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2020年度全球金融市场

2021年02月04日

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剧烈的波动。美元(在岸)流动性短缺的影响迅速扩散,直接导致了离岸美元的流动性短缺,引发了非美国家的普遍的流动性和信用风险急剧上升,与在岸美元流动性市场形成了双重负反馈,直到美联储启动央行互换工具和开始大规模购买资产,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状况才得以缓解。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强化了离岸美元体系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危机也让这个体系的脆弱性暴露的一览无遗。展望2021年,2021年美元流动性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于监管政策是否继续放松。美元汇率与美国国债收益率走势将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美欧、美日之间的货币政策差异的影响。 2020年全球经济面临新冠疫情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步入衰退,经济增速全部跌入负区间,在前所未有的财政金融救助措施下,各国国债收益率在第一季度迅速下降至历史低位,之后呈现“低水平、低斜率、低波动”的三低震荡状态。展望未来,在疫情边际影响减弱,经济持续修复情况下,发达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或将大概率上行。在应对疫情冲击,新兴经济体普遍采用降息政策,驱动利率下行;但由于部分新兴经济体遭遇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制约货币当局进一步降息,土耳其甚至出现加息情况,驱动利率上行。而中国由于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曲线水平走势呈现“V型”,曲线斜率与水平走势相反。未来新兴经济体需警惕滞涨风险以及欧美经济体率先复苏对其的冲击。 2020年外汇市场跌宕起伏,美元指数经历了由牛转熊的阶段,2020年3月达到高点后,美元指数一路下行12.4%,全年下降7.08%。人民币汇率总体可以6月份作为分水岭,6月份以前的贬值,6月份以后的升值,全年总体升值6.47%。欧元、英镑、日元兑美元均有所升值。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汇率分化较大,其中阿根廷、巴西、土耳其、俄罗斯贬值幅度较大。2020年也是数字货币跌宕起伏的一年,受流动性助推,加密货币价格暴涨,市场向头部资产聚集的趋势更趋明显。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0年度国内宏观经济

2021年02月03日

2020年初,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在抗击疫情中“先进先出”,为疫情防控及经济恢复给出了典范经验。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境内生产生活较快恢复,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率先复苏,也为保持全球供应链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注重供给优先恢复过程中,最终消费受疫情影响较明显,但在投资乘数效应逐步发挥和外贸出口增长较快情况下,最终消费增速呈逐季回升之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当前,影响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仍是疫情的蔓延状况,欧美等国第二波疫情暴发造成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远超2020年二季度,但其对经济造成的冲击明显减弱。从发达国家近期经济表现来看,居民实物消费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服务消费和工业产能利用仍处在恢复过程中,离疫情前水平还有大小不等的差距。一些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新兴经济体,经济也处在逐步恢复中。预计在疫情未完全消退、经济未充分复苏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不会过快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但财政救助则会视就业市场恢复情况且战且退。随着疫苗的大面积接种,全球经济有望在2021年二季度后迎来全面复苏。随着经济复苏,全球产业链或出现再调整,疫情冲击导致的某些技术应用加速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可能引起产业和就业格局重塑。各主要国家需加速启动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以及金融结构性改革,资产负债表修复等多个方面都将面临考验。 在疫情暴发后,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精准应对市场流动性恐慌,保持了市场平稳,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希望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从2020年的政策实践来看,货币供给和流动性管理取得非常卓著的成效,但政策利率引导效果不佳,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出现不同走向。在资产负债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付息现金流压力增大。政策利率引导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是2021年关注的政策重点。面对中美利差走阔,要重点关注“热钱”大量流入进行套息交易,在美国经济好转时又大量涌出,从而对金融市场稳定造成冲击。 总体来看,2021年属于“疫苗复苏”过程中的恢复期,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着力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货币政策方面要保持较宽松的货币供给以利于经济实现充分的复苏。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0年度中国宏观金融

