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37期

2023年09月11日

一、保险业协会开展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情况调研 防控相关风险 9月6日,记者从业内获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保险业协会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聚焦了推动标准制定、夯实行业基础、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行业交流、做好宣传引导五个方面。在夯实行业基础方面,实施方案显示,一是,编写年度防灾减灾报告。二是,开展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研究。三是,开展科技赋能风险减量服务研究。四是,开展保险业灾害救援体系建设课题研究。五是,制定发布财产险公司防灾减损类费用核算指南,引导各财险公司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对风险减量服务进行账务处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组织行业财会专家研究制定防灾减损类费用核算指南,规范保险公司事故费用支出,提高相关业务财会处理质量。(北京商报) 二、“踩雷”信托产品上市公司增至12家 涉及未兑付金额合计超8.87亿元 近期,多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信托产品部分逾期兑付的公告。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9月4日,有1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相关公告称涉及购买信托产品逾期兑付问题。上市公司涉及到期未兑付信托产品本金合计超8.87亿元。公司公告显示,在12家涉及购买信托产品逾期兑付的上市公司中,九阳股份、恒银科技、富安娜涉及到期未兑付金额较高,未兑付金额分别为18564.81万元、18499.15万元和10650万元,合计约4.77亿元。另外,中融信托逾期兑付的信托产品涉及的上市公司较多。今年以来,至少8家上市公司披露公告称“踩雷”中融信托,涉及到期未兑付产品本金合计超3亿元。近一年来,吉华集团涉及逾期兑付的信托产品较多,共有4只,涉及3家信托公司,涉及到期未兑付产品本金合计约8461.8万元。(新华财经) 三、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 具备消化涉房不良贷款增长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6月末,我国18家重点上市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10家股份制银行、2家城商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共计2970.26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209.32亿元。其中6家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共2053.88亿元,上半年新增房地产业不良贷款76.28亿元;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共计870.78亿元,上半年新增房地产业不良贷款137.72亿元。商业银行涉房不良贷款大幅增长是我国房地产业处于下行周期的必然反映,估计目前的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到位,下半年商业银行涉房不良贷款还将面临总额增加、占比上升的可能,商业银行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全社会也应对商业银行涉房不良贷款的上升持理解态度。目前,商业银行对涉房不良贷款各方面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应对涉房不良贷款的各项基础比较牢固。(国际金融报) 四、“我乐家居”连获涨停 公司发布风险提示 9月5日晚间,我乐家居发布关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风险提示性公告称,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七个交易日涨停,短期内公司股价涨幅严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当前公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存在估值较高的风险。公司郑重提醒投资者充分了解股票市场风险、公司披露的风险因素,注意二级市场交易风险,审慎决策、理性投资。公告同时显示,公司存在业绩持续增长不确定性风险,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3%;实现归母净利润5986.3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26%,主要是经销业务和大宗业务收入较同期增加,同时上年比较基数相对较小综合所致。但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行业政策、市场、技术、财务及不可抗力因素等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具有不确定性。(数据宝) 五、全球金融体系监管机构发出警告 未来还有“进一步的挑战和冲击” 在印度G20峰会召开前夕,成员涵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财政部、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稳定委员会照例向各国领导人更新全球金融稳定形势。在周二公布的信件中,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克拉斯·科诺特明确警告称“未来肯定还有进一步的挑战和冲击”。过去大半年里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构成了今年G20领导人峰会的重要背景。几个月前瑞信被紧急并购,标志着次贷危机后首次出现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发生金融风险。而作为上半年一连串银行倒闭的关键缘由,许多国家在过去两年时间里经历了几十年未遇的快速加息周期,高利率本身也在不断考验着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科诺特表示,眼下全球经济幅度的动力正在减弱,而许多主要经济体正愈发感受到加息的影响。迄今为止,全球金融系统仍大体保持韧性,这也与次贷危机后加强银行资本储备有一定关系。展望未来,政府当局严密监控利率敏感行业的资产质量将会非常重要,并需要确保向这些行业提供融资的部门妥善管理风险并保持弹性。(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34期

