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4期

2023年04月03日

一、我国将防范化解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风险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3月26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表示,我国将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确保粮食、能源等重要资源的安全,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风险,构建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郑栅洁还表示,中国将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价格、环保、区域等政策的协同配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证券时报网) 二、加密货币并没有解决信用货币存在的问题 潜藏很多风险 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数字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圆桌会上表示,要加快完善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监管机制。金融监管是保障数字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监管缺失会加剧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宣昌能表示,从目前实际运行来看,强调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特别是那些凭空产生的加密货币,并没有解决信用货币存在的问题,而且加密货币交易过程中涉及到与法定货币的兑换、杠杆交易等,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在交易平台、发行方或者交易商、做市商手中,所以这本身又是一个非常中心化的进程,潜藏了很多的风险。宣昌能指出,这个领域缺乏有效监管,屡屡发生市场操纵欺诈、滥用关联交易、挪用客户资产或者把客户资产和自有资产混同操作,近期也出现了一些暴雷风险,FTX、币安等平台在美国受到了监管部门的调查。(澎湃新闻) 三、我国外债规模保持基本稳定风险总体可控 3月3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2年末中国全口径外债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等值24528亿美元。对于当前我国外债形势,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我国外债规模保持基本稳定。2022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全球通胀高位运行以及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外债规模有所下降。截至2022年末,我国全口径外债余额较2021年末减少2938亿美元,降幅10.7%。其中,汇率折算因素造成外债余额下降1046亿美元,对外债余额下降贡献度为36%。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经济运行企稳回升,2022年四季度外债降幅较2022年二、三季度大幅收窄。王春英表示,2022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3.6%,债务率(外债余额与贸易出口收入之比)为66%,偿债率(外债还本付息额与贸易出口收入之比)为10.5%,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42.8%。上述指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分别为20%、100%、20%和100%)以内,我国外债风险总体可控。(证券日报) 四、杜绝信用债风险 台账管理运用信用债到期日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内蒙古连续55个月未出现债券市场违约事件,紧紧守住资本市场零违约底线,达到预期目标,直接融资局势良好。内蒙古对债券实行到期日管理,对摸排出的兑付高风险债券,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债券兑付到期日前90天,召集属地政府、监管部门检查风险债券兑付方案可行性;到期日前30天,跟踪发债企业筹措兑付资金情况;到期日前3天,检查企业兑付资金到账情况。此前,内蒙古对列入风险类的12家企业发行的15只债券,由监管部门发出风险提示函,及早组织指导债券发行主体,研究制定资金筹措方案,保障如期兑付资金。近年来,内蒙古企业公开市场债券融资年增20%以上,逐步从数百亿元跃升至千亿元级别。内蒙古精心维护来之不易的优良信用环境,高度重视信用债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企业提升直接融资占比,融资数量大幅增长,费用逐步降低,形成良性互动局面。(新华财经) 五、多家华尔街投行发出警告 警惕美国商业地产爆雷 近期,美国银行业动荡,加剧了市场对美国商业地产面临信贷紧缩的担忧情绪。多个华尔街投行警告称,美国商业地产可能会成为继银行业之后再出现爆雷的行业。据美国银行与高盛分析,中小地区银行承担了美国多达68%至80%的商业地产贷款业务。一旦中小银行被迫提高流动性储备而收紧贷款,美国商业地产将面对信贷紧缩的冲击。目前,由于居家办公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美国商业地产的写字楼使用率尚不足50%。也就是说,大量商业地产的租金收入水平不高,但却在面临借贷成本上升的难题。(央视财经)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1期

2023年03月27日

一、监管动态 (一)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 近年来,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持续发展,业务形式不断创新。为厘清各类信托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引导信托公司以规范方式发挥信托制度优势,丰富信托本源业务供给,巩固乱象治理成果,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强调信托公司受托人定位,根据各类信托服务的实质,以信托目的、信托成立方式、信托财产管理内容为分类维度,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并在每一大类业务下细分信托业务子项,规范每项业务的定义、边界、服务内容和禁止事项,明确分类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是推动信托行业转型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对于促进行业回归本源、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常态化发行相关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要求,进一步健全REITs市场功能,推进REITs常态化发行,完善基础制度和监管安排,近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常态化发行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将进一步完善相关业务规则。 (证监会官网) 点评 推进REITs常态化发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充分发挥REITs助力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和降低实体企业杠杆率的重要作用,可以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人民银行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为完善央行金融法治体系,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近期人民银行对2021年12月31日之前发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开展了系统清理。经清理,人民银行废止了以人民银行名义单独发布的11件规章和36件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主要内容已被新制度替代或与新情况不符。如《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管理规定》等规章主要内容已被《同业拆借管理办法》等制度替代;《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进一步做好客户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主要内容已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替代。对于与其他部门联合发布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人民银行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清理,清理结果将陆续发布。 (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人民银行全面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牢牢把握金融法治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努力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为防范化解风险、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二、观点聚焦 (一)易纲:中国金融业运行稳健,总体风险可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的90%以上,总体稳健,外汇储备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 易纲介绍,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过去三年,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了5500亿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降到了300多家,降了一半,不少省份目前已经没有高风险机构。 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在去年已经完成了历史上承担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改革成本的核销任务,进一步夯实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财务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中国青年网) (二)黄益平:消费最终要由收入和信心支持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的作用显著,但消费相对疲软;二是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扩张,生产成本较低、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随着高质量发展对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提出更高要求,中国曾经非常擅长的“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将来不得不发生改变,今后更多要靠国内市场来推动。 (中新经纬)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3期

