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2023年05月12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经济复苏结构不均衡——2023Q1中国宏观金融
2023年05月11日
当前经济复苏的结构并不均衡,出现明显改善的行业,基本都是原来深度萎缩、后由于政策放松而大幅反弹的行业,例如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因此,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改善更多源于“恢复性”复苏,而内生性增长动能的修复并不明显,物价的持续下滑已是反映。由于居民和企业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导致宽松的货币供应难以精准滴灌到实体经济,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脱实向虚,被居民和企业窖藏在定期存款中,或违规挪用于偿还贷款本息、购买理财产品、置换房贷等,导致市场资金利率不降反升。虽然财政政策保持积极,但是受到收支和偿债双重压力掣肘,地方政府财力正在紧绷。随着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显效,今年外需压力料将有所缓解。至于内生性增长动能的修复,由于生产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因此发力点还是在消费上。
我们认为,当前消费萎靡并不是由疫情造成的,而是由长期的、内生性的结构性因素导致的。因此,结构性的改革才是对症下药,如在收入分配结构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加快人才、科技、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
根据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第二季度的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有望改善,需求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高增态势有望延续,平台经济发展将迎来机遇,防范化解风险仍不动摇。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重要的是恢复信心和正常经济秩序
2023年05月05日
全 文ALL
金融监管大变革
2023年05月10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内外通胀不一,利率上行有限——2023Q1债券市场
2023年05月09日
2023年一季度,在美联储大幅加息背景下,欧美银行业风险持续暴露,硅谷银行破产、瑞士信贷被收购、德意志银行股价暴跌。同时,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仍然高企,美国通胀九连降之后仍达5%,欧盟英国通胀仍旧在高位徘徊,美国市场劳动力稍露缓和迹象,但核心CPI仍旧坚挺。银行业危机与通胀压力两难下,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但仍可能选择继续紧缩货币以对抗通胀。
2023年开年以来,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宏观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降息、降准后的利率中枢有所下降。经济态势总体向好但结构恢复不均,社融总量上升同时结构有所修复,信贷超预期增长;CPI、PPI分项升降不一,服务消费需求回升,文娱旅游价格抬升对冲猪肉鲜果等商品消费项的价格下跌;服务业、建筑业、综合PMI指数上升。同时,M2与CPI、社融走势背离也表明现阶段资金淤积情况较为严重,在预期不足、高杠杆率等因素的影响下,居民储蓄意愿维持高位,“居民存款—企业存款—固定资产投资”的传导链条受阻,拖累2023年一季度整体货币流速,降低资金流动性。下一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将向居民端倾斜,带动居民从“高储蓄”向“高投资”“高消费”的转化,引导债券收益率水平回落。
从市场发行量来看,发行总量同比小幅下降,全市场净融资规模环比大幅增长,但仍未达2022年同期。地方债发行创历年同期新高,发行前置趋势依旧明显。存量规模持续保持增长,地方债增量占比接近一半。现券交易结算量占比由升转跌;从二级流动性来看,2023年一季度银行间国债市场平均成交天数、平均换手率保持相对平稳。从违约主体来看,新增首次违约企业均来自房地产行业。
金融监管迎重大改革,债券市场改革及法治建设持续推进。一是国务院机构改革持续强化央行宏观审慎职能,建立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筹非证券类金融市场监管,企业债划归证监会持续优化债券市场监管体制。二是交易所正式启动债券市场做市业务,债券市场流动性将进一步加强,为实体融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通过银行间资产证券化,拓宽金融产品渠道,推动银行间市场资产证券化业务高质量发展。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警惕美国银行业危机暴露的美债流动性下降风险
2023年05月04日
全 文ALL
美国银行业风险继续发酵,美联储进退维谷
2023年05月05日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7期
2023年05月08日
一、监管动态
(一)银保监会:2022年保险业偿付能力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
银保监会通报2022年度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显示,2022年,保险业偿付能力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风险总体可控。
2022年,保险业运行平稳。一是保费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8.9%;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2022年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远高于100%的达标线。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186%、300%。三是 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整体保持稳定。2022年末,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风险小的A类公司49家,风险较小的B类公司104家;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即中风险公司)16家;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即高风险公司)11家。
