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挑战与展望
2017年05月03日
曾刚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消费者保护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这种趋势是对过去几十年来零售金融业务发展、复杂综合金融服务对象个体化过程中未能对处于知识、信息弱势的金融消费者予以充分保护,最终造成金融市场竞争失序、酿成系统性风险的教训进行的系统性反思和纠正。
全 文ALL
金融危机的奇幻漂流
2017年05月03日
张晓晶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至后来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到今天,危机还没有过去。
全 文ALL
全部信用都被当做私人资本在使用——关于“脱虚向实”的简单思考
2017年05月03日
殷剑峰
“脱虚向实”俨然已经成为共识。然而,何为“虚”、何为“实”呢?我想,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人一定一头茫然。所以,这里再次翻出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提出思考,供讨论。
全 文ALL
中国应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实施切割手术
2017年05月02日
殷剑峰
殷剑峰:当前货币调控和市场动荡的核心症结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其对应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解决之道何在?
全 文ALL
供给端与需求端合力致经济短期企稳
2017年05月02日
费兆奇
2017年全球经济显著特点是极大的不确定性
全 文ALL
中国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极低
2017年05月02日
张晓晶
实体部门去杠杆略见成效仍任重道远
全 文ALL
上市公司治理引发金融风险的四个机制
2017年05月02日
张跃文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缺陷与金融风险的关系,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在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市场分割客观上将上市公司治理缺陷的负面影响限制在具体上市公司和股东,引发和传导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在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紧密,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特别是经济增速下行和融资成本上升的形势下,上市公司具有共性特征的治理缺陷有可能导致群体性后果,其引发和传导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增大。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上市公司治理引致金融风险的机制有四:一为信用违约——不良资产机制;二为估值下降——资产缩水机制;三为示范效应——市场恐慌机制。四为金融类上市公司自身治理机制。其最终结果均为金融机构破产风险增加,金融体系稳定性基础被削弱。
全 文ALL
一个注册制改革的新方案
2017年05月02日
张跃文
近期监管层加快了新股发行节奏。
全 文ALL
如何避开“吃相难看”的上市公司
2017年05月02日
张跃文
证监会刘士余主席日前在上市公司协会就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和市场乱象的讲话再次引起波澜。
全 文ALL
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崛起
2017年05月02日
殷剑峰
在2016年10月的《金融稳定报告》中,IMF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金融创新、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和强化的银行监管,非银行金融部门(Nonbanks)在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得到快速发展,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2009年后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崛起。这对我国货币政策以及分业监管的金融架构也提出了挑战。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