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字化蝶变
2020年07月02日
疫情期间,传统线下金融业务几乎停滞,金融业务线上化、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快速发展,在为疫情防控和企业纾困提供有效支持的同时,也全面强化了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共识。回顾历史,在金融与技术融合发展的道路上,金融数字化是继电子化、网络化发展之后的必然阶段;展望未来,金融数字化不仅是当前疫情应对之举,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全 文ALL
行长先生,您需要一张券商牌照
2020年07月06日
过去,学界、业界有过“金融体系之争”,即一国应该选择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还是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亚洲习惯上分别称之为间接金融、直接金融)。不同国家选择不同的金融体系,有历史因素(比如建国之初当时的主要金融服务是些什么内容,之后也不可能完全推倒重建),也有当下的现实因素,而现实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哪种体系更能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
全 文ALL
小微企业信贷的能与不能
2020年07月04日
小微企业信贷,无论是大型银行机构还是小型信贷机构,国内还是国外机构,都在寻找可以批量做业务的方法和门道。原因在于,小微企业相对风险大,单笔业务金额小。所谓相对风险大,不是真实的不良率一定会高于大型企业,而在于,做同样金额贷款,评估和管理风险的成本高、效率低,如果将成本和效率拉平,则意味着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不充分,这样情况下,风险当然就相对高。另一方面,由于单笔金额小,要在相同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规模效益,难度也相对要高得多。
全 文ALL
LPR连续两月按兵不动原因分析及其趋势展望
2020年07月02日
6月22日央行公布了万众注目的最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年期与5年期LPR报价维持不变,即连续两个月按兵不动,在国常会提出金融系统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市场的降息预期落空。LPR报价两个月维持不变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走势如何?
全 文ALL
把握确定性收益:下半年信用债市场展望
2020年07月01日
杠杆策略难度加大,优选票息策略,把握确定性收益。近期监管层的密集发声反映了货币政策在防止资金空转、避免导致实体融资难度上升之间寻求平衡,虽然货币政策未出现明显的转向,但一致性预期难以形成,债券市场整体波动加大,信用债由于信用利差保护调整幅度小于利率债,票息优势凸显。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信号显现导致资金面波动加大,提高了杠杆操作的难度,信用债投资应谨慎操作、以票息策略为主。
全 文ALL
不平衡下的经济复苏:下半年债市且战且退
2020年07月02日
2019年末,债市利率已然处于下行通道之中。受中美贸易冲突导致外需下滑等因素影响,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快速下台阶,GDP增速从一季度的6.4%快速下滑至三季度的6.0%,四季度末,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市场上出现“保六之争”,即政府是否应该加大经济刺激力度,将经济增速维持在6%区间以上。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关于经济下行压力的争论增多,2019年最后两个月债市利率整体处于下行通道,至2019年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3.14%,较2019年10月下行17BP;5年期AAA中票收益率收于3.71%,较2019年10月下行29BP。
全 文ALL
【美国来信】7.2|解析“硬币荒”:中美对比的视角
2020年07月02日
高占军
在当今支付体系高度发达的时代,若有人说在拥有2万亿美元流通中现金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突然间硬币不够用了,你一定会误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全 文ALL
需要优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非常”配合
2020年07月01日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冲击,在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基础上,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正稳步推进。相对其他经济体,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平衡上取得积极进展,其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全 文ALL
银行服务文化产业的几种创新路径
2020年06月24日
我国出台的文化金融相关政策都将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力量。这不仅是因为银行在传统金融体系下具有当仁不让的地位,也是因为银行信贷是文化企业相对最为熟悉的融资渠道。多年来,很多银行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推动了文化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融资,文化产业信贷市场贷款规模也在不断扩张[1]。虽然近年来文化产业贷款余额的增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但银行仍是文化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新的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充满挑战,需要进一步鼓励文化金融创新来保生存、促发展。银行服务文化产业仍是文化金融创新的最重要领域,在创新路径上,主要有产品创新、业务流程与机制创新、综合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四个方面。 1.信贷产品创新
全 文ALL
股市打假不仅需要新技术,更需要新机制
2020年06月30日
最近,证券监管部门利用北斗卫星技术成功获取了上市公司“獐子岛”财务数据造假的证据。此事正好在最后一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之际,估计科学家们也没有想到北斗卫星技术竟然还可以在上市公司监管方面一展身手。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