(中国银保监会微信公众号)
点评
银保监会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实施偿付能力新规则,引导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发展;修订发布《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增加风险处置资源;完善偿付能力监管评估体系;积极推进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工作,有效引导了保险业的运行平稳。
(二)银保监会:如期完成“明天系”保险机构接管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度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2022年,银保监会持续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质效,加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保险业偿付能力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风险总体可控。《通报》提到稳妥有序推进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如期完成“明天系”保险机构接管。
(中国银保监会微信公众号)
点评
银保监会创新处置模式,建立风险处置专项工作机制,成立专班或专责组推动高风险机构风险化解,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属地责任,制定风险处置方案,对高风险机构实行贴身监管,有助于防范流动性、涉众事件等风险隐患。
(三)证监会:推动科技创新领域企业发行REITs
近日,证监会制定印发《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求,优化融资服务机制,实行科创企业“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参照适用知名成熟发行人制度,大幅缩短科创债审核注册时限,提升科创债全链条业务服务质效等。
(证监会)
点评
《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对于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质效,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更好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积极作用。
二、观点聚焦
(一)孙天琦:需关注地方隐性债务对当地中小法人银行的潜在风险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近日表示,目前一些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资产端看,有些银行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低、非贷款类资产占比高。从负债端看,有些银行的居民储蓄比重低,批发性资金来源占比高。这种商业模式是市场演化的结果,是多样化商业模式的一种,问题是这些商业银行是否都具备了相应的微观和宏观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能力能否跟上,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还需关注地方隐性债务对当地中小法人银行的潜在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
(二)黄益平等: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的八点建议
提高金融监管的效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顺应市场、统筹政策、夯实监管、支持创新的原则。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加快金融监管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明确监管目标与职责,合理区分监管与宏观调控、监管与经济发展、监管与金融行业发展。第二,提高微观审慎监管标准,加强对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经营常规化、动态化监管。第三,建立监管问责制度,加强监管政策的落地与执行,明确依法取缔非法金融活动(无牌经营金融业务)的部门和程序。第四,进一步完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职责边界和权责划分,不断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第五,统一地方金融监管的标准与政策,明确地方金融监管的权责匹配,加强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的监管协调。第六,以金融监管创新支持负责任的金融创新,利用数字技术为监管赋能;同时,大幅增加包括编制、经费与技术方面的金融监管资源的投入,提升监管能力。第七,央行、监管与财政应共同构建国家金融安全网,设立金融风险处置基金,同时更多地依靠市场方式取代政府的隐性担保,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第八,在机构监管模式中应重视功能监管对提升监管效能的作用;借鉴“双峰”监管模式的经验,加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9期
2023年05月08日
一、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196% 风险总体可控
5月4日,银保监会公布2022年度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通报指出,保险业偿付能力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风险总体可控。通报显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以来,在引导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通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风险小的A类公司49家,风险较小的B类公司104家;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即中风险公司)16家;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即高风险公司)11家。对比2021年末,C、D类公司数量均有所增加,其中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数量涨幅最快,增加了7家;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数量为2021年末的两倍,达到16家。不过,从2022年全年情况来看,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整体保持稳定,年末风险小的A类公司数量有所回升。银保监会在2023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是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坚决整治恶性竞争乱象,研究出台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券商中国)
