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24期

2023年06月12日

一、我国金融业运行整体平稳 风险总体可控 6月8日上午,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本次论坛设有七场全体大会和三场浦江夜话。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论坛上介绍,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在普惠金融也走到世界前列,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作为全球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不会改变,这是我们防范化解风险的最大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整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李云泽表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当前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将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强化央地监管协同,持续整治金融市场乱象,重拳惩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央视新闻) 二、内地赴港投保再起 这些风险要注意 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内地赴港访客的新单保费同比上升2686.4%。业界认为,香港保费出现大幅增长,主要是内地和中国香港往来便利后,所释放出的大量投保需求。保单井喷的背后,业内提醒投保人不能忽视投保存在的风险因素。早在2016年原银保监会就发布过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香港与内地保险业务在适用法律、监管政策以及保险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香港保险产品条款表达方式跟内地不相同,投保人需要认真阅读保险条例,尤其要充分理解保险责任和理赔条件等重要内容,避免因为对保险条款理解不准确引发合同纠纷。香港保险中途退保时,投保人只能获得保单的现金价值。据了解,香港保险一般会在保单中列明退保条件以及遭遇的损失,投保者需要认真阅读保单中的退保条约。香港保单一般也会提醒汇率风险。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款、保险金给付以港币、美元等外币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外币汇兑风险。(上海证券报) 三、光大证券被交易商协会严重警告 3月24日,四平城投被交易商协会警告、责令改正;3月31日,光大证券作为四平城投债融项目主承销商遭自律调查;6月5日,光大证券收严重警告、责令改正。6月5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对光大证券的自律处分信息。公告表示,光大证券作为四平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相关债务融资工具的主承销商,存在以下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一是明确知悉并具体参与两家投资人向四平城投收取大额财务资助的操作,推动相关债务融资工具的违规发行,干涉了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利率,违背了发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二是自律问询阶段提供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三是发行定价工作未遵循公正原则,未同发行人签署簿记建档利率区间确认书。四是发行方案关于承销方式的披露不准确。(中国网财经) 四、大唐集团控股约2.84亿美元债违约 大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布一笔美元债违约公告。公告显示,公司本金总额为283,950,000美元的2023年到期12.5%优先票据于2023年5月31日到期,若未能于到期日支付该本金额,将构成违约事件。大唐集团控股称,不利的宏观经济因素、房地产业及金融市场环境,对集团可用作支付境外债务的资金造成压力。根据地方政府政策规定,集团大部分在岸现金均于指定银行账户内接受严格的预售现金托管,以保证现时开发中的物业项目竣工。大唐集团控股表示,集团正努力不懈维持正常营运并加快物业销售进度及所得款项回笼,以保障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公司应立即着手制定整体解决方案以解决境外债务问题。该公司称,将与潜在候选人进行有关担任财务顾问角色的讨论,该财务顾问将评估集团的资本架构及流动资金,并探寻可藉此缓解当前流动资金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的选项。公司亦已聘请律所出任法律顾问以支援有关工作。(财联社) 五、贷款遭银行抛售 美国商业地产风险激增 机构和媒体近期纷纷预警美国商业地产风险,一些商业地产贷款遭到低价抛售,部分办公楼的景气程度不容乐观。英国《金融时报》6日报道指出,一些美国银行正准备以折扣价出售房地产贷款,即使借款人已按时还款,表明其决心减少对摇摇欲坠的商业房地产市场的敞口。在某些银行愿意承担所谓的“履约房地产贷款”损失之前,曾有多方警告称,在美国地区银行业最近出现动荡之后,这一资产类别将是“下一个烦人的事情”。报道指出,汇丰美国寻求减少对美国房地产开发商的直接贷款,正在出售数亿美元的商业房地产贷款,并考虑以低价出售。《财富》杂志援引圣塔莫尼卡商业地产经纪与咨询公司Corion Enterprises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弗莱德·科多瓦的观点称,高通胀、高利率环境加重成本负担,需求还在不断萎缩,办公楼等商业地产行业正在陷入崩溃。(经济参考报)
全 文ALL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TIMG 2023)