2021年02月02日

2020年受疫情冲击,在各项积极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逐渐好转,但当前经济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未来需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金融部门年内信用快速扩张。2020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M1显著回升,M1上涨可能会推动经济以加速度的方式扩张到2021年4季度,信用扩张增速呈现上半年快速攀升、下半年逐渐放缓的特点。同时,资产价格呈现债熊股强房热的结构性特征,利率债价格疲弱,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达到全球危机以来最高水平,信用债风险暴露,而股票市场走强,一线房市的资产泡沫有所抬升。另外,全年资金面由松渐紧,年末波动尚存不稳定、不平衡特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分层现象凸显,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端压力明显抬升。 实体部门复苏进展分化。第一,产业方面,随着疫情受控、价格稳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供需冲击逐渐缓解,但是第二产业的需求冲击仍然明显,需求依然处于不足的状态,投资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严重拖累经济增长,1至3季度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低于货物消费。第二,物价方面,受产业结构调整、中美脱钩、疫情冲击等一系列长、中、短期因素影响,年内核心CPI和PPI延续通缩格局。第三,部门方面,企业部门货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但年内存在明显的货币窖藏现象,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经营较为稳定,小微企业经营仍较困难;居民部门收入增速恢复较慢,消费需求仍显疲软,就业虽有所好转但依旧不容乐观。 财政货币政策重点正在由“稳增长”开始转向“防风险”。从财政层面来看,2020年“积极有为”财政政策重在稳增长,但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后,需要警惕不断膨胀的财政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过快,多地偿债压力较大,财政的央地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因此2021年“提质增效”财政政策应重在防风险。从货币层面来看,当前货币政策稳中偏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MLF的利差保持历史高位,实体经济真实的借贷成本明显上行,信用风险已先行在债券市场暴露,因此需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货币政策转弯的时点与力度,谨防货币政策急转弯。 财政货币政策应该转向“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的新组合。在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的短促强烈冲击及长期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背景下,“财政稳经济、货币稳债务”将是必须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新组合的实施需要尽快改革我国的财政货币体制。在财政层面,需要完善财政体制,关键是通过财政体制改革解决政府债务结构的两个不平衡问题。在央行层面,需要建立以政府债务作为货币发行准备的主权信用货币体制,紧密配合财政,度过艰难的体制转换过渡期。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1年第5期