二、大中型银行中5家房贷余额下降 不良率走高
面对居民排队“提前还房贷”,银行的压力有多大?个人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如何变化?4月末全部出炉的上市银行2022年年报中披露的个人住房贷款数据或可一窥。记者梳理发现,在处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第一档和第二档共计19家上市银行中,2022年有5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相较2021年末,出现下降。同时,在披露个人按揭贷款资产质量的上市银行中,不良率全部上升,不过从绝对值看风险可控。这19家上市银行中,包括第一档中资大型银行中的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第二档17家中资中型银行的13家,分别为10家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国有大行依旧是房贷市场的发放主力军,2022年全年,工、农、中、建、交、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合计增加4049亿元,相比2021年全年24843亿元的合计新增规模,缩水明显。具体来说,2022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最多的三家国有大行是农行、建行和邮储银行,新增规模都超过了900亿元。(澎湃新闻)
三、超40股罕见集体跌停 退市风险警示潮袭来
随着年报披露结束,新ST股遭到“跌停潮”。5月5日早盘,沪深两市47股跌停,除海森药业外,其余均属于ST板块,42股为近期年报披露前后因财报相关问题“戴帽”的ST股。创业板、科创板各有1股因今日“戴帽”跌停,*ST红相、*ST慧辰均20cm跌停。从跌停板封单来看,9只ST股跌停板封单逾百万手,*ST蓝光封单超500万手,*ST庞大、*ST搜特、ST阳光城封单在200万手以上。22股封单资金在1亿元以上,ST工智、ST恒久、ST华铁、*ST正邦封单资金超3亿元。历史数据来看,年报披露前后的4月、5月,ST板块普遍大幅下跌,2022年、2023年4月板块指数分别下跌17.93%、10.97%,而2016年-2020年5月,板块指数均有5%以上的跌幅,其中2019年跌幅达到20.81%。目前ST板块共有5只科创板个股,28只创业板个股,其涨跌幅限制均在20%,板块振幅亦将扩大。(证券时报)
四、停牌的可转债竟“复活” 一度大涨17%
5月5日,上交所发布关于嵘泰转债停牌及相关交易处理情况的公告称,2023年4月26日,江苏嵘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关于实施“嵘泰转债”赎回暨摘牌的公告称,嵘泰转债最后一个交易日为2023年5月4日,自2023年5月5日起将停止交易。公司后续分别于4月27日、4月28日、4月29日、5月5日发布4次提示性公告。然而,2023年5月5日早盘,因技术原因,该可转债仍挂牌交易。本所发现后,于当日上午10时10分实施停牌。经统计,嵘泰转债在匹配成交阶段共成交8.35万手,累计成交9754万元。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规则》第一百三十条等相关规定,嵘泰转债2023年5月5日相关匹配成交取消,交易无效,不进行清算交收。嵘泰转债的转股和赎回不受影响,正常进行。对于该事件的发生,上交所深表歉意,并表示将妥善处置后续事宜。(每日经济新闻)
五、耶伦警告美债务违约最早下月发生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美国政府可能最早在6月1日发生债务违约。如果成真,这将是美国历史上的首次债务违约。债务违约之前,美国债务规模自今年年初就已达到规定上限,避险情绪酝酿已久,一个明显表现为各类避险资产价格的上涨。4月份黄金价格几乎来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加上近期席卷全球的“去美元化”风波,可以看到,全球多国正通过创新跨境支付结算机制、储备资产多元化等方法,对冲美元信用危机带来的潜在风险。自今年年初起,市场对债务违约的担忧就从未停下。根据路透社报道,2023年1月19日,美国政府达到了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迫使财政部开始采取特别措施,继续支付国家账单,引发外界担忧。债务上限,指美国联邦政府被授权通过美国国债借入的资金总额上限,以用于支付联邦政府开支。由于美国长期存在预算赤字,美国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目前31.4万亿美元的债务规模,几乎为美国2022年GDP25.46万亿美元的1.2倍。(上观新闻)
全 文ALL
【NIFD季报】金融监管改革深化,内外金融环境复杂——2023Q1中国金融监管
2023年05月06日
2023年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东边日出西边雨”。在我国金融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之际,美欧爆发重大银行风险事件,我国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一方面,国际金融形势波云诡谲,市场复杂动荡,美欧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紧缩,银行风险显著上升,金融系统风险问题凸显,外部不确定性较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国内金融体系整体平稳,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开启,金融稳定和发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有所暴露,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疲态,房地产市场监管持续改进,“三支箭”政策效果有所显现。前一阶段国家关于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治理思路优化,数字经济监管实现常态化。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