2023年06月06日 张明

一、报告核心观点 第一,全球数字经济持续发展。2013年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TIMG指数的平均得分从2013年的45.33上升至2021年的57.01,增长幅度为26%。特别是在2018年之后,全球主要国家在数字经济方面的追赶态势愈发明显,TIMG指数的全球中位数开始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并呈加速上升趋势。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由数字市场发展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所推动,数字技术和数字治理的提升相对缓慢。从国别差距来看,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在不同国别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呈现收敛趋势。 第二,北美、亚太和西欧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地区,东盟、西亚等亚洲其他地区和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非洲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数字经济的发展往往与一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密切关联。数字经济指数的平均水平从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依次递减。在高收入国家组中,美国、新加坡等是发达国家中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中国和印度则分别是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中的领先国家。 第三,从总指数来看,2021年美国、新加坡、英国等是TIMG指数排名最高的国家,中国排名第8位。从细分指数来看,2021年,数字技术指数中美国、芬兰、瑞士是前3位国家;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中美国、新加坡、中国是全球排名前3位的国家;数字市场指数中美国、中国、英国全球排名最高;数字治理指数中新加坡、芬兰、丹麦排名全球前3位。中国在数字市场和数字基础设施领域优势较大,排名分别为第2位和第3位。但是,在数字技术和数字治理方面与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排名为第15位和第41位。 第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国际合作的突破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TIMG指数在2017年之后开始超过样本内的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区域来看,东亚和太平洋、东盟、中东欧是区域内数字经济最为领先的地区,西亚和独联体地区的数字经济表现相当,中亚和南亚国家则整体水平偏弱。从国别情况来看,2021年新加坡、中国、阿联酋是排名前3位的国家。其中,中国的数字市场优势突出,新加坡在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治理等分项指数排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阿联酋、爱沙尼亚则在数字治理指数中位列区域内第2位和第3位。 第五,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新领域和新竞争赛道。目前,欧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的主要参与国和规则制定者。一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参与程度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正相关,但仍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不匹配的情况。数字经济发展靠后国家正在努力通过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来提升本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中国与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数字经济合作,并且与数字经济发展领先国家陆续在细分领域开展数字经济合作。从国际合作实践与TIMG指数评级结果来看,与中国建立数字经济合作的“一带一路”国家多为后发国家。从细分指标来看,合作国家在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市场和数字治理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二、TIMG指数介绍 数字经济的测度与度量是分析比较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数字战略、培育数字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一些大型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基于不同视角,陆续编制了测度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数。现有测度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数可能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对于指标选取、样本范围存在全面性、可得性的权衡。第二,已有数字经济指数测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针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排名结果差异较大。 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究竟在全球竞争中如何定位?如何客观分析国内外排名所产生的巨大差异?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现有全球数字经济指数在时间跨度和覆盖范围上的无法兼顾,以及指数结果差异较大等问题,本报告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TIMG指数,旨在衡量近十年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动态。当前,构建一套系统而全面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有利于国别比较,进行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定位,助力一国为下一步数字经济的发展寻找新的发力点。 (一)TIMG指数编制方法 TIMG指数从数字技术(Technology)、数字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数字市场(Market)和数字治理(Governance)四个维度衡量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终,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共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24个三级指标构成(详见表1)。 在时间区间选取方面,本报告将时间跨度定为2013-2021年。数据来源包括国际电信联盟(ITU)、全球移动通讯系统协会(GSMA)、联合国贸发会(UNCTAD)、世界经济论坛(WEF)、WIPO、CrunchBase等数据库。在无量纲化处理方面,本报告采用指数构建较为普遍使用的功效函数法进行处理,即通过确定每个指标的上下阈值将指标实际值转换到统一范围内,以2013年作为基准年选取子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关于权重设置,本报告对于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采用等权重法。 (二)指数特点和优势 TIMG指数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相关数字经济指数优点的基础上,对指标选取、样本区间和国家范围进行综合权衡和改进,形成度量2013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数,具有时间连续性和指标体系的一致性。与国内外国际数字经济指数比较,TIMG指数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TIMG指数并非对数字经济整体规模的测算,而侧重于从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国家资源禀赋差异和制度环境视角,全方位地测度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具体包括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市场和数字治理四大维度。 第二,TIMG指数兼顾了指标的全面性与样本覆盖的广度,该指标反映了2013-2021年全球106个经济体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相较于现有测度数字经济的相关指标,TIMG指数具有时间跨度长、国家范围广的特点。这有利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跨国比较,为未来开展跨国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的相关特征事实和经验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注:TIMG指数以2021年为基准,NRI指数、IMD世界数字竞争力排名选取最新报告中的2021年结果;上海社科院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来源于2020年度报告。 第三,TIMG指数充分借鉴现有测度数字经济的指标构建方法,对各类数字经济指标的测度结果差异进行了权衡和折中。在国际机构发布的数字经济指数中,中国的排名普遍在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位置,而国内的数字经济排名中中国则明显靠前(见图1)。TIMG指数能够较为客观、动态地评价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和竞争优势和不足。 三、TIMG指数总体结果 本报告基于TIMG指数评价全球主要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对国家发展水平进行排名,其中包括总指数排名和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市场和数字治理四个分项指数排名。 1. 