2021年02月0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更好地督促和引导保险公司恢复偿付能力,在吸收偿二代建设实施成果的基础上,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 《管理规定》共六章三十四条,修订的重点包括:一是明确偿付能力监管的三支柱框架。将偿二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构成的三支柱框架体系,上升为部门规章。二是完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将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扩展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三个有机联系的指标。三个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的保险公司,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三是强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主体责任。通过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健全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完备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制定三年滚动资本规划等,进一步强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主体责任。四是提升偿付能力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强化市场约束。银保监会应当定期披露保险业偿付能力总体状况和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保险公司应当每季度披露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并在日常经营有关环节,向保险消费者、股东等披露和说明其偿付能力信息。五是完善偿付能力监管措施。对于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银保监会应当根据保险公司的风险成因和风险程度,依法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并将监管措施分为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根据其风险成因选择采取的措施,以进一步强化偿付能力监管的刚性约束。 《管理规定》自2021年3月1日起实施。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做好《管理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进一步强化偿付能力监管。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根据《管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将面临更严格监管。例如,偿付能力达标的保险公司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和风险综合评级在B级及以上三项监管要求。《管理规定》修订版的发布实施,有利于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保险行业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自评估指引》 近日,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制定发布了《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自评估指引》(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适用于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银支付机构,为机构实施风险自评估和有效运用评估结果提供指导。《指引》的评估框架分为机构固有风险和反洗钱控制措施两大方面,固有风险评估包括地域、客户群体、产品业务种类以及渠道类型四个维度,控制措施分为反洗钱内部控制基础与环境、洗钱风险管理机制和针对各类固有风险的特殊控制措施三个层次。 《指引》强调法人金融机构自评估工作应当由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各部门广泛参与;评估应由金融机构自身主导完成,如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风险自评估应坚持辅助性定位。《指引》鼓励各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经营状况合理设计、优化评估项目分类和指标,倡导义务机构探索创新风险自评估方法、建立常态化评估体系与信息系统,允许中小型义务机构采取简便的评估方法,并适当放宽全面自评估的时间周期。 洗钱风险自评估是金融机构制定洗钱风险管理政策措施的基础,也是反洗钱履职从被动落实合规要求向主动管理洗钱风险转变的关键环节。根据要求,各金融机构和非银支付机构应于2021年内按照《指引》要求制定或修改其风险自评估制度,并在2022年底前完成符合《指引》规范的全面风险自评估。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在反洗钱监管中进一步突出对机构落实《指引》的督导和检查,将风险自评估质量作为评价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内容,重点关注评估方法与指标的合理性、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对风险自评估的重视程度、各部门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评估结果的运用等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洗钱活动往往借助合法的金融网络,却侵害了金融管理秩序,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规则,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后果。《指引》的发布推动了反洗钱工作向风险为本转型,明确了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银支付机构的工作重点,有助于识别、评估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提升金融体系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 (三)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发展 为加强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管理,2021年1月22日,人民银行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储蓄国债(凭证式)是我国储蓄国债的首个品种,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发行的国库券。1994年以来,为满足政府筹资需要,我国开始面向居民个人和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凭证式国债,采用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方式记录债权关系,并逐步取代了国库券。2012年开始,凭证式国债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2017年,为了便于国债分类管理,凭证式国债正式更名为储蓄国债(凭证式)。 《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主要明确了储蓄国债(凭证式)的概念和范畴、发行方式、发行对象、计息方式、销售渠道等内容,规范了储蓄国债(凭证式)购买限额的设置方式和方法;规定了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凭证式)、提前兑取和兑取本金利息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处理流程;设置了承销团成员在具体办理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销售额度管理、手续费收取、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的原则、职责权限和禁止性规定等内容。 下一步,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将着力做好《办法》宣传工作,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广大投资者宣传《办法》和国债知识,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自我权益保护意识。针对《办法》出台后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跟踪和评估,确保《办法》出台后取得理想效果。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储蓄国债(凭证式)具有安全性高、起买点低、收益较高、变现灵活等特点,为筹集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储蓄国债(凭证式)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难以适应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的发展需要。《办法》填补了储蓄国债(凭证式)管理制度空白,为储蓄国债(凭证式)的业务管理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有利于储蓄国债(凭证式)健康持续发展。 二、观点聚焦 (一)易纲:避免金融科技滥用垄断地位 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在线上举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谈及金融创新时表示,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科技可以有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使金融服务惠及更多人,包括中小企业、低收入人群,并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金融科技也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可以触及到传统金融产品未能达到的地区。 易纲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直在移动支付、普惠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创新的环境,但同时也应该关注法律框架,比如数据归属权问题、如何保护消费者利益、如何避免滥用垄断地位等。 易纲在回应蚂蚁IPO是否会恢复的问题上强调,央行调研结果显示,用户对蚂蚁的满意度还是高的,但在涉及消费者隐私等环节上,蚂蚁集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任何事情都需要通过法治程序。 (新华社) (二)潘功胜: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中国监管路径 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评论文章,谈论中国金融科技风险和监管的关系。他表示,由于金融科技跨界、混业、跨区域经营的特征,相关风险的扩散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溢出效应更强。同时,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通常会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造成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此外,金融科技公司对于数据的渴求,可能导致其过度采集客户数据,侵犯客户隐私。 中国金融管理部门一直在密切跟踪金融科技对监管带来的挑战,并及时与国际监管同行加强沟通、分享经验。在金融科技兴起之初,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坚持公正、宽容的原则,打造审慎包容的监管环境,积极推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同时,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也持续进行制度的“补短板”,包括对金融科技和互联网平台公司的金融活动实施审慎监管,出台实施《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等。 潘功胜表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应该遵循“同样业务、同样监管”原则,落实穿透式监管,保持监管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的大体一致,坚决防止监管套利。在公平监管、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金融科技必能在资本合理扩张、保持创新活力和保护公众权利之间获取更好的平衡,实现科技向善。 (金融时报) (三)方星海: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1月29日,第二届中日资本市场论坛以线上方式举办。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坚定不移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日资本市场多层次、全方位的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19年6月推出的中日ETF互通项目进展平稳,首批东西双向共四对产品整体投资收益良好。2020年上半年,中国证监会取消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日本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和参与,野村证券和大和证券分别控股的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大和证券相继获准设立。2020年11月,修订后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新规发布,进一步降低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境内开展证券期货投资的准入门槛,简化了审核程序,扩大了投资标的范围,目前已有20家日资金融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 2021年,中国证监会将紧紧围绕“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总目标,不断深化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聚焦“十四五”规划中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核心任务。 方星海在谈及推动中日资本市场多层次合作时,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继续深化中日交易所合作,推动ETF互通项目持续拓展。其二,欢迎中日两国证券期货基金行业协会与经营机构加强交流互鉴与务实合作,共同为促进中日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其三,进一步加强中日资本市场跨境监管和执法合作,共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国证监会官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1年第5期

