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流动性宽松,债牛行情延续——2024Q1债券市场

2024年04月26日 彭兴韵

2024年一季度,美联储和欧央行选择按兵不动,维持当前利率水平,日本退出收益率曲线控制及负利率政策。美国通胀连续超预期回升,新增非农就业也大超市场预期,预计二季度开启降息路将大大延迟;欧元区通胀回落但始终难逃弱复苏梦魇;日本通胀仍在一定区间内波动运行,内需驱动通胀有所提升但弱于能源、食品等外部因素主导。 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PMI时隔5个月重回扩张区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5.3%超市场预期,出口实现较好增长,同时大规模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消费持续发力,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升。在平衡全年信贷投放等指导下,一季度社融等较2023年同期有所下滑,但较历年仍处于较高区位。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需求仍旧疲软,M1增速回落显示企业存款活化未见明显改善,春节后通胀回落,也未见明显趋势性支撑或仍将低位运行。中国人民银行降准、降息、不对称调整LPR,扩大让利实体空间。 债券市场发行量继续环比下降,净融资规模有明显下降,地方政府债发行量有所收缩,同业存单发行量再创历史新高,现券交易结算量继续延续增长势头。国债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均有明显提升,平均成交天数保持稳定,平均换手率大幅提升,债券违约仍以房地产行业为主。 证监会连发四文,旨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设为年度重点任务目标,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全球货币政策转向 美元指数显著升值——2024Q1人民币汇率

2024年04月25日 张明

2024年年初至今,美元指数在波动中升值,全球主要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呈现竞贬格局。美元指数六大构成货币兑美元呈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埃及镑、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等国家货币对美元出现暴跌。 2024年1月2日至4月19日,美元指数从102.25升值至106.11,升值幅度为3.8%。美国经济强韧性、通胀处于高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上升等是推动美元指数走强的重要因素。2024年下半年,需要关注特朗普重新胜选美国总统带来的潜在影响。 2024年年初至今,日元兑美元汇率呈现贬值格局。美日利差变动是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日本央行未来加息路径将对日元产生直接影响。考虑到美日货币政策转向,尽管近期日元兑美元汇率不升反降,但到2024年年底,日元兑美元汇率有望回升至130-140上下。 2024年年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面临贬值压力。受美元指数强劲上涨及国内经济基本面因素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整体在7.1至7.3的区间内波动。2024年未来三个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逐渐企稳并可能适度升值。主要考量在于:一是随着美联储在2024年下半年大概率步入降息周期,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均可能在双向波动的前提下温和回落;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增长预期正在逐渐改善。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监管新规开启A股新征程——2024Q1股票市场

2024年04月23日 尹中立

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主要股指呈上涨态势,人工智能带动全球科技股加速上扬。我国主要股指涨跌互现,银行、石油石化等蓝筹指标股表现亮眼。 A股在第一季度出现异常波动。量化中性(DMA)策略导致的集中平仓成为本轮市场下跌的主要诱因,小市值股票受到的冲击较大。 监管新规强调“两强两严”,着力完善发行定价、交易制度、退市制度,强化对上市公司及证券经营机构的监管。 股市的监管新规则将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股票市场将出现“强者恒强”的结构性分化。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4年第15期