总指数结果 表2报告了TIMG指数的国家排名情况,篇幅有限仅报告前20名国家。从总体评级结果来看,2013年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由数字市场发展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所推动。从区域来看,北美、西欧、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地区,非洲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从国别来看,美国、新加坡、英国是2021年数字经济指数排名最高的国家,并且在具体的数字经济竞争优势上存在差异。就中国而言,2021年,中国在数字市场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但在数字技术、数字治理方面与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 分项指数结果 (1)数字技术指数 表3报告了数字技术指数排名前20位国家。从数字技术指数排名前20位国家分布来看,美国在数字技术指数中位列第1位。2021年,美国的数字技术指数为91.83,显著领先于其他国家。数字技术指数排名第2至5位的国家是来自西欧的芬兰、瑞士、德国和荷兰。这四个国家的数字技术指数得分较为接近,均在在82-84之间。数字技术指数排名第6至10位的国家分别为新加坡、瑞典、日本、韩国和以色列。数字技术指数排名在第11至20位的国家多以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为主。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唯一进入数字技术指数排名前20的国家。在2021年,中国的数字技术指数排名为第15位,相比于2013年上升4位,表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数字技术指数得分也从2013年的65.16增长至74.17。 (2)数字基础设施指数 表4报告了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排名前20位国家。从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排名前20位国家分布来看,美国仍然位列第1位。2021年美国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得分从2013年的79.79上升至93.07。新加坡和中国紧随其后,2021年的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分别为90.53和89.33。英国、卢森堡、日本、印度、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的排名分别位列第4至第10位,数字基础设施得分均在85至89区间。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位列第11至20位的国家中,除了包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阿联酋、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榜上有名。从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变化趋势来看,2013年以来数字基础设施方面的国家排名变动幅度较大。其中,阿联酋、中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排名上升较快。相较于2013年,阿联酋、中国和新加坡的2021年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排名分别上升了38位、18位和14位。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则呈现出快速下滑趋势,相较于2013年,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的2021年数字基础设施指数排名分别下降10位、10位和9位。 (3)数字市场指数 表5报告了数字市场指数排名前20位国家。从数字市场指数排名前20位国家分布来看,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排名前2位的国家。2021年,美国数字市场指数为106.08,位列第1位。2021年,中国数字市场指数为95.57,排名与2013年相比上升了1个位次。从数字市场指数得分来看,中国的数字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仍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英国、德国位列第3至第4名,2021年数字市场指数得分为95.32和92.42。日本、荷兰、法国、加拿大、印度和韩国位列第5至第10名。除此之外,剩余前20名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太平洋等地区,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也位列其中。韩国、巴西、日本等国家的2021年的数字市场指数排名上升较快。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的数字市场指数排名则出现一定下降。 (4)数字治理指数 表6报告了数字治理指数排名前20位国家。从数字治理指数排名前20位国家分布来看,新加坡位列全球第1位。2021年,新加坡的数字治理指数得分为97.5。芬兰、丹麦和美国分别位列第2位至第4位,数字基础设施指数得分均在90以上。除此之外,新西兰、英国、瑞士、荷兰、阿联酋和挪威也具有较为领先的数字治理水平,指数排名在第5至第10位。在数字治理指数排名第11至20名的国家还包括爱沙尼亚、瑞典、澳大利亚、冰岛等国家。从数字治理指数排位变动情况来看,阿联酋、丹麦、美国、爱沙尼亚、冰岛的2021年数字治理指数相比于2013年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而韩国、澳大利亚、挪威、荷兰等国家2021年的数字治理指数与2013年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中国在数字治理方面在加速发力。2021年中国的数字治理指数得分为66.61,排名第41名,相比2013年上升18位。 四、“数字丝绸之路”专题分析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国际合作突破口。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较快。TIMG指数均值从2013年的43.98上升至2021年的58.16,并在2017年之后,TIMG指数均值开始超过样本内的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见表7)。从区域来看,东亚和太平洋、东盟、中东欧是区域内数字经济最为领先的地区,西亚和独联体地区的数字经济表现相当,中亚和南亚国家则是“一带一路”沿线整体水平偏弱的区域。从国别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数字经济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新加坡,其次为中国、阿联酋和以色列,而也门、老挝、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等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薄弱。 五、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专题分析 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将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新领域和新竞争赛道。自2019年以来,国家间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政策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政策落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的政策落地速度正在加快。目前,欧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的主要参与国和规则制定者。 截至2022年末,本报告共收集和整理393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政策文件,分析发现一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参与度与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正相关,但仍然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不匹配的情况。从TIMG指数得分和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情况来看,一国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参与程度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正相关。然而,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数字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正在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本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这表明数字经济后发国家正在努力与追赶。 中国正在与长期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并与数字经济发展领先国家陆续在细分领域开展数字经济合作。从国际合作实践与TIMG指数评级结果来看,与中国建立数字经济合作的“一带一路”国家多为后发国家。 表8报告了2022年全球参与国际数字合作政策最多的前50名国家。结果发现:第一,区域性合作组织成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政策签订的平台。第二,大国主导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规则制定。第三,数字经济发展领先国家在积极参与和尝试主导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第四,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等是积极参与国际数字合作的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第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游水平的国家正努力通过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提升本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1期