2023年03月27日

一、债市统一监管有利防范化解风险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在直接融资方式中,公司债券融资占比已远超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比例。与此同时,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压力较大,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需要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和监管执法。长期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一直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九龙治水”的背后,往往会形成多头监管,造成监管套利,影响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监管标准不统一、功能监管缺位,监管规则效力层级较低、监测监控体系缺乏协调、行政监管力量薄弱,都呼唤金融监管与时俱进,以增强债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我国提出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的债券市场,确立了人民银行、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协同配合做好债券市场监管的协作机制。在新形势下,监管的统一性、协调性还需要强化。此次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理顺了债券管理体制,公司债券发行实现全面统一监管,可有效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债市风险。(中国经济网) 二、多家房企退市风险悬顶 自去年4月份开始,由于未能按时披露2021年度业绩,港股上市的超十家房企开始停牌,除了日前复牌的佳兆业、景瑞控股外,目前中国奥园、融创中国、世茂集团、中国恒大、花样年控股等企业仍在沉寂中,等待在资本市场获得“通行令”。一位已停牌出险房企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开始筹备公布延期的业绩,债务重组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中,虽然没有具体时间表,但企业正在努力恢复正常经营状态。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倪虹也重点提及房企风险化解问题。他表示,一方面要对优质房企一视同仁,支持优质国有房企、民营房企,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另一方面抓出险房企,帮助出险房企“自救”,同时严格依法依规处置。克而瑞方面认为,房企纾困的核心在销售,有了销售回款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房企的资金和债务问题。目前楼市的复苏回暖基础并不牢固,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精准对症、扩大内需的要求下,业内仍在期待楼市的利好政策继续跟进。(第一财经) 三、新一轮保险互联网营销乱象整治即将开展 整治销售误导,监管再次从源头上重拳出击。据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保险机构销售人员互联网营销宣传合规性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自2023年4月3日起,各保险机构及销售人员就互联网营销宣传合规性开展为期3个月的自查整改工作。据悉,此次自查整改除了开展周期长、覆盖主体广之外,检查面还宽到对销售人员群发信息要自查、保险知识科普要授权、不得以个人名义增员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通知》以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合规性自查整改为抓手,体现了行业销售误导治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在个人营销体制改革及消保新规全面贯彻落实的背景下,保险机构宜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完善现有营销体制,持续加强业务经营合规管理。”(财联社) 四、洋河股份2亿元信托理财“踩雷” 根据洋河股份最新公告,其全资子公司江苏洋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收到中航信托发来的《中航信托·天新湾区更新 10 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延期公告(含第 1 期、第 2 期)》显示,信托计划预设存续期限已届满,项下财产未能完成变现,信托计划将延期。据介绍,洋河投资于2021年2月26日、2021年3月1日,分别出资10,000万元认购了“中航信托·天新湾区更新 10 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 1期”、“中航信托·天新湾区更新 10 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 2 期”,合计投资“中航信托·天新湾区更新 10 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000 万元,产品预设存续期限 24 个月。洋河股份表示,目前洋河投资共收到“中航信托·天新湾区更新1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收益13,763,013.71元。截至公告日,信托产品本金20,000万元及在2021年12月20日之后的预期收益未收回。洋河股份称,已与受托人沟通,对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并将督促受托人等相关方履行合同义务,尽最大努力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的权益。(财联社) 五、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 鲍威尔释放重大信号 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75%-5%之间,为2007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保持了2022年3月以来最慢加息步伐,符合市场共识预期。随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召开新闻发布会期间,美国财长耶伦的一番表态美股应声大跌。其表示,美国政府不考虑扩大联邦存款保险的范围。这番表态落地后,美国银行股尾盘大跌,跌势迅速蔓延到整个大盘,美股三大指数集体跳水,道琼斯指数尾盘最大跌幅超731点,截至收盘,纳指大幅收跌1.60%,标普500指数跌1.65%,道指跌1.63%。在银行业遭遇流动性风暴的背景下,恐慌与不安的情绪持续笼罩着美国金融市场,美联储官员的任何表态,都将牵动着市场的心弦。鲍威尔表示,如果不解决个别的银行业问题,可能会威胁到银行系统,将继续密切监测形势,准备利用所有工具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券商中国)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0期

