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10期,总第71期)
2022年03月29日
IMF
疫情下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不可持续,且国别差别较大
万事达信用卡、哈佛商学院与IMF联合撰文,对疫情下电子商务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文章分析了47个国家2018年1月到2021年9月期间通过万事达卡进行网络交易的汇总及匿名数据。[1]
文章指出,平均来看,线上支出占总支出份额从2019年的10.3%上升至疫情最严重时的14.9%,但随后在2021年下降至12.2%。其中,疫情前在线交易占消费比重较高的经济体,在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的增长更为显著。因此,可以认为疫情加剧了各经济体之间的“数字鸿沟”。然而,最新数据表明,线上支出的增长趋势正在逐渐消散。文章认为,疫情期间不同国家电子商务增速不同,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不同国家的疫情防控措施不同。显然,防控更为严格的国家,在线支付上涨更多,而随着疫情持续,这两个现象的相关性也逐渐减弱。第二,疫情下的财政支持促进了消费,而疫情防控措施会使得线上消费有所增加。这一效果在收入更高且数字化进程较快的国家中更为显著,但疫情消退后,这些经济恢复常态的速度也更为迅速。
尽管如此,不同部门电子商务变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餐厅、医疗保健及部分零售行业将更积极且更长久地使用电子商务。这一差异反映出疫情之下人员流动仍未充分恢复的情况,也说明这些部门在疫情前的数字化程度十分有限。[2]
PIIE
对通胀、利率及失业的担忧
PIIE高级研究员布兰查德撰文指出,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莱弗施耐德及PIIE高级研究员威尔考克斯的政策简报或许对于美国经济前景过于乐观。
政策简报假设工人不会尝试追回去年高通胀导致的低实际工资,通胀预期保持锚定,且菲利普曲线保持平坦。在这些假设下,由于菲利普曲线平坦,即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也不会对通胀情况造成影响。因此,通胀率将会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回到通胀预期。美联储加息是不必要的。
然而,布兰查德对这些预设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这一问题中,显著性至关重要。在通胀率突然上升的情况下,名义工资将大幅低于价格,工人及企业都会对通胀及实际工资更加敏感。因此,在非常紧俏的劳动力市场下,工人很可能希望得到去年实际工资损失的补偿。相似地,在高通胀情况下,工人及企业更可能基于短期通胀预期提出工资要求。除此之外,有研究显示,在紧俏的劳动力市场下,菲利普曲线并不平坦:失业率每降低2%将导致通胀率提高1.2%。在这些条件下,通胀率甚至将会高于去年的水平。因此,不同于政策简报,布兰查德认为货币政策强力的收缩势在必行。[3]
美联储把控好今年,对明年保持乐观
3月16日,PIIE高级研究员伽农对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经济预测进行了点评。美联储表明关键政策利率将在明年某个时间上升到2.8%,略高于2.4%的中性利率,并远高于过去预测中2024年2.1%的峰值。考虑到美国通胀率持续上升,且劳动力市场强劲,美联储将利率目标定在中性利率以上是正确的,但如果想通过加息使通胀率回到2%的水平,那么美联储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正如伽农之前预测的,美联储在三月的会议上开始了紧缩,加息0.25个百分点。
美联储核算的核心PCE通胀率在2021年达到4.6%。美联储预测2022年该指标将下降到4.1%,而之前的预测是2.7%。伽农认为这一预测是合理的,但他并不认同美联储2023年2.6%及2024年2.3%的通胀率预测。在他看来,2023年的通胀率依旧会高于3%。根据美联储的预测,尽管美联储收紧了货币政策,但未来三年的失业率将会保持在3.5%的水平。伽农认为这一预测也过于乐观。
伽农认为,总体来说,美联储还有很多机会来调整其观点,并在未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来看,美联储的政策总体是正确的。[4]
欧央行
不确定前景下的货币政策
3月17日,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发表演讲,讨论了欧元区的通胀前景及相应货币政策调整。
疫情的冲击令增长与就业出现巨幅落起。但从中期来看,通胀前景持续恢复,通胀预期持续向2%的目标靠拢,通胀变得宽基化,且潜在通胀率有所上升。俄乌冲突爆发给经济前景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加剧了短期的通胀压力。因此,能源价格将会更持久地保持在高位,食品的价格压力也可能会增加。全球制造业瓶颈在过去几个月间已有所缓解,但现在可能又会在一些部门中继续存在,进而对耐用品造成持续的价格压力。除此之外,战争还可能降低消费者、投资人对经济的信心,从而提高消费者储蓄,并降低企业投资。这些因素都将带来了更多的风险,也使得预测短期通胀变得更为困难。为了更好地掌握经济情况,除了通胀预期,欧央行还需要持续跟踪财政政策反响、家庭储蓄的变化以及工资上涨与通胀的关系。
考虑到这些情况,欧央行更加确信过去十年的低通胀形势不会再现。因此,欧央行继续缩减净资产购买可以有效应对当前的局面。同时,为了更好地应对目前的情况,欧央行认为货币政策应当坚持以下三点原则。第一,可选择性,即如果前景发生变化,融资条件不能够支持通胀率进一步靠近2%的通胀目标,欧央行将会随时调整其净资产购买规模或期限。第二,在经济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欧央行将会谨慎、逐步地调整货币政策。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欧央行将关键利率调整改为在净购买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三,欧央行将会保证其政策的灵活性。如有必要,欧央行会设计并部署新的工具。[5]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汇总及匿名数据不属于机密数据,且经过了汇总、进行了匿名化,因此不会透露个人信息。
[2] Joel Alcedo, Alberto Cavallo, Bricklin Dwyer, Prachi Mishra, Antonio Spillimbergo, “Pandemic’s E-commerce Surge Proves Less Persistent, More Varied,” https://blogs.imf.org/2022/03/17/pandemics-e-commerce-surge-proves-less-persistent-more-varied/