2023年09月05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两部门:指导建设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工作 近期,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建设银行规范有序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工作。 按照试点方案安排,建设银行将以《专利评估指引》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数据为底层支撑,结合专利有效期、专利类型调节系数、附加调整系数,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内部评估方法确定押品价值,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出具评估报告,进一步提高业务全流程效率。试点拟在北京、苏州、浙江、山东、湖北、广东、深圳、四川等省市各级分支机构开展。 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建设银行妥善选择试点分支机构,细化工作方案,加强工作保障,有序安排进度,切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科学应用知识产权评估规则和标准,做好动态风险管理。同时,要求建设银行“边试点、边优化、边总结”,结合试点的实际效果对评估方法进行分析、验证,主动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及时修正并持续优化评估的方法、指标、系数和参照数据。加强对智能化评估模型工具的开发应用,对经办人员主观因素导致的估值偏离进行有效控制。健全试点工作内部尽职免责机制,对经办人员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已经尽职履责的,实行免责。 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密切关注试点工作中的成效和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方法。下一步,将指导银行通过试点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在治理架构、战略布局、政策支持、专业能力等方面统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作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年来迅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仍较小。此次两部门指导建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有利于破解知识产权“评估难”这一痛点,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营造更有利的融资环境。 (二)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于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20%,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不低于30%。 二、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按现行规定执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20个基点。 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派出机构按照因城施策原则,指导各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根据辖区内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当地政府调控要求,自主确定辖区内各城市首套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下限。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各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确定的最低首付款比例和利率下限,结合本机构经营状况、客户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每笔贷款的具体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通知》要求统一全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下限,并规定二套住房利率政策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加20个基点。《通知》的出台,有利于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两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是指2023年8月31日前金融机构已发放的和已签订合同但未发放的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或借款人实际住房情况符合所在城市首套住房标准的其他存量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 二、自2023年9月25日起,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可向承贷金融机构提出申请,由该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置换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新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由金融机构与借款人自主协商确定,但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上的加点幅度,不得低于原贷款发放时所在城市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新发放的贷款只能用于偿还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仍纳入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管理。 三、自2023年9月25日起,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借款人亦可向承贷金融机构提出申请,协商变更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变更后的贷款合同利率水平应符合本通知第二条的规定。 四、金融机构应严格落实相关监管要求,对借款人申请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贷款的用途进行穿透式、实质性审核,并明确提示风险。对存在协助借款人利用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违规置换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行为的中介机构一律不得进行合作,并严肃处理存在上述行为的内部人员。 五、各金融机构要抓紧制定具体操作细则,做好组织实施,提高服务水平,及时响应借款人申请,尽可能采取便捷措施,降低借款人操作成本,确保本通知有关要求落实到位。 六、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各分支机构要将本通知立即转发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督促贯彻执行,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本通知自2023年9月25日起实施。此前相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借款人和银行对于有序调整优化资产负债均有诉求。