2024年04月22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 4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共十七条措施,明确了制造业金融服务的总体要求,围绕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从优化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对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通知》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战略重点,助力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通知》要求,要围绕重点任务,着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增强金融专业化能力。 《通知》明确,要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明确支持重点和任务目标,推动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制造业发展,持续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深化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做好信息对接和贷款投放。改善信贷管理机制,在组织架构、经济资本分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面强化资源保障。健全内部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尽职免责制度落地实施。 《通知》提出,要积极对接制造业企业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需求,推进知识产权保险、研发费用损失险等承保业务,支持产品研发和应用。完善费率调节机制,优化承保理赔流程,持续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 《通知》要求,要坚持自主决策、独立审贷、自担风险原则,做实贷款“三查”,落实好还款来源。提高贷款拨备使用效率,依法合规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维护正常竞争环境,不得为争取客户放松风险管理要求。 《通知》明确,要加强金融监管,做好协作联动,凝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通知》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制造业金融服务重点任务,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服务模式,更好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和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领域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领域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聚焦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在商业领域的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强化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协作,从确定商业领域重点场所及重点商户名录、构建包容多样支付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丰富移动支付应用、强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引领、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共同提升商业领域支付服务水平。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细化落实措施,从金融机构和商户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多种支付方式在商业领域推广应用,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有效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服务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商业领域作为包含最多支付的高频场景,是最需要改造的领域,也是能够最快带动支付便利性提升的领域。《通知》的出台,有助于促使中国的商业支付环境更加友好、便捷和多元,推动消费增长和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并提升中国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中美金融工作组举行第四次会议 4月16日,中美金融工作组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第四次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和美国财政部助理财长奈曼共同主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以及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部门参会。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会见了中美金融工作组中方代表团。 双方就两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合作、金融市场制度性安排、跨境支付和数据、可持续金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金融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双方关心的金融政策议题进行了专业、务实、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会议还听取了双方技术专家组关于两国金融监管框架的汇报。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金融监管合作是此次会议主要内容之一。透明、合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石。中美双方在此方面的沟通和协作,意味着能够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公平。这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二、观点聚焦 (一)朱鹤新: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逐步发挥作用 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参加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时介绍了2024年一季度金融运行情况,并就多个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朱鹤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外汇局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截至目前,政策实施已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二是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四是信贷节奏平稳,五是外汇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 朱鹤新表示,总的看,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工具。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明确了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朱鹤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认真做好五篇大文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五篇大文章以及民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增长保持较高水平,融资可得性明显提升,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已经成立了信贷市场司,牵头推进做好五篇大文章工作。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从政策框架、激励约束、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中国金融新闻网) (二)IMF: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仍预警多项风险 4月16日,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3.2%,较1月预测值高出0.1个百分点。IMF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与去年持平,2025年预计也将维持在3.2%。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通胀从2022年年中的峰值回落,经济活动稳步增长,此前对滞胀和全球衰退的担忧并未成为现实。尽管通胀目前仍然是许多经济体面临的障碍,但全球整体通胀率2024年预计将从2023年的6.8%下降至5.9%,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4.5%。其中,在高利率的影响下,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今年预计将从2023年的4.6%回落至2.6%,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2%。 不过,世界经济仍难言强劲。IMF指出,按历史标准衡量,世界经济增长仍然疲弱,这既源于借贷成本高企、财政支持减少等近期因素,也源于疫情和一些地缘政治危机升级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生产率增长疲软和地缘经济分裂加剧。从2000年到2019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8%,远高于IMF预测的今明两年3.2%的增速。 IMF呼吁金融公司和监管机构加强其体系和政策,特别是在新兴市场。IMF认为,应加强对近年来快速增长的私人借贷领域的监管,一旦经济衰退出现,这一领域将难以应对冲击。 (新华社)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4年第16期

2024年04月22日

一、寿险公司一季度29家被罚 罚没金额合计超2600万元 新华财经和面包财经根据相关监管部门公开通报的处罚信息,对寿险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的违规处罚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罚单数量、罚款金额等角度透视寿险公司合规情况。金融监管部门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以处罚公告日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共有29家寿险公司收到金融监管部门出具的罚单,罚没金额合计超2600万元。其中,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分局共对寿险公司开出124张罚单,涉及金额超过1700万元,处罚事由方面主要涉及上报数据不真实及销售误导及等方面。人民银行及分支机构在一季度对寿险公司共发出了两张大额罚单,金额均超过400万元,处罚事由均涉及客户身份识别。(新华财经) 二、银行理财遭遇“资产荒” 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走低 据中国基金报,开年以来,理财市场产品规模尽管出现小幅增长,但业绩比较基准却呈现持续下调趋势。3月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固收类、混合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均值纷纷跌破3%;拉长时间看,自2023年以来,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和上限均值,都整体呈下降趋势。受访机构和业内人士表示,底层资产收益预期下降,是造成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持续走低的主因,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理财市场高票息资产欠缺的困境。预计未来这种“资产荒”的局面或将延续,持续时间则受经济恢复情况、政策调整和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南方财经) 三、险企迎利差损风险“大考” 求变经营思路穿越周期 从寿险、分红险、万能险利率水平相继调降,到银行渠道、保险经纪渠道相继执行“报行合一”,2023年保险业的监管政策调整直接指向行业的核心——保险产品定价及销售。而这些调整远未结束,记者了解到,未来保险产品定价利率水平还可能继续下调。保险业经营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几年前,利差益还是险企的主要盈利来源。但随着外部投资环境急剧变化,目前,利差损风险已经成为他们最头痛的事情。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投资市场的波动给整个寿险业上了一堂利差损风险课”,这堂课是关于利率对长期负债带来的杠杆作用,如果收益不能覆盖负债成本,产生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下,各家险企已采取多种措施响应监管要求,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挑战。不过,对于目前行业面临的低利率共性挑战,险企管理层认为还须调整经营思路,提高精准定价能力,才能真正穿越低利率时期。(上海证券报) 四、城投债表现依旧强势 警惕化债力度不及预期 来自华西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4月1日至14日,城投债的发行规模为2014亿元,净融资仅54亿元,同比下降了827亿元。其中,区县级城投债发行规模同比下降49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债供给进一步缩量,且供给结构出现调整,但却并未影响城投债继续“走俏”,发行利率依旧呈现出了下行的势头。记者注意到,4月7日至12日,在政府债供给未能放量,3月通胀数据不及预期的背景下,债市利率震荡下行。其中,信用债表现强势,城投债收益率全线下行。然而,城投债“热销”行情背后所潜藏的结构性风险依旧不可忽视。需指出,分隐含评级看,尽管上周AAA、AA+等级城投债的成交占比均上升了2个百分点,可AA(2)等级的成交占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无疑,各机构对于低评级、弱资质区域的城投平台债务依旧存有一定担忧。在业内人士看来,聚焦城投板块布局,后续仍应警惕化债力度不及预期、非标违约事件频现等引发城投公开债券二级市场波动以及风险传导扩散的可能性。(新华财经) 五、突发利空 超微电脑、英伟达、奈飞大跌 最新数据显示,投资者正在从美股市场撤出资金。美国银行援引EPFR Global的数据称,截至本周三的两周时间内,投资者从股票基金中赎回了2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0亿元),赎回金额创2022年12月以来的最大,而同期债券市场则获得了57亿美元资金流入。由于美国强劲的经济和高企的通胀令市场担心,美联储会将利率维持更高更久。面对火热的通货膨胀和就业市场,交易员们减少了对降息的押注。中东冲突的升级也影响了风险偏好,因为人们担心这将导致能源价格上涨,从而进一步推迟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周五,多家美股科技公司遭遇“空袭”,股价暴跌。截至当日收盘,超微电脑大跌23%,并拖垮了包括英伟达在内的股票,英伟达跌10%,市值一夜蒸发2000多亿美元。另外,流媒体巨头奈飞大跌超9%,单日市值也缩水239亿美元。(证券时报网)
全 文ALL