2021年02月01日

一、三峡新材26亿市值巨亏 最高22亿元 28日晚超70家公司发布业绩预亏,其中,三峡新材预亏金额最高。公告显示,预计2020年公司净利润亏损18亿元至22亿元,造成大额亏损的根源是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7亿元、计提商誉减值和商标减值11.5亿元。29日早开盘不久,三峡新材股价就跌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最新市值仅近26亿,预亏金额上限几乎占市值85%。截至2020年9月30日,仍有股东4.2万多户。对于巨额预亏,上交所当晚火速向三峡新材下发问讯函。公开资料显示,三峡新材是一家建材企业,主要从事浮法玻璃、玻璃深加工制品及新型建材产品的科研、生产与销售。2020年11月底,三峡新材实控人许锡忠因涉嫌骗取贷款,被广东省普宁市公安局刑事拘留,目前仍处于限制自由状态,其个人持有的公司股份已处于100%质押状态。(中国基金报) 二、集体跌停 5只创新未来基金一周惊魂 1月28日,易方达、鹏华、汇添富、华夏、中欧5只创新未来基金再度集体跌停,价格进一步向净值靠拢。自1月21日转场内交易,上市仅仅数日就经历了从连续涨停到连续跌停的过程,5只“命途多舛”的创新未来基金度过惊心动魄的一周。为何短短几日走势发生如此大变化?在业内人士看来,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溢价,是由前期二级市场可交易的份额少、交易不活跃、流动性不足导致的。在连续涨停后,越来越多的场外份额陆续转到场内,卖盘增加导致场内价格下跌。其实,由于溢价率过高,这5家基金公司曾多次发布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风险提示公告提醒,基金在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净值,并且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除了有份额净值变化的风险外,还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果溢价买入,可能使投资人面临损失。(中国证券报) 三、比特币很可能会彻底崩溃 BIS发出严厉警告 近期,虚拟货币比特币剧烈波动,在月初创下4.2万美元纪录新高后,目前持续受压,近日在3万美元大关附近徘徊。值此之际,国际清算银行(BIS)表示,比特币有与生俱来的风险性,只有央行才应该发行数字货币。“投资者必须意识到,比特币很可能会彻底崩溃,”因为当系统接近比特币的最大供应量(约2100万枚)时,它会变得很容易受到多数人的攻击,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卡斯滕斯(Agustin Carstens)周三在胡佛研究所发表演讲时说。卡斯滕斯是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BIS行长,他经常批评比特币,2020年比特币价格飙升了300%。2018年,卡斯滕斯将比特币描述为“泡沫、庞氏骗局和环境灾难的结合”。据Coindesk报价,比特币稍早跌穿3万美元关口,一度低见29298美元;最新仍跌1%,报31241美元。(FX168) 四、二战后最惨一年 2020年美国GDP萎缩3.5% 据路透中文网29日消息,美国经济2020年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萎缩,因新冠肺炎疫情令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减少,导致数千万美国民众失业并陷入贫困。报道称,尽管经济正在复苏,但随着2020年年底疫情加重,且政府近3万亿美元的援助资金耗尽,复苏势头明显放缓。这种疲态可能至少会持续到2021年的前三个月。经济前景取决于疫苗接种计划。美国总统拜登公布了一项1.9万亿美元的复苏计划,但在2020年年底政府已经提供了近9000亿美元的额外刺激措施,一些议员对新一轮援助计划的规模显示出抵触态度。报道援引白宫经济顾问Brian Deese称,美国商务部周四的报告凸显了国会通过拜登计划的紧迫性。Deese指出,“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我们就有可能面临经济危机持续下去的风险,这将使美国人更难重返工作岗位和重新站起来。”据美国商务部周四公布的数据,2020年美国GDP萎缩3.5%,为1946年以来最严重的萎缩,且为自2007-2009年大衰退以来GDP首次出现年度下滑。(中新经纬) 五、游戏驿站股价暴涨1700% 美股逼空大戏仍在上演 近日,美股散户与华尔街空头之间上演着一场逼空大戏,多年走下坡路的美国实体游戏零售商“游戏驿站”忽然成为全美最热门的投资对象,其股价自去年12月以来暴涨超1700%,期间多次触发熔断。众多散户抱团令至少两家做空“游戏驿站”的华尔街对冲基金“缴械投降”。而就在29日,游戏驿站股票被禁止开仓交易,美国证券交易平台罗宾汉实施了限制措施,以阻止其应用程序的用户购买“游戏驿站”等股票。据悉,除了“游戏驿站”,几只曾经风靡一时的知名股票同样获散户追捧。《纽约时报》27日报道,参与逼空行情的散户情绪复杂,包含“贪婪、厌烦、对能够教训华尔街感到幸灾乐祸”,也受到社交媒体上有关言论的煽动。美国证券交易平台罗宾汉采取的紧急行动,引发高度关注。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称,将全面审查这一事件。也有议员发文表示,罗宾汉此举不可接受。美国散户逼空行情将如何收场,引人关注。(每日经济新闻)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0年度人民币汇率