存量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降,对借款人来说,可节约利息支出,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对银行来说,可有效减少提前还贷现象,减轻对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同时,还可压缩违规使用经营贷、消费贷置换存量住房贷款的空间,减少风险隐患。因此,《通知》的出台,有助于引导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借贷双方有序调整优化资产负债,规范住房信贷市场秩序。 二、观点聚焦 (一)刘世锦:中国经济应启动新一轮结构性改革 8月31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第十一届财经中国V论坛暨新城投高质量发展峰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潜力来自于结构性潜能,应启动新一轮结构性改革。 刘世锦认为,当前经济处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不仅是宏观政策能够短期见效,具有扩张效应的结构性改革同样可以有立竿见影之效。 刘世锦表示,宏观政策主要起短期稳定和平衡作用,而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来自结构性潜能。因此,应当从需求侧、供给侧以及资产负债端三个方向出发,启动新一轮结构性改革。改革主要有三项内容:一是推动以进城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二是稳定房地产等既有支柱产业,激发企业家精神,助推先导产业发展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以扩大有效需求、转换资产负债模式、化解防控风险为重点的资产负债端改革。 刘世锦指出,中国目前有两大经济增长引擎,分别是“横向需求空间”及“纵向升级动能”。横向需求空间是指,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型消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质性地扩大对既有支柱产业的需求。纵向升级动能是指,通过稳定预期和信心改善营商和发展环境,激励企业家精神,推动创新,在新的先导产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刘世锦强调,通过扩大横向需求空间,稳定既有产业,至少防止大幅回落;通过纵向升级动能,打开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通道。要以需求端改革为牵引,供给侧改革为重点,资产负债端改革守底线,助推两大增长引擎。 (中国新闻网) (二)欧盟统计局:欧元区8月通胀率为5.3% 日前,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5.3%,与7月持平。 数据显示,8月欧元区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9.8%,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4.8%,服务价格上涨5.5%,能源价格下降3.3%。当月,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为5.3%。从国别来看,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8月通胀率分别为6.4%、5.7%、5.5%和2.4%。 最新公布的通胀数据高于市场预期,加剧了各方对通胀依然顽固的担忧。欧元区通胀率在去年10月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但近几个月降速有所放缓。 欧洲央行定于9月举行议息会议,将讨论是否继续加息。自去年7月开启加息进程以来,欧洲央行已连续加息9次,共计加息425个基点。 (人民日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36期

2023年09月05日

一、上交所表态“一企一策”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 8月30日,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在涉及房地产方面,上交所副总经理董国群在会上表示,抓住房地产市场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领域,坚决落实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房企股债融资渠道总体稳定,支持正常经营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一企一策”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推动民营房企股债融资项目落地。上交所此次公开表态支持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推动民营房企股债融资项目落地,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对于进一步推动房企融资具有积极意义。此次上交所公开表态推动民营企业股债融资落地,将有助于提高市场对民营企业融资的认识和信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目前,房企融资困局仍然待解。据中指研究院监测,今年7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为771.2亿元,同比下降2.5%,环比增长7.7%。行业平均利率为3.46%,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环比增加0.46个百分点。(新京报) 二、碧桂园首只境内债展期三年方案通过 债券余额39亿 在经历了两次债券持有人会议投票后,碧桂园首支展期债券“16碧园05”的展期方案终于获得通过,历时两周,债券本金余额为39.04亿元9月2日,据碧桂园发布的债券持有人会议结果公告,该支债券展期方案已获取通过所需要的足够票数。此前市场担心的违约风险,宣布暂时告一段落。据此前消息,碧桂园首支境内债的展期方案是将对发行的“16碧园05”本金展期三年,每个账户先付10万,到期偿付利息。具体方案为:债券本金展期三年,首付6%,第12个月支付10%的本金;第24个月支付15%的本金、30个月支付25%本金、第36个月支付剩余44%的本金。为增加债券投资者信心,碧桂园还为这只展期的债券提供增信措施,增加福建龙岩,山东烟台,江苏沭阳、淮安、兴化等地的项目公司股权质押。碧桂园于8月23日至25日召开了债权人线上会议。不过,与大部分房企的展期之路一样,碧桂园首次债券展期也没有想象中那般顺利。8月29日碧桂园又发起了第二次债券持有人会议。(界面新闻) 三、*ST榕泰实控人涉贪污被逮捕 公司股价却翻倍 在披露实控人遭留置并立案调查3个月后,8月25日晚间,*ST榕泰公布了案情最新进展:实控人高大鹏因涉嫌贪污罪,于2023年8月8日被依法逮捕。实控人将面临牢狱之灾,外界对上市公司的预期却似乎“水涨船高”。自5月25日,*ST榕泰公告实控人高大鹏被被京市顺义区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并立案调查后,该公司股价迎来戏剧性翻转,先是在公告翌日的连续6个交易日内一路跌停,市值跌落到12亿元以下,股价一度逼近1元线。随后的6月下旬,受云计算,大数据等热门概念带动,该股又连续上扬,实现11天9板,根据Wind数据,6月5日-8月25日,*ST榕泰区间股价累计涨幅超100%。截至8月25日收盘,该股股价报上3.37元/股,总市值为23.73亿元。