造,推动银行建立健全兼顾便利化与防风险的制度性、系统性安排,切实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 (中国金融新闻网) 点评 近年来,外汇管理改革落地过程中存在银行“未尽职审核”或“过度审核”等问题,银行存在违规展业情况,或影响合规经营主体对外汇便利化政策的微观感受。《展业办法》的出台,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外汇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银行外汇展业能力,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对2022年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0%,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国际收支保持平衡,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运行。 报告指出,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主动作为、靠前发力,坚决支持稳住经济大盘,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切实改进金融服务。一是全力以赴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二是稳妥有序推进风险处置。持续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工作。三是持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四是全力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五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风险。六是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总体来看,金融稳定工作在精准拆弹、改革化险、抓前端治未病、建机制补短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复杂环境的冲击考验。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金融系统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中国证监会就《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1月5日,中国证监会起草了《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达到5%后,其所持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5个百分点,下同),应当报告与公告,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三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以来,对前述要求存在“刻度”、“幅度”两种理解,市场各方未形成统一认识。“刻度”标准认为,持股比例达到5%及其整数倍时(如10%、15%、20%、25%、30%等),暂停交易并披露;“幅度”标准认为,持股比例增减量达到5%时(如6%增至11%、12%减至7%),暂停交易并披露。2019年《证券法》修订时又增加了投资者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达到5%后,每增加或者减少1%应当披露的要求,对此,同样也存在上述“刻度”、“幅度”两种理解。为此,证监会拟制定《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适用意见(征求意见稿)》,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进行解释,就投资者权益变动要求统一明确为“刻度”标准,并明确由上市公司对因公司股本变化导致的投资者权益变动情况进行披露。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从监管实践和境外经验来看,“刻度”、“幅度”标准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但两种理解同时存在,不便于投资者理解和操作,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此次就投资者权益变动要求统一明确为“刻度”标准,有利于减少实践中投资者无意违规的情形,同时也便于市场及时了解重要股东持股信息和公司控制权变更风险,更能体现上市公司收购的预警意义,并有助于内地市场对外开放。 二、观点聚焦 (一)陆磊: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 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的“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要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加大对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陆磊表示,近年来,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强化资金供给。目前再贷款余额合计超过2.2万亿元。 在信贷政策方面,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民营贷款的稳定性。截至2023年11月末,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9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25%以上。 债券市场方面,创新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并延期扩容,已支持140家民营企业发行债券2438亿元。 陆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提升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逐步提升民营经济贷款占比,围绕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拓宽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推动支持工具扩容增量、稳定存量,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提高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效率。 (北京日报) (二)IMF:全球经济碎片化代价巨大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全球经济碎片化可能导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7%。 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围绕“国家安全”的相关限制正在增加,地缘政治因素正引起全球经济分裂。如果任由经济碎片化继续,最终会使全球GDP损失7%,大致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一年GDP的总和。 格奥尔基耶娃认为,找到减少摩擦的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的安全问题上,而不是随意地分裂世界经济,对大家都有利。否则,全球经济的“蛋糕”会更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10月发布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3年的3.0%放缓至2.9%,比上一次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 (新华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1期