2021年02月01日

202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趋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上升值了6.5%。人民币兑欧元汇率总体上贬值了2.7%。人民币兑日元总体上升值了1.3%。人民币兑CFETS篮子指数和BIS篮子指数升值了4%左右。202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表现十分亮眼,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既低于美元指数贬值幅度,也低于欧元兑美元升值幅度。 2020年6月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单边快速升值的原因有四:一是,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与美国的冲击存在时间差,再加上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反应速度与政策力度显著好于美国,使得中国经济复苏程度迄今为止显著好于美国,进而导致中美无风险利率之差显著拉大,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二是,中国金融市场加快了向外国机构投资者开放的步伐,中国金融产品也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全球金融指数,这总体而言也会增加外国投资者对中国金融资产的配置。三是,疫情之后,发达国家央行实施了史上最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四是,美元指数自身在波动中下行。随着疫情在美国的深化,美国经济增速与无风险利率双双下行,进而造成美国与其他重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差与利差均显著收窄,导致2020年3月下旬以来美元指数总体贬值。 2020年6月以来人民币汇率较快升值将会带来两个潜在风险:一是,人民币兑美元有效汇率过快升值,在经过一段时滞后可能冲击出口;二是,短期资本流入过快,继续助推汇率升值,并且可能带来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2021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围绕6.4左右的中枢水平重新呈现双向波动态势,而非继续延续2020年6月至2020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单边快速升值的趋势。如果中国央行开始采取更加中性的外汇与资本管制政策、中国央行重新采用边际放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复苏超预期、中美双边摩擦超预期恶化,那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再度贬值。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1年第3期,总第19期)