8月25日晚间,*ST榕泰由于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2%,发布异动公告:公司于2023年6月6日收到债权人的《告知函》,债权人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备重整价值为由,已向揭阳中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界面新闻) 四、中信资本实控私募旗下基金募集违规吃罚单 8月31日,深圳证监局发布行政执法通告,对查明此前深圳汇智聚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经查,该公司在信朗壹号私募投资基金的募集与管理过程中,未独立开展项目尽职调查和投资决策,未有效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存在未充分履行谨慎勤勉义务的情形,被开出警示函。2023年以来,关于投资机构违规事项中,涉及未履行谨慎勤勉义务的处罚案例,主要针对私募基金机构存在的一些如未按规定披露信息、未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投资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证监会已对私募基金机构开出167份警示函,其中有53家涉及未充分履行谨慎勤勉义务。公开资料显示,汇智聚信投资是一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中基协备案信息记载,与该机构关联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经超过5家。据业内人士反应,此类监控数据在协会信息中比较少见,但就机构管理而言,过多管理人的关联会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容易在其中产生不易追踪的资金流向甚至是收益流向。(每日经济新闻) 五、华尔街分析师发布报告 美股面临经济硬着陆风险 伴随着本周多项美国经济数据逊于预期,美国市场在加息预期式微的背景下走强。然而,一些“执拗看空”的分析师,仍在厉声警告美股市场还将面临一次“硬着陆”。作为各大财经媒体的常客,知名美国银行分析师迈克尔·哈奈特在8月31日发布题为“在最后一次加息时抛售”的研究报告,强调虽然美联储加息的故事差不多已经结束了,但美国股票仍将面临经济硬着陆带来的下行风险。被称为“华尔街最准分析师”的哈奈特,曾成功预言了去年的美股大跌,不过他看空的立场一直保持至今——这也意味着踏空了过去半年的AI行情。年初至今,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17.40%,几乎收回了去年那根19%的大阴线。与市场主流看法中“美联储加息结束,股票就该涨了”不同,哈内特格外强调经济的变量。他认为,劳动力市场放缓的迹象“非常强烈地预示”美联储可能会停止加息,而且周五的非农数据很有可能是最后一块拼图。他预期,从本月开始会有越来越多指向经济“硬着陆”的指征。(财联社)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33期

2023年08月28日

一、监管动态 (一)证监会:提高重组市场效率 为进一步提高重组市场效率,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重组提质增效、做优做强,证监会拟修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6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以下简称《26号准则》)第69条,延长涉及发行股份的重组项目(以下简称发股类重组项目)的财务资料有效期,从“6+1”改成“6+3”。 (证监会网站) 点评 现行《26号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披露本次交易所涉及的相关资产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经审计的最近一期财务资料在财务报告截止日后6个月内有效,特别情况下可申请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至多不超过1个月。从发股类重组项目的实践情况看,上述有效期偏短,确有必要适当延长以提高重组效率。 (二)证监会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 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金融监管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丛林出席会议并讲话,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李超主持会议。会议围绕深入学习贯彻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工作部署,分析当前资本市场形势,就共同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证监会网站) 点评 证监会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政策协同,共同为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保障,促进资本市场与中长期资金良性互动。 (三)人民银行:金砖国家持续推进金融合作取得积极成果 在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期间,应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邀请,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相关情况。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金砖国家持续推进金融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一是推动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二是拓展金砖国家务实金融合作。三是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 (中新社) 点评 中国与南非两国央行在本币互换、清算行安排、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等领域合作密切,为便利两国贸易投资、深化双边经贸往来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数字金融是很重要的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谈及当前宏观经济发展时表示,最近的经济形势总体来说比较疲软。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短期需要提升宏观经济政策力度,增加需求。增加需求对企业来说就是增加订单,这对提升企业预期、市场的信心或有帮助。从中长期来说,促进经济增长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企业、企业家保持信心。 黄益平提出,要让老百姓的收入在国内收入中的占比大幅度地上升,让收入分配变得更加平等。另外,还需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地改善。要实现这些,从供给方面来看,需要提升经济活动质量,经济增长模式要转型,从过去的模仿走向创新。 (中新经纬) (二)陈道富:关于加强财政和货币金融协调的建议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发文表示,总体来说,现在最紧迫的目标是刺激居民消费,因此,需要动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规也符合经济规律的渠道,把钱发到居民的腰包里。这也就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新对象、新手段和新目标。其核心是刺激的对象要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样可以更加直接对应现实经济中的堵点和短板。同时,对居民的消费进行刺激,可以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CF40)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35期

