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监管资讯 (2022年第35期)

2022年08月29日

一、监管动态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  8月25日,中国银保监会制定《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办法》对《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法规原则性要求进行细化和补充,与上述制度共同构成理财公司内控管理的根本遵循。《办法》共六章46条,分别为总则、内部控制职责、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保障、内部控制监督及附则。 《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行业对标、风险底线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原则,要求理财公司建立全面、制衡、匹配和审慎的内控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强化理财业务账户管理,完善投资决策分级授权机制,健全交易全流程管理制度,实行重要岗位关键人员全方位管理,加强关联交易管理与风险隔离,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内控职能部门和内审部门的内部监督作用。 《办法》体现了为民监管理念,是理财公司更好履行受托管理职责和信义义务的重要制度保障,是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银保监会将做好《办法》实施工作,持续督促理财公司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建设,提高经营管理质效,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  评 理财公司作为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资管机构,有必要尽快构筑全面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办法》的发布实施有利于促进同类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统一,增强理财公司法治观念和合规意识,促进构建与自身业务规模、特点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推动理财行业形成良好发展生态。 中国人民银行召开部分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2年8月22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部分金融机构座谈会,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分析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金融机构主动担当作为,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1-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4万亿元,同比多增5161亿元。7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贷款利率持续下降,1-7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29%,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 会议强调,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要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要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带动贷款投放。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信贷平稳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言,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  评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关于如何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会议从国有大型银行和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的主要任务、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以及统筹信贷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予以明确。 中国证监会发布2021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 截至2022年4月30日,除未来股份等11家公司外,A股市场共有475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财务报告,其中主板3136家、创业板1132家、科创板396家、北交所89家,实现盈利的4028家、发生亏损的725家。 证监会多部门联合共抽样审阅了682家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21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年报审阅发现,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整体质量较好,但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对准则理解和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主要包括:收入确认和计量不恰当、金融工具分类与后续计量不准确、或有对价确认和计量不合理、债务重组损益确认时点不恰当、商誉减值测试不恰当、集团财务公司存款列报不正确等。 针对年报审阅中发现的上述问题,证监会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发布本年报会计监管报告,提示市场主体在执行会计准则、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引导并督促市场主体提高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二是继续做好年报审阅中发现上市公司问题线索的跟进处理工作,尽早发现并防范相关风险。三是进一步收集整理系统内各单位一线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召开年度财务信息披露监管协调会,加强沟通交流,统一监管认识。四是对于上市公司在执行中存在争议的会计核算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适时以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等形式,明确监管标准,同时继续以案例解析的形式,指导市场实践。五是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持续关注收入、金融工具、租赁准则的实际执行情况,深入研究新业态、新模式、新交易下面临的会计处理问题,积极做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配套服务工作。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  评 自2009年起,证监会连续13年组织专门力量对上市公司年报进行审阅并发布会计监管报告。证监会强调,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高度重视《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对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及时发现并改正财务报告编制中存在的错误,稳妥做好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相关工作,不断提升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 二、观点聚焦 李扬:动用财政手段,兴办公共工程,助力经济恢复 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由亚洲银行家主办的2022中国未来金融峰会上表示,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可以借鉴2008年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的经验,借鉴日本在“失去的30年”中所采取的各类政策及其协调配合的模式,较大规模动用政府财政手段,兴办公共工程,可能是恢复经济的主要路径。 李扬指出,不久前,政策层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为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条件和政策保障。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会议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李扬进一步表示,财政政策应当增加支出,用好债务管理政策,实施特别国债政策,认真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新问题,要认真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安排问题,做好以工代赈安排。 (澎湃新闻) IMF驻华首席代表:中国经济增长仍有空间,关注提振消费措施 8月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在由亚洲银行家主办的2022中国未来金融峰会上表示,从现在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有空间的,更多关注能够出台提振消费的措施。 Steven Barnett首先阐述了IMF对全球经济的展望。IMF今年7月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至3.2%,比4月份的预测又下降了0.4个百分点,而且是低于去年同期的6.1个百分点的增长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下调? Steven Barnett解释,主要受疫情影响、通胀压力、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因素影响。 谈到中国经济,Steven Barnett表示,“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的增长预期如果下调,对世界经济有很大影响。” 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Steven Barnett提出,中国一方面要减少疫情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要对宏观经济提供支持,特别是财政政策层面。 对于通货膨胀,Steven Barnett表示,我们预计全球第四季度的通胀会达到8.3%,和4月份预期相比上升1.5个百分点。到2024年的时候,也就是两年之后,预计通胀会基本上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在政策方面,遏制通货膨胀是最重要的。 Steven Barnett表示,现在面临的通胀和上世纪80年代面临通胀相比,其基本盘还是更优越一些。现在的通胀率比20世纪80年代的通胀率更低一点。此外,通胀的预期得到了很好的掌控。 (澎湃新闻)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35期