[3] Olivier Blanchard, “Why I Worry about Inflation, Interest Rate, and Unemployment,”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why-i-worry-about-inflation-interest-rates-and-unemployment
[4] Joseph E. Gagnon, “Fed Gets a Grip on 2022, Still Optimistic on 2023,”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fed-gets-grip-2022-still-optimistic-2023
[5] Christine Lagarde, “Monetary Policy in an Uncertain World,”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22/html/ecb.sp220317~9d2f052c92.en.html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2022年第13期)
2022年03月28日
(一)东航MU5735客机坠毁 悲剧事件波及诸多行业
东航坠机事件震惊全国,这次坠毁事故,是十几年来国内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发生后,21日还没收盘港股中国东方航空股份尾盘直线跳水急挫6.46%;美股东方航空大幅低开,最大跌近14%,波音公司股价盘中亦下跌逾6%。3月22日,A股中国东航放量大幅低开,盘中一度逼近跌停,半日成交较21日全天放大近5倍。在中国东航大跌带动下,航空运输板块集体下挫,东航物流、华夏航空、中信海直、吉祥航空等纷纷低开走弱。东航坠机事件不仅仅影响到航空运输,对上下游多个行业板块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针对东航客机在广西藤县坠毁的突发事件,广西银保监局已成立了应急处置小组,要求辖内44家保险公司启动一级响应,全面开展排查。早盘,保险股整体低开,后随大盘反弹逐级走高。而在疫情下,这次事故无疑对旅游业复苏又是一次打击,旅游股开盘亦大幅低开,板块指数一度跌逾2%,国旅联合、曲江文旅等纷纷重挫。紧密相关的酒店餐饮板块亦低开低走,个股全线尽墨。(证券时报)
(二)银保监会将立案调查悟空保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日前,悟空保以“首月0元、1元”“免费领取”等获取高额保费为噱头,被央视曝光。3月22日银保监会表示,将开展立案调查,严肃查处悟空保涉及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所谓的“1元保险”套路骗局,就是号称“首月0元、1元”“免费领取”,让消费者以为可以用“1元”获取高额保费,实际则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只需填写投保人的姓名、身份证、手机号三项信息即可激活该保险,完成投保。但多数消费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投保,或者不知道自己所激活的保险产品,后期将自动续保,且单月自动续保金额高达数百元。事实上,此类乱象存在已久。记者发现,在多款APP推送的保险销售广告中,不少网友被“保险保平安”“参保返利高”“大病有保障”之类的广告宣传语所吸引。2021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防范保险诱导销售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清晰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中国证券报)
(三)民生银行18亿股遭冻结 股东泛海集团又陷险企债务纠纷
因与前海人寿保险的债券交易纠纷,深陷债务漩涡的泛海集团手中七成民生银行股票被冻结。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泛海系”在民生银行的持股比例已由6.94%步步下滑至5.83%。3月17日晚间,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近18亿股A股无限售流通股被司法冻结、司法标记及轮候冻结,占该行总股本的4.11%,占泛海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该行股份比例的70.46%。公告显示,根据北京金融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此次泛海集团持股被冻结的原因是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泛海集团发生公司债券交易纠纷。从经营业绩来看,“泛海系”的债务危机尚未见到转机,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的亏损仍在不断扩大。今年1月,泛海控股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该公司预计去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90亿元到110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加,基本每股收益亏损1.7320元/股到2.1169元/股。(券商中国)
(四)岭南控股收交易所关注函 是否涉嫌内幕交易
岭南控股3月22日晚间公告,公司收到深交所关注函显示,3月15日至3月21日,公司股价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股票价格大幅波动,自2022年2月以来共触及5次异常波动标准,其中4次触及涨幅异常波动,1次触及跌幅异常波动。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是否存在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是否存在涉嫌内幕交易的情形。3月22日,公司股价触及涨停后大幅回落,险些遭遇“天地板”,截至收盘,股价报12.98元/股,跌幅为8.72%,公司总市值87亿元。此前,岭南控股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公司近日披露的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出入境旅游组团业务尚未恢复运营,且受国内疫情点状出现及跨省游随机熔断的影响,2021年度,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5.26亿元,同比下降18.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28亿元,同比减亏46.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85亿元,同比减亏28.85%。(中国证券报)