2023年06月05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营管部发文加强征信合规管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征信管理处下发了《关于加强征信管理合规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对高发征信合规问题开展自查和整改工作。 根据通知,金融机构高发征信业务合规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不良信息报送前未告知、未准确报送征信信息、未经授权报送和查询征信信息、未按规定处理异议四类,上述问题也是近年导致金融机构高额处罚的主要违规项。另外,对于助贷业务中的征信业务整改,要确保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整改任务。 (上海证券报) 点评 征信是金融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融资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作用。加强征信合规管理,对于改善社会融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证监会: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6月1日在2023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上表示,中国证监会着力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制度优化,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助力形成反映高质量发展的优质上市公司群体,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欢迎符合条件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继续抓住机遇扩大在华投资展业,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红利。 (中国经济网) 点评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含金量”,有力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反映事项办理工作安排的公告 6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反映事项办理工作安排的公告》(下称《公告》)。 《公告》要求,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各金融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投诉处理要求,积极妥善处理与金融消费者的矛盾纠纷;严格依法合规经营,杜绝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澎湃新闻) 点评 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在银保监会的基础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还吸纳了央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 二、观点聚焦 (一)陈道富:优化内外治理 推动中小银行结构调整 5月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第一届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当前银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未来中小银行需坚持自身功能定位,多模式优化内部治理,形成监管与市场约束并重的外部治理,持续推进结构性调整,夯实核心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二)黄益平: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指出,过去的金融改革政策很成功,但现在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包括在金融效率和金融风险等方面。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终结双轨制,实现所有权中性。同时要科学地处理政府与监管之间的关系,除了系统性风险和政策性责任,政府最好不要过多地干预金融监管政策。最后是再开展一场彻底的金融监管改革,把“形式上”的金融监管转化为“实质性”的监管。 (《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23期