2024年01月08日

一、银行保险操作风险监管新规将于7月施行 为进一步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提升银行保险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金融监管总局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修订,形成《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办法》于2023年12月29日正式对外发布,并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信托公司、消金融公司等均将参照执行。有研究机构认为,《办法》的出台将是银行保险机构实现自身差异化风险管控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也必将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对其整个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新一轮的升级。所谓“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据悉,操作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保险机构经营管理中面临主要风险之一。据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操作风险防控形势更加复杂,原有监管规定难以满足风险管理的现实需要,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的国际规则也进行了修订、完善,有必要结合我国实践,对原有监管规定进行全面修订。(新京报) 二、中国恒大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积3163亿元 2023年12月29日晚间,中国恒大在港交所公告,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标的金额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未决诉讼案件数量共计2053件,标的金额总额累计约4900.69亿元。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涉及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约3163.91亿元。此外,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产逾期商票累计约2055.37亿元;通过股权转让、土地及在建工程转让、信托、代持等方式,已完成过户的房地产项目共计80个。2023年11月期间,恒大地产较前次公告所载截至时点新增101条被执行信息,新增被执行金额合计约130.48亿元。2023年11月期间,恒大地产作为被执行人被冻结的子公司及参股公司股权较前次公告所载截至时点新增54笔。10月30日午间,中国恒大集团公告,此前分别在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共六次就呈请人向中国恒大提出呈请,以及有关延后呈请聆讯日期的公告。中国恒大此前公告,香港高等法院在2023年10月30日,将该呈请的聆讯进一步延期至2023年12月4日。12月4日,中国恒大公告,清盘呈请聆讯再次延后至明年1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 三、6000万元逾期 又有上市公司公告“踩雷”中融信托产品 新年伊始,又有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此前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1月3日晚间,上市公司长光华芯发布公告,公司去年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发生逾期兑付,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的风险。该产品认购金额为6000万元,公司决定对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4800万元。长光华芯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为2.19亿元,同比下降30.91%;年初至报告期末,归母净利润亏损0.22亿元,同比下降123.57%。长光华芯表示,为了提高公司暂时闲置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闲置自有资金的保值增值,增加公司收益。公司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于2023年1月3日以自有资金购买了中融信托的信托理财产品,产品名称为“中融-隆晟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购买金额为人民币600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6%,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每日经济新闻) 四、交易商协会公开谴责5家发行人 涉及债务融资工具违约 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交易商协会一次性公布了对5家债券发行人的自律处分:天房集团未按期披露年报、未及时披露债务融资工具违约处置重大进展情况,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2年;辅仁集团未按期披露年报、未及时披露重要子公司申请破产、董事长及重要子公司被有权机关调查、重要子公司受到行政处罚等多项重大事项,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中城投六局未按期披露年报、未披露董事长和总经理变动事项、未按规定披露违约处置进展情况,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雏鹰农牧相关发行文件及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及重大遗漏、未及时披露重大债务违约情况等多项重大事项,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中民投未按期披露年报、未按规定定期披露违约处置进展公告、未及时披露三分之一以上董事、董事长发生变动事项,对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相关业务2年。(界面新闻) 五、2024年国际金融形势展望 2023年,全球央行普遍进入加息周期,对遏制通胀上升产生影响。同时,发达经济体的高利率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利率政策的快速转变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压力,导致数次金融风险事件。2024年,通胀前景仍不确定,各国央行可能会继续调整利率以适应经济条件的变化。经济增长前景受到全球贸易紧张、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金融形势在2024年将继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经济体可能会调整其货币政策,以适应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变化。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债务问题也将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2024年,一些央行可能会转向更加宽松的立场,以支持经济增长并防范经济衰退。此外,美国股市的波动性将会加剧,高利率对美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将导致上市公司基本面逐渐弱化,与股市高估值形成背离。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全球债务水平持续攀升给经济复苏带来风险。一些国家在2024年可能会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这将对金融市场带来冲击。(经济日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53期