2023年08月28日

一、银行“货币零钱组合”流动性风险引监管关注 能够极大程度解决客户流动性问题、又帮助银行“留客”的一大理财利器,背后蕴藏的风险引起了监管的关注。多家理财子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近期接到监管窗口指导,提及“货币零钱组合”这一类产品,指出这一类产品投向5-80只理财产品/货币基金,规避了单只现金管理类产品每天1万元的快速赎回上限,很多投资经理和业内观察人士都认为,高达80万的快赎额度,如果多客户同时使用实时赎回功能也会给机构带来不小的流动性挑战,尤其在出现突发事件扰动时,若导致巨额赎回,将加剧流动性风险。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监管还未出台明确的整改要求,所以多家银行并未下架或者整改此类产品,但监管对于货币零钱组合“智能拆单”的底层风险已经有所了解。未来具体怎么改,譬如说是要求投向5只以下的货币基金,还是先下架此类产品,尚无明确定论。(21世纪经济报道) 二、碧桂园首个债券展期方案出炉 通过后或获得一定喘息时间 继8月13日碧桂园发布旗下11只境内债停牌公告后,8月18日有多个消息称,债权人近日收到了碧桂园“16碧园05”的展期议案。这也是碧桂园在出现债务压力后,首只寻求展期的债券,8月21日,记者从熟悉碧桂园业务人士处证实此事。该人士向记者分析,将余额最大的一笔境内债展期三年,换取一个全心全意抓经营发展的机会,或许是“内外交困”之下,碧桂园能给出的最优解。据悉,“16碧园05”是将于9月2日到期的私募债,当前债券余额为39.04亿元,也是未来一年碧桂园境内债余额最大的一笔债券。专业人士表示,当下碧桂园确实出现阶段性资金流动性困难,但并不是行业内的个例,该方案若能顺利通过,对于碧桂园来说确实得到一定的喘息时间,让公司可以专注于经营,而不是疲于奔命地应付债务。目前,早期违约且债务管理取得较好进展的部分房企,经营已渐归平稳。这对购房者、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政府、公司乃至社会而言,都是好事。(证券日报) 三、中融信托的兑付风波仍在蔓延 又有上市公司“踩雷” 随着近期又有多家上市公司披露风险提示公告,“踩雷”中融信托逾期产品的上市公司增至8家。这些逾期的信托产品的期限为3个月、12个月、24个月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6%-7.2%,不少上市公司是在今年买入相关信托产品的,有的上市公司为滚存投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咸亨国际、南都物业、金博股份、中瑞泰、金房能源、先锋电子、安邦电气、微光股份等8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逾期。另有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民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至少3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已购买中融信托的信托产品但尚未到期。针对中融信托发行的多款信托产品在到期时出现逾期兑付,标普全球评级8月21日表示,近期的事件属于监管机构清理整顿信托行业的遗留问题。出现压力的信托产品仅代表整个金融体系的一小部分资产,其向更广泛银行业传染的风险有限。(澎湃新闻) 四、欠缴19.86亿元 SOHO中国预警 8月18日,SOHO中国发布2023年度中期业绩公告。在公告中,SOHO中国表示集团可能出现交叉违约。公告称,SOHO中国的一家子公司北京望京搜候房地产有限公司于2022年8月收到当地税务机关的税项缴纳通知,要求其在2022年9月1日前支付望京SOHO项目塔1和塔2的相关土地增值税人民币17.33亿元,自税款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SOHO中国在公告中表示,于2023年6月30日,已支付土地增值税人民币3060万元,尚有人民币19.86亿元的土地增值税和相关滞纳金未被偿付。SOHO中国在公告中称,土地增值税的滞纳导致集团于2023年6月30日合计人民币42.32亿元的银行借款本金有可能出现交叉违约。交叉违约借款本金为人民币42.32亿元,利息为人民币1057.6万元,其中包括根据原合同约定的还款日在2024年6月30日之后到期的借款,由于可能会被各自的借款人要求立即偿还,因此于2023年6月30日将其重分类为流动负债。(上海证券报) 五、面临重大偿付能力风险 美国中小银行破产还会有续集 更多的大型银行将会出面充当中小银行的“白衣骑士”,并且监管层也会为银行业的并购深入释放出更为友好的开放态度。继穆迪下调了美国10家中小银行的信用等级之后,标准普尔也在日前降低了几家银行的评级,并且惠誉国际也指出将全面下调美国数十家银行的评级。数据显示,包括日前破产的三州银行,今年以来美国已有六家中小银行因资不抵债而宣布倒闭。同时,美联储的报告显示,目前有700多家银行面临重大偿付能力风险,而胡佛研究所的一份最新报告称,2315家美国银行的资产价值低于负债,由此就不排除未来还会有中小银行加入破产倒闭行列。(证券时报网)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32期

2023年08月2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物价总体保持平稳。 《报告》总结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稳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增强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政策利率引导作用,6月、8月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分别合计下行20个和25个基点,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继续落实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三是持续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作用。在用好现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多项阶段性工具,延期房地产“金融16条”有关政策适用期限,并推动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落地生效。四是兼顾内外均衡。