2023年03月20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 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金融稳定工作会议。 会议认为,2022年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中央巡视整改,有效处置化解突出风险点,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果,有力维护了金融稳定大局。 会议指出,我国金融运行整体稳健,风险可控。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资产占比超过九成,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经营稳健,特别是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压舱石”。少数问题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取得重要进展,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力整治,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稳定系统要牢牢坚持党对金融稳定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统筹发展和安全,压实金融风险处置各方责任,积极稳妥压降存量高风险机构。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点评 此次会议强调,要加强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监测、预警、评估,推动金融风险早发现、早纠正、早处置,加大追赃挽损和反腐问责力度,防范道德风险。要加快推进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稳定立法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制度,更好发挥存款保险功能。 (二)中国银保监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3月13日,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会和委务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具体任务。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推进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抓好贯彻落实。时刻牢记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以实际行动支持民营经济和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壮大。围绕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不断织密金融稳定安全网,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快速恢复,市场流通明显改善,金融体系运行平稳,各种风险总体可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得到彰显。要围绕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积极主动作为,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要全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向好,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做好对投资的融资保障,助力社会领域加快补短板,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更好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要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机构治理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各类银行保险机构回归本源,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稳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制度型开放。要坚持底线思维,及时处置各类风险隐患,深化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此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优化和调整金融监管领域的机构职责,对于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解决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 3月16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就证监会系统抓好贯彻落实作出部署。 证监会党委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推动注册制改革走稳走深走实,坚定扩大制度型开放,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大力度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质效。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助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成长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直达力,让民营企业更有获得感。 证监会党委深刻认识到,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要深刻领会这次改革对于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机构改革任务。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严肃纪律要求,坚持稳字当头,坚持机构改革和监管主责主业“两手抓”,扎实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保障各项工作正常运转、有序衔接。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此次会议强调,要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和部署,积极主动作为,不折不扣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深入推进资本市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要坚定不移推进证监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二、观点聚焦 (一)王春英:2月份我国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3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就2023年2月份外汇收支形势答记者问时表示,2月份我国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王春英表示,2月份,银行结汇和售汇规模基本相当,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更趋平衡。春节开工后企业原材料进口和补库存增加,相关涉外支出有所上升,体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综合2023年前两个月情况看,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顺差314亿美元,跨境资金流动总体开局良好,境内外汇市场供求保持基本平衡。 王春英表示,2月份,市场主体外汇交易行为保持理性。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客户向银行卖出外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收入之比)为70.3%,环比提升8.9个百分点,显示市场主体呈现“逢高结汇”的理性交易模式,结汇意愿有所增强。衡量售汇意愿的售汇率(客户从银行买汇与客户涉外外汇支出之比)为68.6%,环比基本持平,说明市场主体购汇意愿总体稳定。 货物贸易继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盘作用。2月份,货物贸易涉外收支顺差259亿美元,与2022年同期基本相当,仍保持较高规模。服务贸易逆差4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均略有回落,在跨境旅行支出有序恢复的同时,部分新兴服务业出口稳步增加。 展望未来,王春英表示,我国外汇市场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平稳运行。当前,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步伐有所加快,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持续回升,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稳定的基础更加坚实。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资产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凸显,仍将吸引外资稳步投资境内市场。此外,我国外汇市场韧性增强,市场主体更加成熟、理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 (二)世界银行:金融科技与金融的未来报告 近日,世界银行在最近发布的《金融科技与金融的未来报告》(Fintech and the Future of Finance Overview Paper)讨论了金融服务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强调政策制定者和金融监管者需要应对新挑战并支持负责任的创新的必要性。 报告表示,使用金融账户的成年人比例大幅上升,从2011年到2021年上升了30个百分点,达到71%,这要归功于移动货币等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科技提供安全收付款的能力,提供了获得储蓄、信贷和保险产品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扩展商业、降低风险和规划未来。 报告指出,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都在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发展,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和增长。在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和企业依靠技术,特别是移动货币和电子支付来维持金融服务和商业活动。借助数据、分析和嵌入式金融等新商业模式,数字金融服务能够在维持充满活力的信贷市场以支持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复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提醒,金融科技也给消费者、供应商和更广泛的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风险。数字化给竞争、金融稳定、诚信、消费者和投资者保护以及数据隐私带来了挑战。新的市场集中领域可能会阻碍未来的竞争。信用报告系统之外的数字贷款可能会让贫穷的消费者负债累累。没有监管或监管不足的金融科技和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滥用他们获得的消费者数据和市场权力。已证明非常不稳定的加密资产被出售给可能不完全了解这些市场中存在的重大风险的投资者和客户。如果监管者和监督者不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监督金融体系的方式,那么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带来的不断上升的风险可能会掩盖金融科技带来的收益。 最后,报告建议,政策制定者必须确保监督和监管框架与创新、包容、竞争、诚信和稳定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重点是消费者保护。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让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务促进韧性和包容性发展,应当在鼓励创新和管控风险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世界银行官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2期

