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经济展望:滞胀格局的新变化
2024年03月11日
全 文ALL
张明:2024年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有望显著缩小
2024年03月11日
全 文ALL
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新局面
2024年03月13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日韩马新四国养老基金资产配置与投资运营情况研究—2023年度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管理
2024年03月15日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养老金融作为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养老生活质量的财务保障。境外国家与地区的养老金投资开启时间相对较早,积累了较多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善的资产配置模式,对于我国较大规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长期投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亚洲国家与地区中,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四个国家的国民养老金规模体量较大,已成为各国养老金融的重要支柱。因此,本文着重梳理了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韩国国民年金公团、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马来西亚雇员公积金四家机构的资产配置与投资组合情况,亦从时间序列上观察机构资产配置变化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变化。
自2000年以来,四家机构的资产组合都经历过调整与优化,主要的特征有:在股债资产间增加了股票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提高了风险容忍度,旨在充分利用自身长期投资的久期禀赋,获取更高的预期收益;在本国与境外区域间增加了境外资产的配置比例,旨在通过资本收入的形式分享全球其它地区经济增长红利,对冲本国劳动收入占比下滑风险;在传统与另类资产间,增加了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旨在获取传统公开市场无法获得的收益来源,并一定程度帮助降低组合波动。这些调整从事后视角来看,均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提升了养老金组合的收益获取能力与韧性,夯实了各国的养老金储备。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2024年03月14日
张明
全 文ALL
银行业2024展望 ——银行业将聚焦“五篇大文章”产品和服务的探索
2024年03月05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结构修复、经济韧性与政策支持——2023年度国内宏观经济
2024年03月13日
2023年,中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5.2%,季度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较前三年明显减小。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最终消费实现了较快增长,叠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下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房地产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制造业投资具有一定韧性,与基建投资共同托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正转负,但随着上年基数下降,8月份以来外贸进出口同比降幅收窄。
2024年,全球通胀预计将仍趋于下行,经济增速也将较2023年有所放缓。部分发达国家表现出来的经济韧性,在2024年可能减弱,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速放缓幅度可能超预期,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可能仍将受到影响。在通胀较快下降、经济增速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2024年部分发达经济体降息幅度可能超现有预期。这对国际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2024年,我国一些行业仍存在较大修复空间,居民收入增长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最终消费率提升和内生动力增强,同时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充足;但也应认识到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对此应充满信心。预计2024年中国GDP增速可能在5%左右,第一、二、三、四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可能约为4.6%、5.2%、5.0%、5.2%,GDP季度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这有利于降低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性。物价走势方面,预计2024年CPI同比将呈现年初较低、年中回升的态势,全年可能与上年基本持平;PPI同比跌幅则有望较上年收窄。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从目前形势看,全球经济仍在疫后修复期,世纪疫情冲击所形成的涟漪正在逐步减弱,但影响还在。全球居民消费结构向疫情前趋势回归的进程尚未结束,这一方面会带来经济回升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些行业下行的压力;同时,由于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时间上的差异,大国之间的经济周期不同步仍相当明显。在此背景下,应高度重视扩大内需以有效对冲外需增长乏力的影响。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
2024年03月13日
全 文ALL
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
2024年03月12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运行——2023年度房地产金融
2024年03月12日
房地产市场运行方面,20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需求端因人口净减少、刚需人群规模持续下降、城市化进程放缓、住房在总量上已经接近均衡等因素,新增刚性住房需求规模下降;同时,房价下跌导致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逐渐消失。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在持续推进,每年新增城市人口规模仍超过1000万人,刚需、改善性购房主力群体规模超过2亿人,且改善性购房主力人群规模还在上升,房地产市场仍有坚实的需求基础。供给端受房企债务违约影响,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仍然较弱,商品住宅开发投资完成额、新开工面积同比继续下降,土地交易市场低迷,期房供给规模下降,但现房、二手住房、租赁住房的供给规模上升,住房市场的总供给规模增加。在这种供求形势下,住房销售市场交易总量有所上升,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约6.9%,但住房价格(尤其是二手住房价格)普遍下行。其中,全国新建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仅9.4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2%;二手住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44%。
个人住房金融方面,2023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规模为38.17万亿元,受大规模提前还贷的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个人住房金融服务继续优化,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缩短至低于三周;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行,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已低至3.6%;受首套房“认房不认贷”政策实施、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下限下调的影响,居民购房的财务杠杆水平有所提高。
房企融资方面,2023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房地产信托规模持续压降至1.02万亿元,同比下降20.3%;房企境内信用债(不包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总额为4529亿元,同比下降8.3%;房企境外债发行规模为91.8亿美元(约为人民币650亿元),同比下降57.2%。虽然房企融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但除银行信贷融资渠道外,信托、债券融资规模仍在收缩。
房地产政策方面,政府部门从供需两端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重要政策包括:调整存量首套住房商业贷款利率,减轻借款居民的利息负担;取消或优化限购、限售等房地产市场行政性限制措施,释放潜在住房需求;明确商品房消费者超级优先权,保障商品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落实房企融资“三支箭”政策,推进房企融资协调机制,更为精准、有效地解决房企融资过程中的所有制歧视和过度避险问题。
展望2024,房地产市场会延续当前的宽松政策,并逐步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住房制度。其中,需求端现行的行政性限制措施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供给端房企融资协调机制将全面落实,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将明显缓解,但是要化解部分房企资不抵债的风险仍需更多时间和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基础性制度方面,按照中央先立后破的部署,将加速构建“商品住房+保障住房+租赁住房”的新住房供给制度,逐步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房地产市场运行方面,住房市场将延续2023年的供求形势,新建商品住房销售规模仍继续小幅下行至9亿平方米以下,土地交易市场规模低位运行,住房投资、新开工规模继续下降;但受房企融资(尤其是项目融资)大幅改善影响,住房竣工面积仍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房价的走势将出现分化,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房价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最先触底。房地产金融方面,住房消费金融服务进一步优化,个贷利率进一步下降,居民购房杠杆比例还会有所上升,存量住房贷款借款人降低家庭负债的意愿仍然较强,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长乏力;房企融资方面,相信随着金融“三支箭”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房企融资协调机制的推进,房企融资形势将大幅改善。“第一支箭”房企银行信贷融资将进一步改善,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将有所上升;“第二支箭”民营房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发行规模将进一步扩容;“第三支箭”房企股权融资申报的审核速度将加快。不过,受市场投资者对房企债务风险、持续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担忧的影响,房企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股权融资的规模可能还会有所下降。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