(五)美联储动向惊扰欧洲债券市场 欧盟讨论联合发债
欧盟执委会经济事务执委保罗·真蒂洛尼(Paolo Gentiloni)3月22日表示,欧盟将在几周内讨论是否需要联合发债,以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挑战。“最近几周,一些欧洲领导人提出了这类建议。”真蒂洛尼在牛津大学主办的研讨会上表示,“但我认为目前应该不会对这类措施做出决定。”真蒂洛尼认为几周后将有严肃的讨论,届时此次危机的经济影响将更为明朗,但不能排除考虑联合发债。据机构计算,按照欧盟执委会的计划,削减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联系,今年可能会使欧盟已经高企的能源支出再增加1300多亿欧元。美国银行认为,仅2022-2023年,欧元区就可能需要总计增加1500-2000亿欧元的支出。虽然负债较多的欧盟国家不愿意单独承担这些费用,但围绕联合债券的讨论也说明了疫情所引发的转变。它使人们认识到财政政策在危机时期的关键作用。(新华财经)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2年第13期)
2022年03月28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近日,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引导金融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科技三年发展规划圆满收官,显著提升守正创新能力和惠民利企水平。顺利完成6部门10省市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进一步健全无障碍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现人民银行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管局监管沙盒联网对接。出台多项监管规则规范,加强网络金融平台监管,筑牢金融科技风险防火墙。推动新一代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监管科技在支付清算、货币发行、会计核算、征信等领域应用,提升金融监管效能和风险技防能力。
会议强调,2022年要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一是扎实做好新阶段规划政策的宣传解读、落地实施、跟踪监测和示范引导,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构建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评估体系和优秀实践案例库,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二是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跟踪研判和敏捷治理,引导从业机构落实伦理治理主体责任,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实体经济。三是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强化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数字渠道管理,研究建立智能算法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规则机制,持续提升监管统一性、专业性和穿透性。四是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合理应用数字技术健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弥合群体间、机构间、城乡间数字鸿沟。五是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健全金融科技风险库、漏洞库和案例库,运用监管科技手段着力提升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数字化金融监管已来临,监管合规对于数据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监管科技智能化有望成为趋势。这次会议部署了五项重点工作,其中三项涉及监管,即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以及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这表明,在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中,加强金融科技的合规应用与发展,将成为从监管层到行业层的重要共识。
(二)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会议
3月24日,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1年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2021年人民银行货金保卫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圆满完成现金供应任务,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深入开展整治拒收现金,持续加大反假货币工作力度。深化货金保卫改革创新,顺利开展普通纪念币市场化发行试点,持续深化发行库和保卫管理业务转型,推动构建市场化现金处理体系,加强钱币市场管理引导,稳步开展非标准金银清查和货币史研究。强化内外部监督管理,持续提升货金保卫管理水平。
会议要求,2022年人民银行货金保卫系统要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深化货金保卫业务转型,着力提升现金服务与管理水平。要全力保障现金供应,巩固形成整治拒收现金长效机制,继续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进一步筑牢反假货币工作防线。扎实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有序扩大试点范围,持续完善设计和使用,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框架。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业务管理力度,加强和改进普通纪念币及贵金属纪念币发行管理,进一步推动人民银行钞票处理、发行库和保卫管理业务转型,一体推进非标准金银清查和货币史研究。认真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强化权力监督制约和内部治理。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会议强调,人民币现金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保障作用。此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持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人民币现金服务水平。