2023年06月05日

一、3.5%理财保险或将全面下架 自去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频频“破净”。进入今年,又有多家银行多次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在不少人因此选择“挪储”配置保险之际,保险产品的“降息”也来了。5月30日,记者从多位保险经纪人处获悉,利率在3.5%左右的高利率保险产品,目前尚存在售的,但也快没有了。对于高利率理财保险产品的“下架潮”,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并不意外。早在今年4月底,一则“监管进行窗口指导,保险新开发产品定价利率或从3.5%降至3.0%”的消息就曾引爆保险圈,发出“降息”信号。彼时,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监管将从严审核,预定利率超过以下上限的,不予备案,即普通产品预定利率上限3%,分红产品上限2.5%,万能产品保证利率上限2%。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长端利率地位震荡、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寿险行业面临着潜在的利差损风险、险企利润承压。监管按产品类型调整评估利率,其出发点还是为了防范保险公司因为产品定价利率较高而引发偿付能力风险。(华夏时报) 二、信用卡资金流向管控趋严 信用卡新规出台后,各大银行对信用卡资金流向的管理更为严格。记者注意到,近期已有广发银行、海口农商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发布公告,加强对信用卡资金用途的管控力度。“对信用卡资金用途的管控是近些年的重点,不能违规流入一些受限制的领域,这不仅是监管的规定,也是卡中心管控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防止一些套利行为的出现,滋生风险。”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对记者说。2022年7月,银保监会、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强调信用卡资金不得用于偿还贷款、投资等领域,严禁流入政策限制或者禁止性领域。部分银行因为信用卡资金违规流入限制领域而收到监管罚单。比如,建设银行因涉及信用卡资金违规流入证券公司等多项违规,被监管机构合计罚没1.99亿元;邮政储蓄银行乌鲁木齐市分行因涉及信用卡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等原因,被监管机构处罚60万元。(界面新闻) 三、严惩债市“自融”代持乱象 交易商协会再启自律调查 5月3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告称,对北方国际信托等7家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原因是在债务融资工具违规“自融”的调查中发现,上述机构在相关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和交易环节涉嫌存在违规行为。从处罚频率来看,今年以来,交易商协会对债市乱象的调查和处分力度有所加大,涉及违规行为包括债券募集资金挪用、发行定价不合理、违规“自融”、违规代持等。有债券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处罚多数针对的是2020年之前的行为,但随着融资环境收紧、地方债务压力加大,部分弱资质地区城投企业的发债乱象可能有抬头趋势。上述7家机构具体为北方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外钜融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长城国瑞证券有限公司、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今年以来交易商协会公开的第5次自律调查,几次公告主要集中在最近两个月内。(第一财经) 四、业内首家 新华信托被宣告破产 5月26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公告称,新华信托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宣告破产的法律规定。新华信托由此成为我国自2001年《信托法》颁布以来首家破产的信托公司,业内持牌信托机构也将随之缩减至67家。2022年下半年,重庆银保监局曾对新华信托开出二十余张“罚单”。“罚单”显示,新华信托存在十余项违法违规事实,包括:未事前报告关联交易;发放不当激励;通过关联方违规开展实业投资;全面风险管理失效;超权限审批与关联方的业务;违规审批代关联方投资造成巨额损失;违规通过关联方资产虚假出表;向禁止性或限制性领域提供融资;“三查”严重不尽职;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减值准备计提不足;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信托受益权违规转让;委托非金融机构推介;违规为银行提供通道业务等。业内人士表示,新华信托破产背后,显示出企业对行业风险控制出现偏差。从信托行业来看,属于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国新闻网) 五、抗击顽固高通胀的努力 暴露了金融体系脆弱性 欧洲央行对抗顽固高通胀的努力正暴露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这种脆弱性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忽视。欧洲央行周三在半年度的《金融稳定评估报告》中表示,利率上升正在考验家庭、企业、政府和房地产市场的韧性。欧洲央行警告称,这使得市场容易受到无序调整的影响。尽管欧洲银行对美国和瑞士银行业的动荡表现出了显著的韧性,但融资成本上升和资产质量下降仍可能削弱它们的盈利能力。这些警告来自欧洲央行对其25年历史上最激进的货币紧缩行动的全面评估报告。尽管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面临着挥之不去的风险,但致力于让通胀率回到2%的欧洲央行官员们表示,自去年7月以来的一连串加息并未结束。欧洲央行表示,鉴于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上升以及近期市场紧张,银行应避免提高派息率,而应专注于保持现有的韧性。(智通财经)
全 文ALL

【NIFD季报】经济增长回升,财政收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Q1中国财政运行

2023年05月30日 汪红驹

2023年一季度,受经济增长和基数效应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减少。4月份因增值税大幅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仍保持原有季节性增长轨迹,使得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大幅缩小。因房地产商品房销售下降,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减少,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政府性基金支出持续萎缩。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支逆差缩小,两本账财政收支逆差占GDP比重缩小。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扩张力度弱于去年同期。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增发量低于再融资债券增发量。 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美国和G7国家“去风险化”政策干扰、乌克兰危机长期化等因素,导致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信心波动,出口增长放缓,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长8.0%左右,但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5.5%左右。财政政策需要适应这些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利用好增值税超预期增长的有利条件,主动调整,有效扩大内需,控制债务风险,畅通内部经济循环;促进形成内部循环为主,内部循环和外部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20期