2024年01月02日

一、重点加大对金融领域逃废债等虚假诉讼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介绍主要情况,通报2023年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金融犯罪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葛晓燕在会上介绍,在民事检察方面,高质效办理金融领域民事监督案件,重点加大对金融领域逃废债、“砍头息”“套路贷”等虚假诉讼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证券时报网) 二、49个地区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亿元 国家审计署周二发布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49个地区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元、20个地区违规发行专项债券198.21亿元、54个地区至2022年底暂付款余额1481.39亿元等影响财政安全的问题。截至报告发布,审计的相关地区已整改516.27亿元。其中,针对违规新增隐性债务问题,46个地区已将违规举借的196亿元隐性债务录入政府隐性债务统计系统,通过废除政府回购条款、支付拖欠工程款等偿还隐性债务110.21亿元,追责问责44人。针对专项债券管理存在的问题,8个地区多渠道增加76.51亿元专项债券项目的预期收入,提高收益与融资规模平衡度。2个地区调整专项债券支持项目的设计方案或结算模式,剔除之前违规包含的商业性内容,已整改5.06亿元;44个地区追回或用财政资金置换被挪用的专项债券31.93亿元,5个地区已支出闲置资金23.25亿元。(界面新闻) 三、岁末上市公司密集加购“董责险” 临近岁末年关,上市公司间再次掀起一波购买董责险(即“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的小高潮。记者统计发现,以公告日期为准,12月以来,已有21家A股上市公司选择购买董责险;今年以来,已有232家上市公司宣布为董监高购买或续购责任险。业内专家表示,董责险可以解除投保公司董监高履职的后顾之忧,有助于提高公司信誉和赔偿能力,是促进现代公司治理的有效工具。但同时,董责险并非万能,需注意其中的除外情形。据《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显示,已发生的董责险索赔中,最主要的原因与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有关,其他原因可能包括雇佣不当行为与股东派生诉讼,至于内幕交易与操纵市场情况,考虑到参与主体的主观故意可能性较大,一般很难索赔成功。(经济参考报) 四、无证上岗、违规考核频发 多家银行基金销售违规被罚 日前,三家银行分支机构因基金销售业务违规被监管采取责令改正措施。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20多家银行(含分支机构)被各地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出具警示函、暂停接受新投资人开立交易账户等措施,案由涉及相关人员无证上岗、违规考核、销售误导、风险评测问卷不完善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基金代销的重要渠道,银行代销基金要“苦练内功”,建议银行全流程规范销售业务。在产品准入环节,对代销产品进行充分尽调与审核,审慎选择,严控代销产品准入环节;产品销售环节,严格遵守代销业务销售规范,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不得采取夸大、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客户购买产品;售后环节,对代销流程进行回溯跟踪,提升销售队伍职业素养,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合规意识。(中国证券报) 五、美国处在史上最大信贷泡沫中 市场崩盘即将到来 华尔街最悲观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对即将到来的市场崩盘发出警告,称美国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信贷泡沫”之中。擅长从尾部风险中获利的黑天鹅基金Universa Investments的创始人马克•斯皮茨纳格尔此前曾警告称,市场崩盘甚至会比1929年更严重。而在最近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由于美国信贷市场的巨大泡沫,市场崩盘越来越近了。斯皮茨纳格尔表示:“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信贷泡沫中。这完全是因为人为的低利率、人为的流动性,这在金融危机以来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贷泡沫就此结束,它们会爆开、且没有办法阻止它们爆开。债务需要得到偿还,否则就会以违约告终。当然,目前的债务负担已经到了无法偿还的程度。”除了斯皮茨纳格尔之外,也有其他市场专家在警告称,随着利率上升对经济造成影响,一场信贷事件即将到来。美国银行表示,过去10年利率处于极低水平时累积的债务即将遇到麻烦。该行补充称,随着借贷成本上升,预计约有1万亿美元的民间债务可能出现违约。(智通财经)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51期

2024年01月02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总第103次)例会于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际经济贸易投资放缓,通胀出现高位回落趋势,发达国家利率保持高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中国人民银行) 点评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的召开,有助于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二)人民银行:将制定非银支付机构监管条例实施细则 12月2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会上表示,条例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出台的金融领域首部行政法规,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推动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经济网) 点评 《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赋予监管部门依法行政权力,有力夯实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法治基础,标志着支付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形成《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正式发布,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六章五十二条及附录,坚持审慎性、全面性、匹配性、有效性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风险治理和管理责任。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界定三道防线的具体范围和职责,压实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二是规定风险管理基本要求。