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五是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风险,构建分级分段的银行风险监测、预警和硬约束早期纠正工作框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对下一阶段工作,《报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继续实施好存续工具,对结构性矛盾突出领域延续实施期限,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综合施策、稳定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稳步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报告》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已恢复常态化运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的累积效应继续显现,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国内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积蓄,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 (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受灾地区监管局和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支持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紧紧围绕受灾群众、受灾企业需求,及时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银行保险机构要做好灾情应对组织动员,启动灾备应急预案,保障金融资产和重要数据安全,保障基本金融服务和关键基础设施稳定运行。要合理采取差别化支持政策,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针对性,及时摸排在建项目、授信企业的受灾情况,主动联系受灾客户,提供精准服务。 ——银行机构要强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灾区交通、通讯、燃气电力、农田水利、排洪防涝等基础设施修复重建和改造升级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做好个人客户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机构针对受灾地区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养殖企业和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发专项救灾信贷产品。 ——鼓励保险资金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对接受灾地区经营主体灾后重建、生产恢复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引导保险资金通过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为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受灾地区监管局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汛情防御和抢险救援工作,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应急预案,统筹做好防汛救灾和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 点评 围绕金融支持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任务目标,《通知》从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发挥银行保险资金作用、强化对重点对象的信贷支持、保障金融基础服务畅通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通知》的发布,有助于高效助力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加大金融支持灾后重建力度。 (三)中国证监会:沪深北交易所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 日前,证监会指导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自8月28日起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沪深交易所此次将A股、B股证券交易经手费从按成交金额的0.00487%双向收取下调为按成交金额的0.00341%双向收取,降幅达30%;北交所在2022年12月调降证券交易经手费50%的基础上,再次将证券交易经手费标准降低50%,由按成交金额的0.025%双边收取下调至按成交金额的0.0125%双边收取。同时,将引导证券公司稳妥做好与客户合同变更及相关交易参数的调整,依法降低经纪业务佣金费率,切实将此次证券交易经手费下降的政策效果传导至广大投资者。 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指导各证券期货交易结算场所、各协会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税降费的工作部署。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就上交所而言,2012年以来,上交所A股经手费收费标准历经三次调整。此次降低沪深北交易所证券交易经手费,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对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经营主体服务水平,持续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形成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工作合力。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7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理性有序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3年7月份外汇收支形势答记者问时表示,7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理性有序。7月份,国内基本面预期改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企稳回升。在此情况下,市场主体“逢低购汇”有所增多,属于正常的理性交易,再加上对外分红派息进入季节性高峰,使得当月银行结售汇呈现小幅逆差。综合考虑其他供求因素,境内外汇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王春英表示,主要渠道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健。一是货物贸易仍是跨境资金流入的基础性来源。7月份,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维持较高水平,高于上半年月均值。二是境外资本流入态势逐步向好。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跨境资金净流入回升,7月份净流入规模为近一年来次高值;来华证券投资跨境资金保持净流入,外资总体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三是境内主体有序开展对外投资。 展望未来,王春英表示,全球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接近尾声,相关外溢影响将有所缓和。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政策组合拳效果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向好。同时,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更加稳健,市场主体理性程度持续提升,宏观审慎调节工具不断完善,外汇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础依然坚实。 (人民日报) (二)蔡昉:促进消费回归应为最紧迫政策目标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发文表示,总体来说,现在最紧迫的目标是刺激居民消费,因此,需要动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规也符合经济规律的渠道,把钱发到居民的腰包里。这也就意味着,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新对象、新手段和新目标。其核心是刺激的对象要从投资转向消费,这样可以更加直接对应现实经济中的堵点和短板。同时,对居民的消费进行刺激,可以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CF40)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34期