2021年01月29日

IMF 持续的全球不确定性 IMF发表报告,就主要系统性经济体(即七国集团国家及中国)对全球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报告参考了“经济学人智库”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20年第四季度对143个国家的国别报告,构建了世界不确定性指数,以衡量主要系统性经济体对其他国家的“不确定性溢出影响”。该指数显示,尽管当前的不确定性已经从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的峰值下降了约60%,但仍比1996~2010年的历史平均水平高50%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该指数,报告指出,系统性经济体的确对全球不确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总体的影响较小,只有美国和英国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其中,过去四年里,与美国有关的不确定性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程度约为13%,峰值水平约为30%——约占全球不确定性增幅的20%。与英国退出欧盟谈判有关的不确定性对过去四年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影响程度约为11%,峰值水平超过30%。[1]  PIIE 给美联储金融监管副主席的建议 PIIE高级研究员Anne Gelpern指出,在下次经济冲击之前,美联储应当优先提升金融系统的韧性,及时确认、处理新形势下的不稳定因素。基于这一观点,她对美联储金融监管副主席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应当吸取疫情中的经验,对放松监管的尝试进行反思。自2017年以来,美国的决策者逐渐放宽了金融监管的力度,但是这些变动的后果很难量化。同时,疫情对金融的影响也很难及时地体现在各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在疫情下,放松金融监管政策是存在潜在风险的,可能会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第二,应该建立对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监管框架,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银行金融活动的监管。疫情暴露出货币市场基金、短期资金市场及其他非银行金融环境的脆弱性。特朗普政府曾经试图使用管控金融活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脆弱性,但没能成功实施任何基于金融活动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条例。尽管如此,完全基于机构进行监管也存在着三个弊端:不能很好地掌握金融市场动向、不能很好管控非银行金融机构、涉嫌违反美国法律。因此,要达到金融稳定,美联储需要对金融机构及活动同时进行监管。第三,美联储应当在制度上进行调整,来适应四点变化:(1)压力测试及公开报告的要求降低,沃尔克规则进行了调整,使得监管者有了更大的自由裁量权;(2)金融服务监督委员会(FSOC)和财政部金融研究办公室的合作减少,导致金融监管机构不能灵活地应对新的风险;(3)美国对中型银行、保险公司、会计准则和操作风险等方面的监管实践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4)由于科技公司不受金融方面的监管,科技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将会持续对金融监管形成挑战。[2] BIS 对大型金融科技企业的政策选择 卡斯滕斯于1月21日发表演讲,主要讨论了公共政策如何面对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大型金融科技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其独特的商业模型。大型金融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客户活动、数据以及网络效应,而这三点要素相辅相成,产生了正循环:在客户活动中,企业可以收集到客户数据;通过网络效应,数据进一步产生客户活动。但这一特点也使得大型科技企业的存在对公共政策的四点目标(市场公平竞争、金融稳定、市场诚信及消费者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卡斯滕斯认为,面对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带来的冲击,公共政策应该实施基于机构的监管方式。他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行为的监管方式是无效的。虽然目前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存在着垄断的问题,但是这些企业其实完全符合各个国家制定的金融行为标准。同时,在完全基于活动的监管下,银行也可以将一些非接受存款的活动排除在审慎监管的范围之外。因此,要彻底解决市场竞争不公的问题,公共政策需要面向机构。目前,美国、中国及欧盟都采取了这一方法,对部分企业(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了特别的事前要求。未来,各国相关当局应该开展进一步研究,解决大型金融科技企业潜在的系统性影响,并引入具体措施来保障金融体系能够具备足够的韧性。[3] 欧央行 欧央行披露货币政策决定 欧央行理事会于1月21日宣布将持续实施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披露了四点政策决定。第一,边际贷款便利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及存款便利利率将会继续维持在0.25%、0%及-0.5%的水平。根据理事会的预期,在通货膨胀率能够强劲地趋向于2%前,主要欧央行利率依旧会保持在当前甚至是更低的水平。第二,继续实施疫情紧急采购计划(PEPP),采购总额为18500亿欧元。该计划会延续至理事会判断疫情结束(不会早于2022年3月),以保证疫情期间金融条件稳定,具体的采购金额会随着金融环境的改变进行调整。理事会保证至少在2023年年末之前,将会持续对PEPP下已购买的到期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PEPP在未来推出的投资组合都将受到管理,以避免干扰到货币政策的适当性。第三,继续资产购买计划(APP)。在该计划保持每月净购入200亿欧元资产,以强化欧央行政策利率带来的宽松效果,直到欧央行开始上调利率才停止。第四,理事会将继续通过再融资业务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其中,定向长期再融资业务Ⅲ(TLTRO Ⅲ)将会继续支持银行向企业和家庭提供贷款。[4]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Hites Ahir, Nicholas Bloom, Davide Furceri, “What the Continued Global Uncertainty Means to You,” https://blogs.imf.org/2021/01/19/what-the-continued-global-uncertainty-means-for-you/ [2] Anna Gelpern, “Memo to the Federal Reserve on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ystem against Future Shocks,”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memo-federal-reserve-strengthening-financial-systems-against [3] Agustin Carstens, “Public Policy for Big Techs in Finance,” https://www.bis.org/speeches/sp210121.htm [4] ECB Press Release,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pr/date/2021/html/ecb.mp210121~eb9154682e.en.html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