2022年08月29日

一、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 理财公司要建立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 公开征求意见近三个月,银保监会25日正式发布《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比照征求意见稿,办法按照同类资管产品监管一致性原则细化了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风险准备金等管理规定和具体操作要求。办法要求理财公司建立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按照规定计提风险准备金并进行单独管理。办法明确,理财公司应当开立专门的风险准备金账户,用于风险准备金的归集、存放与支付。风险准备金账户不得与其他类型账户混用,不得存放其他性质资金。风险准备金属于特定用途资金,理财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占用、挪用或借用。办法对风险准备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作出具体规定:风险准备金可以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及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其中持有现金和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合计余额应当保持不低于风险准备金总额的10%。(上海证券报) 二、中小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紧迫性强 拟在6省份开展试点工作 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随着疫情和地缘政治动荡的加剧,银行业面临资产质量下滑的冲击,为了应对潜在风险压力,银行业也加快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步伐。中小银行资本力量相对薄弱,消化不良资产能力较差,贷款利率也相对较高,愿意接受较高利率的贷款人,往往信用水平较低、容易违约,导致中小银行的信贷风险攀升,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更强。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中小银行共处置不良资产6700亿元,同比多处置1640亿元。为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认真研究相关支持政策,初步考虑选择6个省份开展支持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试点工作。当前,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持续拓宽,整体银行业风险区域收敛、风险可控,99%的银行业资产处在安全边界内。(国际金融报) 三、信托理财预期收益率较高峰下降六成 认购金额同比腰斩 上市公司对信托理财产品始终保有一份热情,但信托理财预期收益率的下降,也让这热情有所回落。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年内有57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产品,购买金额合计超过109亿元,记者发现,信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高峰时期下降6成左右,认购的上市公司数量同比减少了三分之一,而认购金额也较去年同期接近“腰斩”。8月份,也仅有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公告。一位信托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在高峰时期,信托理财产品收益率多数能达到12%左右,现在与之相比,高收益已成为历史。“大多数上市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在4.00%-6.00%之间,预计年化收益率在7%及以上的信托产品比较少。”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对记者表示,相对而言,当前可投的优质信托项目比较少,收益率较前几年下滑比较明显,违约事件也比较多,因此信托产品的竞争力有所下滑。(华夏时报) 四、太安堂公司上半年亏损1.13亿 控股股东违规占用资金且未披露等被罚105万 25日晚间,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太安堂营收5.10亿元,同比下滑58.87%;净利润亏损1.13亿元,同比下滑121.81%。对于营收较上期减少7.30亿元,下降58.87%,太安堂称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子公司广东康爱多数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药品电商零售销售大幅减少所致。实际上,太安堂营收已连续两年下滑,净利润更是连续三年大幅下滑。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太安堂营收分别40.13亿元、35.82亿元和22.64亿元,同比分别为21.05%、-10.74%和-36.79%;近三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9609万、2223万和-8.033亿元,同比下滑64.53%、76.87%和3714.24%。记者注意到,8月23日,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控股股东违规占用资金且未披露,太安堂及公司高管层合计被处罚105万元。另据广东证监局下发给太安堂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太安堂集团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28亿元,截至2021年末,仍有2.51亿元资金尚未返还上市公司。(中国网财经) 五、全球经济衰退的阴云正在积聚 很难再回从前 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经济学家Seth Carpenter周一在财经博客平台撰文称,全球经济衰退的阴云正在聚集。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陷入了“技术性衰退”;而欧洲受天然气输送量受限的影响,欧元区经济衰退隐忧加剧。Carpenter表示,摩根士丹利已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5%,比市场普遍预期低了约0.5个百分点,比5月份大摩预计的2.9%低了0.4个百分点。全球同时受到供应链短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强势美元的冲击。为了遏制高通胀,各国央行正在不同程度地缩减支出。目前加息已经开始让经济有所回落,但其全部影响仍未在经济中显现出来。即使我们避免了全球衰退,也很难看到经济活动恢复到新冠疫情之前的趋势。Carpenter还表示,尽管7月份的就业报告显示美国新增52.8万个就业岗位,然而这种创造就业机会的步伐不会持续下去。美联储对经济、以及就业的拖累是实质性的,也是有意为之的。(财联社)
全 文ALL