(三)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发布《关于信贷融资相关费用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按照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银保监会消保局组织开展了“清理银行乱收费”专项行动。
《通报》显示,邮储银行、平安银行、邵阳昭阳农村商业银行、象山国民村镇银行四家银行被通报。其中,邮储银行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转嫁抵押评估费;平安银行违反规定与小微企业约定提前还款违约金;邵阳昭阳农村商业银行转嫁抵押登记费;象山国民村镇银行未承担小微企业借款人意外险保费。
《通报》指出,银保监会将持续严肃治理各类乱收费的行为,同时督促各银行落实近期发布的《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年来,各银行基本能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减费让利力度,违规及不当收费问题有所减少。但是,仍有部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彻底。《通报》进一步强化服务价格管理和收费行为管控,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观点聚焦
(一)国务院金融委: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确保稳字当头
3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金融委汇报。金融委提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政策稳定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等五方面要求,具体包括:
一是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时及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二是保持政策稳定性,近年来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要尽可能延续实施,同时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三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稳妥处理好资本市场运行中的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未雨绸缪应对新挑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五是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光明网)
(二)马骏: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央行等监管部门可发挥重要作用
日前,全球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学术机构组成的NGFS-INSPIRE联合研究组发布题为《央行、监管机构与生物多样性: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行动议程》的报告。
该联合研究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全球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方面的行动正得到加强,今年在中国昆明将就《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一致。本研究组的报告表明,各国央行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应该包括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金融风险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友好领域。央行和监管部门在落实《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上可发挥重要作用。
马骏表示,中国在推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测算以及应用试点上取得进展,GEP核算可以定量化建立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与受益者间的关联,对将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化提供了基本的方法与科学依据;在测算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缺口方面,可以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情景以及需要采用的恢复与保护措施,对投资需求进行估算。
马骏表示,全球超过80%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还是来自公共资金,相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金需求而言是杯水车薪,因此需要大范围调动社会资本,特别是私营部门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应的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向好的经济活动。
报告认为,经济活动和金融资产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果这些生态服务系统受到破坏(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依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活动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就有可能面临物理风险。全球经济正向着保护自然的方向转型,这个过程中也会由于政策、技术、市场的变化导致金融机构的转型风险。此外,必须看到,金融系统本身通过其贷款、投资和保险等经济活动也影响着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