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操作风险偏好和传导机制,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培育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三是细化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对操作风险进行全流程管理。规定了内部控制、业务连续性管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外包管理等操作风险控制、缓释措施的基本要求,建立操作风险情况和重大操作风险事件报告机制,应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等三大基础管理工具以及新型工具。四是完善监督管理职责。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要检查评估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自律和服务作用。五是在《办法》附录中对部分规定内容的含义进行了说明和举例,以便于银行保险机构落实执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发布《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提升银行保险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12月21日出席了第11届数字金融大会并以“数字金融的开放与发展”为题发表演讲。黄益平指出,数字金融的开放与发展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金融科技试点,黄益平认为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试点的核心目标在于,在中国式监管沙箱框架下,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为创新业务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与空间。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寻求更为平衡的解决方案,同时关注未来创新业务可能呈现的各种新形态。如何在动态、灵活的支持创新业务的同时,对其进行规范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二)张明: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明近日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正处于自身修复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正在出台一揽子政策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加大力度稳增长促发展的信号。据此判断,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明显好于2023年,家庭与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感受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在2024年也有望显著缩小。2024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0%,CPI增速有望达到2.0%,这一增长前景值得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49期

2023年12月19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完善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 1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主持会议,各党委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境外人民币市场建设,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合作,务实做好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人民银行) 点评 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境内外主体持有、使用人民币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 为更好顺应市场实际和公司需求,增强回购制度包容度和便利性,推动上市公司重视回购、实施回购、规范回购,积极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对部分条款予以优化完善。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着力提高股份回购便利度,放宽并增设一项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而回购股份的条件,取消禁止回购窗口期的规定,适度放宽上市公司回购基本条件,优化回购交易申报的禁止性规定。二是进一步健全回购约束机制,鼓励上市公司形成实施回购的机制性安排,明确触及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情形时的董事会义务。三是进行适应性文字性修改。前期,我会已就规则修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方总体表示认可支持。 (证监会) 点评 股份回购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优化资本结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对于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12月15日,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印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弥补了养老保险公司缺乏专门监管规定的制度短板。《办法》的发布,有利于增强养老保险公司监管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更好参与和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办法》分为总则、机构管理、公司治理、经营规则、监督管理、附则等六章。总则强调了养老保险公司聚焦养老金融主业的发展定位和总体要求。在机构管理方面,主要规定了养老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业务范围、资本分级管理等要求。在公司治理方面,明确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强化关联交易和投资集中度等要求。在经营规则方面,强调养老保险公司要公平对待不同类型业务,加强风险隔离,并对保险业务、养老基金管理业务分别作了规定。在风险管理方面,对风险控制、风险处置、内外部审计等提出具体要求。在监督管理方面,明确了信息披露、重大风险报告和投资集中度报告等要求,并对行政强制措施和处罚作了原则性规定。附则明确了养老金管理公司参照适用《办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点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于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公司监管、着力推动专业养老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优化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具有积极意义。