以统一资本市场助力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2年08月26日

全 文ALL

困与破,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

2022年08月22日

全 文ALL

《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我国实施的路径、问题与方向

2022年08月24日

全 文ALL

建议降低按揭利率提振预期,设立住房稳定基金

2022年08月19日

全 文ALL

近期中国投资者是否在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

2022年08月19日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2Q2全球金融市场

2022年08月23日

2022年二季度,乌克兰危机继续,在通胀持续飙升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呈现“滞涨”特征。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曲线延续上行态势。具体来看,在通胀持续超预期和多次大幅加息背景下,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态势,与此同时,收益率倒挂逐步向近端蔓延;日本央行继续坚持宽松立场,通过无限量购债操作,来实现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在央行与市场博弈中,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逼近并超越0.25%的央行控制上限;欧元区经济深受俄乌冲突影响,在通胀持续恶化以及欧元对美元跌至平价的背景下,欧元区于7月开启近11年以来的首次加息,10年期公债收益率持续快速上行;在美国加快收紧政策的背景下,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高企、资本外流、债务危机和货币贬值的压力将进一步凸显。 2022年二季度,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继续收窄,短端利差跟随长端利差,步入倒挂区间,预计未来短期内中美国债利率倒挂状态或将持续。另外,就中国的收益率期限利差来看,2022年第二季度,持1.5年期中国国债收益最高,相对于持有3个月国债的超额收益为1.15%。市场预期短端利率将于短期内处于下行趋势,形成了这一期限收益的特征。 美元加息周期伴随着金融市场风险偏好的大幅下降,数字资产也迎来了巨幅震荡,这充分反映出加密资产的风险资产属性。比特币网络只是一个记录价值转移的分布式账本,而比特币则是这一账本的价值载体,其他加密资产均有类似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美欧正加速推进将加密资产纳入金融监管框架之中,这表明,美欧当局仍然十分关注“加密”技术在未来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同时,美联储建立加密资产监管框架,也是冀希望推动数字美元充当加密领域名义锚,从而继续维持美元在数字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2年第27期,总第88期)