2023年05月29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分析了整体保险业、重点公司的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研究了2023年第一季度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 2023年第一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85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0.3%,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5.7%;实际资本为4.7万亿元,最低资本要求为2.47万亿元。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27.1%、180.9%和277.7%;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6%、109.7%和240.9%。53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05家被评为B类,16家被评为C类,11家被评为D类,风险综合评级保持稳定。 会议指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坚决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加强和完善保险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2023年一季度,保险业发展好于预期,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5万亿元,同比增长9.2%。一季度保险资金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24%,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会议强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深化金融改革等重点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切实保障保险业数据安全,持续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确保保险业安全稳健高效运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偿付能力是对保险公司各类风险的综合判断,偿付能力监管是预警和监测保险业风险的重要抓手。一季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降幅明显收窄,保持在合理区间。切实保障保险业数据安全,持续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形成偿付能力硬约束,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人民银行等发布《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七方面27条主要任务。 《方案》提出,力争通过5年时间,构建金融有效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科创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多维度科创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金融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创金融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明显提高,形成全国领先的科创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双向开放,进一步便利科技创新型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对标国际,逐步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金融制度规则,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方案》提出的7项任务包括:加快完善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科创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科创保险和担保体系、夯实科创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推进科创金融开放交流与合作、优化科创金融生态环境。 其中,《方案》明确,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符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北京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银行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征和需求,积极开展信用贷款、研发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 《方案》提出,以北京证券交易所为引领,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加强上市辅导和服务,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培育和规范,提供更加包容、精准的市场服务,推动企业更早熟悉、更早进入资本市场。发挥“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引领作用,加快上市审核进程,推动更多优质企业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方案》指出,鼓励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开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专利执行和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支持保险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提高科创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中国金融新闻网) 点评 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科创金融体制机制,发挥标杆示范效应,为全国科创金融体系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方案》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报告对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表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4%,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 一是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实施有力、有效、有度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相对较少的债务增量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较上年末降低7.7个百分点。 二是推动高风险机构精准拆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推动“明天系”、海航集团等企业集团的风险化解工作。持续压降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2022年第二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现有36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55%。 三是统筹做好资管业务整改工作。资管新规过渡期于2021年底如期结束,资管整改成效显著,通道类业务规模大幅压降,产品净值化比例明显提升,资管行业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四是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P2P网贷平台全部退出经营,互联网金融转入常态化监管。坚决推进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及乱办金融、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五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条件逐步具备。夯实债券市场法律基础,持续加大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六是有力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布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制定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出台金融控股公司董监高人员任职备案管理规定,依法受理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申请,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存款保险制度,早期纠正工作成效明显。起草《金融稳定法》,积极推进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相关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报告》表示,总体来看,金融稳定工作在精准拆弹、改革化险、抓前端治未病、建机制补短板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变。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未来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依然牢固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3年4月份外汇收支形势回答了记者提问。王春英表示,未来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依然牢固。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市场预期明显改善,经济基本面对外汇市场的支撑作用增强。此外,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幅度放缓,有关外溢影响将逐步减弱,同时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韧性显著增强,市场成熟度以及市场主体理性程度不断提升,能够更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二)李扬: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 5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在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揭牌仪式上表示,在疲软的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的状态最好,也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当下,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投资,但是民间投资力度不足,还需依靠政府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李扬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美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分化加剧。未来5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将在衰退边缘徘徊,全球经济脆弱加剧,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美欧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以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分化比较严重;二是,为了缓解通胀所制定的政策即利率上调,使得全球金融风险暴露;三是,发达经济体加息溢出效应凸显,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高企;四是,乌克兰危机持续威胁全球稳定。 李扬表示,当前预期仍然较弱,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力度较弱,资金部分空转,企业扩产意愿不强。目前社融增速低于M2的增速,表明有大量的货币供应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这也表明居民主动去杠杆的情况比较严重。 李扬指出,目前金融部门也在去杠杆。今年以来贷款增速回升,但是不及预期,而且M2与M1增速差距扩大、存款增长较快,反映实体经济仍然不强,需要注意警惕资产负债表的失衡。 不过,在李扬看来,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家预测,在疲软的全球经济中,中国经济状态最好。总体而言,2023年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三项任务中,挑战最大的是稳就业,其次是稳增长,稳物价的目标则相对容易实现。 (上海证券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22期