2023年08月21日

一、碧桂园中报预亏超450亿 遇到自成立以来最大困难 8月10日,碧桂园刊发盈利警告,预计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亏损在450亿元-550亿元,亏损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行业销售下行的影响,导致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下降,物业项目减值增加以及外汇波动造成的汇兑损失所致。自2021年以来,行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行业销售和公开市场融资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2023年1–7月,集团实现权益销售金额人民币1408亿元,同比下降35%,较2021年下降61%;7月单月实现权益销售金额人民币121亿元,连续第四个月环比下降,同比下降60%,较2021年下降78%。碧桂园坦言,受近期销售额与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的影响,公司账面可动用资金持续减少,出现了阶段性的流动压力。公司虽遇到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但始终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房地产行业经过这一轮的深刻调整,终将回归健康平稳发展的轨道。而公司也会全力以赴保交付,积极展开自救。(证券时报) 二、“赴港开户热潮”下 须关注相关风险 内地存款利率下行之时,香港存款利率却不断攀升。香港和内地的利差正在扩大,被不少媒体形容为“赴港开户热潮”。香港金融管理局7月27日宣布,基本利率根据预设公式定于5.75厘,即时生效。四大行随即跟着调整最优利率。由于基本利率的调高,香港大部分银行港元及美元定期存款最高年化利率均可达4%以上。同时,不乏部分银行以7%甚至9%的短期年化利率吸引客户。而同一时期,内地正在密集降息。两地利率差的不断扩大,与美联储不断加息不无关系。港元与美元实施联系汇率制度。自2022年3月开始至今,美联储连续加息11次,当前联邦基准利率已上调至5.25% - 5.5%。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人民币汇率走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内首破7.3关口,由于港元与美元挂钩,若内地客户换汇定存会有一定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反洗黑钱条例和反恐怖组织条例,香港的银行对新开户资金来源审核较严,客户如无法证明自己有正规获取该笔资产的途径,可能会被拒绝开户。(财联社) 三、2000亿巨头业绩“爆雷” 二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94% 随着净利率创下0.67%的历史新低,有“油茅”之称的金龙鱼,在营收微降的同时,其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也仅有9.66亿元,同比下降51%,创公司2020年上市以来同期新低。公司二季度净利润仅为1.12亿元,为上市以来单季新低,同比下降94%、环比下降87%。在2021年1月创下145.36元的历史最高价之后,金龙鱼股价就持续下行,至今最大跌幅达71.7%。目前,金龙鱼的股价为41.2元,总市值为22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0月,金龙鱼还将有48.79亿股、占比约90%的股份全部解禁;届时,股价恐将面临更大压力。金龙鱼的主要产品原材料之一是大豆,对进口大豆依赖度较高。为管理上游原材料价格风险,金龙鱼会购买期货、期权等商品衍生金融工具。在前些年份,原本期望可以用来对冲市场风险的期货套保业务,并没有发挥好平滑业绩的作用,“维稳”效果欠佳,甚至助力暴跌。在2021年-2022年,在公司毛利率持续大幅暴跌的情况下,金龙鱼的期货套保业务也发生较大亏损,使其经营业绩雪上加霜。(中国基金报) 四、全球极端气候灾害频发 保险公司如何应对气候风险管理? 今年夏季,北半球经受着极端高温天气的考验,加之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极端天气所导致的灾害和损失也在急剧上升。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意味着包括洪水、高温、山火以及干旱在内的这些自然灾害在全球出现的范围、时间以及频率或将进一步增加。同时,这也意味着那些对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更弱的国家和地区,将更多地承受人员以及经济损失。在应对经济损失的过程中,保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在承保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风险管理的问题。据悉,因野火风险增加及通胀攀升,美国州立农业保险和美国好事达保险公司宣布不再接受美国加州居民新的房屋保险申请。气候变化正加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在一些高风险地区,假如索偿增长的速度超过保险公司调整保费费率的步伐,可能将造成保险市场的进一步不稳定。(金融时报) 五、再遭下调评级警告 美国银行业动荡再现 距离穆迪下调10家美国中小银行信用评级,并表示可能下调一些大型美国银行信用评级仅一周后,美国银行业又遭两大利空突袭。当地时间8月15日,继穆迪之后,另一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警告称,或将下调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数十家美国银行的评级。在此之前,美监管机构表示,正酝酿升级针对大型地区性银行的监管措施。监管收紧以及惠誉可能下调评级的前景,引发了投资者对该行业健康状况的担忧,美国银行股当天普遍下跌。截至15日收盘,标准普尔500银行指数下跌2.75%,创一个月来最低收盘点位;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高盛集团、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的跌幅介于1.3%至3.2%之间。不过,一些行业人士并不认为这种恐慌情绪将继续发酵。Natixis Investment Managers投资组合经理兼首席策略师亚纳西耶维奇就表示:“我们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评级下调反映的是市场已经消化和考虑到的东西。”他补充称:“这只是普遍情绪的反应”。(第一财经)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