2022年08月22日

IMF 各国央行同步加息以抑制通胀压力 8月10日,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阿德里安等撰文,描述了央行目前的政策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新冠疫情期间,发达经济体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央行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包括降息、资产购买等,通过放松金融条件来支持经济复苏。由于通胀压力呈宽基化态势,决策者开始逐渐收紧货币政策。当前,全世界的货币周期更趋同步,一些国家及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政策收紧的步伐正在加快,体现为加息频率及幅度的增加,而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央行已经开始实施缩表,货币政策朝着正常化进一步迈进。 物价稳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因此,在目前通胀前景风险偏向上行的情况下,央行应当继续推进政策正常化,并努力使通胀率降至通胀目标范围内。一方面,央行需要收紧金融条件,以降低总需求,从而减轻全球供应链瓶颈及俄乌冲突导致的市场扰动带来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央行应该就进一步收紧政策的必要性及控制通胀所需的步骤与市场进行清晰的沟通,这不仅可以维护央行的公信力,还可以避免金融条件急剧且无序地收缩。[1] PIIE 对关键金属及稀土全球供应链的分析 PIIE高级研究员马扎里等撰文,对关键金属及稀土全球供应链控制权问题进行了分析。 文章基于博弈论理论,将源控制(Sources of Control)定义为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水平,更具体地说,就是“直接或间接股东通过与其他股东合作的方式,改变公司投票结果的能力”。并且,该文通过ZENO指数量化了这一概念。[2]基于源控制的分析显示,中国对关键金属及稀土全球供应链的控制程度远高于人们普遍认为的水平:钴的最大参与者为南非及中国;关于铜,中国控制着最大的份额(11.2%),欧洲的占比很小,而美国则以被动型基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控制权;关于锂,总部在中国的几家股东控制了整个市场的33.1%,美国以被动型基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控制权,而欧洲则没有重要股东;中国、美国及欧洲对镍的控制权都比较有限。 基于这一结果,文章建议提高关键金属及稀土全球价值链源控制相关信息的透明度,以更好地评估和管理相关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在此基础上,各国应当加强资源回收利用,从而减少对外国供应的依赖;避免保护主义及导致贸易萎缩的政策;同时鼓励相关领域的研发,加快技术迭代速度。[3] 美联储 在挑战中对抗通胀 8月6日,美联储理事鲍曼发表演讲,分析了当前的经济状况以及货币政策问题。 6月,美国CPI同比增速达到9.1%,为四十年以来最高值。这一增长主要是因为供应链瓶颈、受限的房屋供给、俄乌冲突、财政刺激以及有限的国内能源产出。基于目前的数据,鲍曼认为,2023年食品、住房、燃料及汽车等存在着严重的高通胀风险,且导致高通胀的供给问题很可能会持续。尽管有信号表示未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有所放松,但美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依旧保持紧俏。失业率已经回到3.5%,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持平,但劳动力参与率依旧没有完全恢复。与劳动力市场情况相反的是,2022年经济产出增长有所放缓:实际GDP在一季度经历大幅下降后,二季度持续下降。鲍曼认为,经济增长率将在2022年下半年有所增长,并在2023年保持缓慢增长。 基于此,鲍曼支持FOMC上周的决定,认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应当再提高75个基点,且应当在观察到通胀以自洽、有实际意义且持续下降之前,继续提高利率。鲍曼还赞同FOMC不再在会后沟通中提供具体前瞻性指引这一做法。他认为,2020年12月提出的提高利率需要劳动力市场有“显著进一步的提高”这一前瞻性指引无端地限制了FOMC的政策空间,进而推迟了FOMC对通胀率上升的政策响应。鲍曼预期,即使目前联储持续提高利率并实施缩表,劳动力市场依旧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强劲。但考虑到所有问题的优先级,通胀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更大的威胁,如果任由通胀继续保持下去,最终将导致经济出现滞胀。[4] 欧央行 对欧央行实施新通胀目标制的回顾 8月10日,资本市场部副主任博伊曼等撰文,对欧央行新通胀目标制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 2020~2021年,欧央行对货币政策战略进行了调整,以应对欧元区近几十年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实际均衡利率的下调。均衡利率估计值从货币联盟刚成立时的3%下降至与新冠疫情前接近、甚至低于0的水平,这就极大地压缩了央行使用常规利率政策进行货币宽松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货币政策策略明确提出了对称的2%中期通胀目标,其中“对称”意味着通胀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同样不可取。同时,新策略还承认,当经济运行接近名义利率的下限时,欧央行需要采取特别有力或持续的货币政策行动,这可能意味着过渡期间,通胀率会适度地高于目标。 截至2021年夏天之前,将低通胀提高至通胀目标是欧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新通胀预期也有效地锚定了更长期的通胀预期。但在此之后,新冠疫情及俄乌冲突导致通胀预期上升,央行将政策重点从解决低通胀转向打击高通胀,新策略的两个特点同样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第一,新策略的灵活性允许通胀短期偏离目标,也接受货币政策向经济和通胀传导过程中的滞后及不确定性,从而延长了通胀回到目标水平的期限,避免了经济调整过程中活动和就业的明显下降;第二,考虑到欧元区经济处于政策利率接近下限的漫长时期,新策略规定货币政策的宽松应当持续较长时间,且正常调整应当逐步进行,以确保通胀预期不会低于2%。[5]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Tobias Adrian, Fabio Natalucci, “Central Banks Hike Interest Rates in Sync to Tame Inflation Pressure,” https://blogs.imf.org/2022/08/10/central-banks-hike-interest-rates-in-sync-to-tame-inflation-pressures/ [2] Luc Leruth, Adnan Mazarei, Pierre Regibeau, Luc Renneboog, “Green Energy Depends on Critical Minerals. Who Controls the Supply Chain?”, https://www.piie.com/publications/working-papers/green-energy-depends-critical-minerals-who-controls-supply-chains [3]Luc Leruth, Adnan Mazarei, “Who Controls the World’s Minerals Needed for Green Energy?”,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who-controls-worlds-minerals-needed-green-energy [4] Michelle W. Bowman, “Fighting Inflation in Challenging Times,”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bowman20220806a.htm [5] Ursel Baumann, Christophe Kamps, Manfred Kremer, “The ECB’s New Inflation Target One Year On,”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blog/date/2022/html/ecb.blog220810~78357be60b.en.html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2年第34期