2023年05月29日

一、一季度末 27家险企偿付能力未达标 5月2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文称,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分析了整体保险业、重点公司的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研究了2023年第一季度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2023年第一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85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0.3%,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5.7%;实际资本为4.7万亿元,最低资本要求为2.47万亿元。除此之外,监管还对险企进行风险综合评级,185家保险公司中,53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05家被评为B类,16家被评为C类,11家被评为D类,风险综合评级保持稳定。按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须同时符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三项指标,方为偿付能力达标;不符合上述任意一项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经济观察报) 二、银行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有望迎自律新规 5月23日,记者获悉,当日下午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召集研讨会,探讨话题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这或将意味着纷繁复杂、让投资者看得云里雾里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有望迎来统一的自律规范。近期,中银协为树立行业规范做了大量努力。2022年12月30日,中银协曾经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自律规范》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对银行理财的业绩比较基准展示及信息披露、风险控制作出要求。根据行为准则,业绩比较基准的展示分为固定数值、区间数值和指数加权三种形式,在使用固定数值和区间数值作为业绩比较基准时, 必须展示业绩比较基准的选择说明,且不得故意弱化说明而过度突出数值型业绩比较基准。本次《行为准则》的制定的目的在于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形成更加公平、合理、有序的理财市场环境、充分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在展示过往业绩时加强行为规范。(21世纪经济报道) 三、合众思壮连续四年造假 领千万罚单 因虚增收入、成本和利润等,卫星导航行业龙头合众思壮及相关责任人被证监会予以警告,合计被罚1250万元!根据合众思壮5月21日披露的公告,自去年5月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同年11月收到《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后,公司于今年5月18日收到了《行政处罚决定书》。据悉,该公司在2017年至2020年累计虚增收入15.81亿元,累计虚增成本11.78亿元,虚减财务费用1.18亿元,虚增利润总额5.21亿元。从近年来业绩看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21年、2022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1.08亿元、19.2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4.69%、-8.73%;归母净亏损分别为0.93亿元、2.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91.53%、-159.38%。从股价表现来看,今年以来,公司股价曾一路上扬,并在2月底攀至年内高位,不过3月开始又一路震荡下跌,截至5月19日收盘每股报6.78元,3月以来股价跌超23%,公司最新市值50.2亿元。(中国基金报) 四、今年以来债券违约规模创近八年来新低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复苏势头。近期以来,多个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也对中国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不过经济复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路坦途,当前经济修复结构分化凸显,需求仍较为疲弱,内生动力不足。“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恢复式复苏态势,一季度改善略超预期,但较常态化水平仍有距离,尚未能够达到推动资产负债表完全修复的程度。”5月23日,中诚信国际董事长兼总裁闫衍在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中信用风险展望研讨会上表示。闫衍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复苏,预计全年GDP增速或有望达到5.7%左右。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风险释放继续延续放缓趋势,但在经济修复基础仍不够牢固的背景下,结构性信用风险仍需关注。“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修复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企业融资结构分化态势明显,需持续关注债券市场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关注尾部发行人风险释放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 五、史诗级“黑天鹅”逼近 华尔街紧急“备战” 当前,美国的史诗级“黑天鹅”正一步步逼近。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总统拜登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再次就债务上限进行谈判,但仍未能达成协议。目前距离财政部长耶伦警告的“最后期限”(6月1日)仅剩8天时间,华尔街已经开始在为可能出现的债务违约、潜在的市场恐慌做紧急预案。据路透社报道,债券交易平台Tradeweb表示,正在与客户、行业团体和其他市场参与者讨论应急计划。与此同时,美国银行巨头们也已经进入“备战状态”。其中,花旗集团CEO Jane Fraser表示,尽管金融行业曾经为这样的危机做过准备,但这一次留给协议的时间已经不多,这比以往“更令人担忧”。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本周表示,目前摩根大通每周召开一次美国违约战略会议,讨论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危机相关的影响。一旦违约发生,美国政府的信用评级可能会被下调。穆迪高级信用官员William Foster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表示,如果美国未能按时偿还国债,将引发主权评级下调,这意味着将美国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券商中国)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