【NIFD季报】锚定物价目标 继续为“名义”而战——2024年一季度中国杠杆率报告

2024年04月20日 张晓晶

2024年一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从2023年末的288.0%上升至294.8%,共上升了6.8个百分点,升幅小于2023年同期。全社会债务同比增长8.8%,季度名义GDP同比仅增长4.2%,导致杠杆率上升。如果通胀率持续走低,全年杠杆率仍将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 居民杠杆率仅上升0.5个百分点,居民房贷持续负增长,消费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增速也大幅下降。“低贷款增速+高存款增速”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特征。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持续上升,提高了5.7个百分点。企业贷款是拉动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但企业债券、表外融资及企业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增速均较低。企业杠杆率存在一定程度的虚高。 政府杠杆率上升0.6个百分点。一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不及预期,与对债务发行的管控有关,地方专项债的固有矛盾仍待解决。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2024年第14期)

2024年04月17日

一、监管动态 (一)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累计收录1.3亿户企业  4月10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3月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从事信贷业务的法人机构6124家,累计收录11.6亿自然人、1.3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2023年全年,数据库提供查询服务达53亿次。 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截至2024年3月末,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累计办理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3445.5万笔,提供查询2.1亿次;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促成融资51.2万笔,应该说,在支持动产融资和供应链金融等方面成效显著。 (中国消费者报) 点评 人民银行将持续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功能和服务,依法全面采集金融信用信息,深化信用信息开发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信息支撑。 (二)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实现进退有序、及时出清的格局。证监会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和充分考虑国情市情的基础上,制定《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退市意见》)。 《退市意见》着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僵尸空壳”和“害群之马”出清力度,削减“壳”资源价值;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 (证监会) 点评 证监会将统筹推进各项措施尽快落地,严厉打击各类规避退市行为,更大力度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为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起草了《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共6章、3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反欺诈工作目标是建立“监管引领、机构为主、行业联防、各方协同”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违法犯罪势头有效遏制,行业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消费者反欺诈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明确反欺诈监管职责,规定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定期对保险机构欺诈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对相关行业组织反欺诈工作进行指导。三是明确保险机构反欺诈职责任务,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与处置、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予以规范。对政策性保险欺诈风险管理提出特别要求。四是明确相关行业组织反欺诈职责分工,规定大数据反欺诈基本流程和各参与主体职责。五是明确反欺诈对外协作要求,规定与公安司法机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行刑衔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点评 近年来,保险欺诈团伙化、职业化、跨地区、跨机构案件渐趋增多。现行《反保险欺诈指引》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反欺诈工作需要。为此,金融监管总局起草了《办法》,强调顶层设计,加强统筹;突出反欺诈工作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强化科技赋能和大数据应用,推动大数据反欺诈工作新模式。 二、观点聚焦 (一)黄益平:着力稳定企业家与投资者信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数字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实体经济的突围”分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是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消费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要积极扩大市场需求,增加企业订单,提高企业积极性。黄益平指出,要避免“九龙治水”式的市场监管措施,完善相关的市场监管机制,促进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重振市场主体的预期和信心,推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此外,黄益平还强调,要着力稳定企业家与投资者的信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适当实行相对宽松的行业管理政策,保障投资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持续动力。 (人民网) (二)鲁政委:要同时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鲁政委表示,要同时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因为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一方面,企业特别是融资主体的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是金融机构计算和披露信贷及投资等金融资产产生的碳排放量的前提,因此,企业的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可以实现通过金融手段间接推动企业碳排放的核算与披露,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