2022年08月22日

一、银行机构8月已收296张罚单 贷款业务违规问题仍较为集中 对于金融行业的严监管仍在持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5日,当月银保监会官网已发布罚单296张。总体来看,在银行机构收到的罚单中,贷款业务违规问题仍较为集中,其中不乏百万级罚单。大连银保监局近日连续开具16 张罚单,多涉及贷款业务违规。其中,某股份制银行大连分行收到9张罚单,被处以罚款合计290万元。从处罚金额来看,8月涉及贷款业务违规的金融机构罚单中,湖北仙桃农村商业银行、广州银行深圳分行、北大方正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等,处罚金额均超过百万元,分别为235万元、120万元、150万元。值得留意的是,从相关机构罚单来看,除对贷款用途审查不尽职,信贷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向不具备贷款主体资格的借款人发放贷款掩盖风险;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外,违规“输血”房地产仍是部分机构“踩雷”的主要原因。(金融投资报) 二、润生保险“拖欠”券商督导费 或被单方面解除持续督导协议 8月16日,山东润生保险代理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一则风险提示性公告,公司存在被主办券商单方面解除持续督导协议以及被全国股转公司终止股票挂牌的风险。恒泰长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润生保险的持续督导主办券商,因润生保险累计两年未按照持续督导协议约定支付督导费用,恒泰长财证券于2022年8月14日向润生保险进行第一次催告。据悉,相关风险事项不影响润生保险的持续经营能力,但可能导致触发强制终止挂牌情形。按照相关规定,若挂牌公司累计两年未按照协议约定缴纳督导费用,自第二年缴费期满之日起经主办券商书面催告三次后仍未足额缴纳,且距首次催告之日已达三个月,存在被单方面解除持续督导协议的风险。若主办券商单方面解除持续督导协议后满三个月,挂牌公司无其他主办券商承接其持续督导工作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将根据相关规定终止公司股票挂牌。(蓝鲸财经) 三、“17新华联控MTN001”未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 已构成违约 8月17日,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2017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债券简称:17新华联控MTN001)应于2023年4月11日兑付本息,截至到期兑付日日终,公司未能按照约定足额偿付本息。公告称,新华联控股在8月10日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湖南兴富集团有限公司对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请,裁定自2022年8月9日起生效。按照《企业破产法》规定,未到期的债权在破产申请受理时视为到期,附利息的债权自破产申请受理时停止计息。“17新华联控MTN001”于2022年8月9日提前到期并停止计息,“17新华联控MTN001”未能按期足额兑付本金及利息,已构成违约。该笔债券发行总额10亿元,期限3+N年,票面利率9.72%,主体评级为C,主承销商为招商证券和恒丰银行。新华联控股在公告中表示,后续公司将按照《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息披露规则》和发行协议等相关规定,做好相关后续工作。(澎湃新闻) 四、房地产信托“大塌方” 中融信托又有36亿产品展期 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与发展白皮书》指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同比增幅高达38%,显著高于商业银行和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增幅,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信托违约大幅增加。近日,中融信托发布公告,中融-承安58号集合资金股权投资信托计划(承安58号)自动进入延长期,预计展期不超过24个月。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中融信托第一款“爆雷”的投向融创集团的地产信托,或许也不是最后一款。从行业角度来看,中融信托之外,不少头部信托公司也遭遇大面积地产信托爆雷。用益信托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以来,发生逾期、违约的信托产品规模中,地产信托长期占据半数以上。在地产漩涡中,“信托一哥”中信信托未能幸免。2021年年报显示,中信信托管理信托资产总计9787.78亿元,投向房地产的有1600.86亿元,占比16.36%,规模远超其他信托公司。综合来看,中信信托旗下违约的地产信托产品规模也超百亿。(界面新闻) 五、美国高通胀下 消费信心回归尚需证实 当地时间8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保持不变,显著不及预期和前值。零售销售额是衡量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消费支出占据美国经济近三分之二,因此投资者经常从零售销售数据分析美国近期经济状态。数据显示,美国7月份零售销售额与6月持平,创近两个月新低,不仅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增长0.1%,和6月份的增加1%相比也明显下降。同比来看,7月份零售销售额上升10.3%。值得一提的是,这组数据是名义数据,没有剔除通胀的影响。鉴于美国7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持平,剔除通胀后的7月零售销售额也环比接近持平。金融博客零对冲强调,美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信用卡债务来消费,核心数据的上扬可能不代表消费者信心回归,更可能是他们艰难维持生计的迹象。上周美媒报道称,美国食品杂货价格居高不下且正在加速上涨,其中家庭食品价格创下1979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大多数美国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因此遭受严重的财务压力。(财联社)
全 文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