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新知大讲堂第30期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以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为切入点,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阐明我国经济政策要在效率和稳定间求平衡,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 黄益平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周期性政策与结构性改革应相互配合,各阶段的政策侧重点各有不同。现阶段,我国政策重点处于从周期性措施转向结构性措施的转折期,更多地关注支持创新、提升质量、改善增长的可持续性,其关键是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新闻网) (二)陈道富:创投机构有必要坚守ESG的风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日前指出,在当前环境下,股权投资尤其是创业投资被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高度期待,希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整个社会更加重视信义义务和责任金融的环境下,很多的GP和LP对责任金融的要求会进一步提升和明确。因此对从LP、GP和具体项目管理来说,必然会提高对责任金融的重视,这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步呈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坚守ESG的风口。在ESG的风口里,既能够看到机会,也能够守住风险底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51期

2023年12月19日

一、中央定调2024年房地产 专家称化解房企风险是重中之重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然将房地产列为需要化解风险的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分析师认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2024年房地产工作的主题,而化解房企风险是重中之重,新一轮房企融资支持政策有望在明年加快落地。有业内人士在解读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表示,2024年房地产工作的主题仍旧是防风险。因为从目前形势看,风险扩散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甚至一些稳健经营的企业、国企也出现了债务问题,这是地价房价下跌,市场情绪悲观的源头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明年需要继续在实质性保交楼、企业自救和外部救助相结合、夯实企业自救的主体责任和地方的属地责任方面下功夫。(界面新闻) 二、统一处罚裁量标准 银行保险机构5年内同一违法行为将从重处罚 12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了《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拟统一处罚裁量标准,明确处罚时效、适用情形、幅度标准等。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指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给予行政处罚的种类及处罚幅度的权限。在业内人士看来,办法同时考虑了处罚实践的复杂性,预留了一定裁量空间,避免“一刀切”造成执法僵化。办法还对处罚做了细化,分为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适中处罚、从重处罚五类具体适用情形,提高执法可操作性。对于违法行为轻微、没有主观过错、超过处罚时效等情形,可以不予处罚。对于有重大立功表现、检查前主动供述监管未掌握违法行为等6种情形,可以减轻处罚。但违法行为涉及面广、影响程度大或者具有普遍性、群体性特征的,违法行为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涉案金额大等情况,将依法从重处罚。此外,对于同一主体因同一类违法行为,5年内再次被罚也会从重处罚。(国际金融报) 三、必要时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 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经营整体稳健,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高风险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资产规模在金融系统的占比都很小。中国人民银行将配合有关部门和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进一步压降高风险机构数量和风险水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金融风险,依法保护最广大储户、中小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平等协商的原则,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风险,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健全债务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必要时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并购重组、注入资产等方式,逐步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企业。(每日经济新闻) 四、银行转债到期收益率频超3% 高收益背后风险不可忽视 可转债的高收益阶段正悄然而至。步入四季度后,可转债市场呈现震荡状态,银行转债到期收益率频频出现高于3%的情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今年以来已经单边下滑,不少产品到期收益率不足3%。但机构提醒,一些到期收益率过高的可转换债券风险也在增加,须仔细甄别。从到期收益率看,今年可转债市场有一众颇具吸引力的品种。最新数据显示,在545只可转债中,有233只的到期收益率为正值。其中221只的到期收益率在0%至5%之间。12只个券到期收益率超过5%。对于这些到期高收益率产品,切勿盲目动心。从评级角度看,低评级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到期收益率;从统计数据看,“A-”及以下评级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普遍较高。一位可转债研究人士表示,这意味着评级越低,其到期收益率越高,其承担的风险也在抬升。今年已经出现可转债退市,单一博弈较高的到期收益率并不可取,投资者需要在考虑到期收益率的同时进行适度的筛选。(上海证券报) 五、不要盲目跟从美联储 各国央行应坚持抗击通胀 当地时间12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虽然美联储暗示明年将调整货币政策,但世界各国央行不应过早放松,而是有必要继续坚持抗击通胀,直到物价完全稳定为止。格奥尔基耶娃首尔对媒体表示:“有时候,一些国家过早地宣布了胜利,然后通胀变得更加根深蒂固,抗击通胀的斗争也变得更加艰难。不要在事情完成之前就过早庆祝。”美联储本周公布的利率点阵图预计2024年将降息75个基点,暗示明年可能会有三次降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尽管现在宣布胜利还为时过早,但已经可以考虑减少紧缩的适当时机了。格奥尔基耶娃表示,美联储根据美国数据发出转向信号是正确的,但其他央行应考虑自身情况。她说:“现在通胀正在下降和减速,但不同国家的情况不同,各国央行必须根据国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动。”尽管如此,格奥尔基耶娃强调,对抗通胀的斗争已经进入了“最后一英里”,并建议韩国央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时依据数据行动,不可操之过急。(财联社)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