2023年03月20日

一、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日前,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底线思维,织密金融安全网,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平稳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增强忧患意识、斗争精神,妥善应对美西方遏制打压。会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人民银行党委坚决拥护,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严明政治纪律,坚定决心和信心,不折不扣落实好机构改革各项任务。(中国新闻网) 二、券商违规再迎监管重拳 年内9家机构被罚 加强投资者保护,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近期发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其中,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是资本市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一环,也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年内,监管就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动真格,多家券商因业务违规相继领罚。记者据证监会及证监局网站统计,年内至今,已有9家券商被处罚或遭立案,涉及光大证券、民生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华金证券等,事发定增、新三板挂牌、债券承销、基金销售等相关业务。其中,国融证券连收两张罚单,新三板挂牌、债券业务被“点名”;东北证券遭立案调查,事发豫金刚石45亿定增旧案。除证券公司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也是资本市场上重要中介机构,其执业质量和水平,长期成为监管关注重点。(第一财经) 三、7天6板后爆雷 公司及实控人等被罚 3月15日晚,ST花王发布公告,当天公司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江苏证监局拟决定对公司及实控人肖国强等人给予警告并合计罚款390万元。近日,ST花王实现7天6板,股价暴涨近三成。近年来,公司业绩持续亏损,巨额违规占资问题仍未解决,重整及预重整事项也悬而未决。据查明,2019年,在肖国强的组织、指使下,ST花王以项目备用金借款、支付供应商款项、预付供应商款项的名义划出资金,通过多个中间方账户最终划转至肖国强、肖国强实际控制的花王集团及花王集团全资子公司江苏利鑫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账户,导致肖国强及其关联方违规占用公司资金共计8200万元,占2019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6.54%。截至目前,肖国强及其关联方已归还7200万元占用资金,仍有1000万元占用资金未归还。上述资金划拨并非基于真实业务,实质构成肖国强及其关联方对ST花王资金的非经营性占用,属于应当披露的关联交易。但公司未在2019年年报中予以披露。(中国证券报) 四、警惕买房“0首付” 监管部门已出手 日前,苏州市某楼盘打出“0首付、拎包入住”的广告。在记者调查中,该楼盘售楼处多名工作人员主动向记者营销“0首付”的活动“亮点”。记者了解到,该楼盘工作人员所谓的“0首付”,并非不需要支付首付款,而是开发商通过做高合同价格的方式,增加购房者可贷出的按揭贷款额度,并建议购房者申请“装修贷”等消费类贷款获取资金支付首付款。多位业内人士指出,“0首付”的暗箱操作,与监管政策相违背,涉嫌违法违规,早已被明令禁止。从广告宣传的角度来看,根据相关规定,相关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而“0首付”“0月供”等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涉嫌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从购房成本来看,开发商“支招”降低首付的方式,表面上在短期内可缓解购房者资金周转压力,但实际上可能扩大负债金额,形成新的贷款成本。此外,“零首付”“首付贷”等方式在本质上是违规的,购房者还面临被银行拒贷、断贷的资金风险和信用风险。(中国证券报) 五、硅谷银行破产风波蔓延 二级市场股价暴跌 从被评为美国最佳银行到宣布破产,硅谷银行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硅谷银行破产风波的核心是美联储加息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具体而言,存贷款利息差是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由于疫情期间没有太多合适的投资方向,硅谷银行只得将大量存款用于购买久期较长的美国国债与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短债长投”成为了硅谷银行的盈利策略。然而,自美联储加息进程开启,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面临巨大压力。一方面,美国国债利率上行,导致美债价格大幅下挫,银行的投资蒙受损失;另一方面,美债长短端利率倒挂,近端储户要求的收益高于远端美债能获得的收益,导致银行的盈利出现问题。随着硅谷银行宣告破产,其二级市场的股价也发生暴跌,其中3月9日大幅下跌60.41%,盘后进一步大跌21.82%至82.90美元,3月10日盘前,硅谷银行再度暴跌58.75%至43.74美元/股,公司不得不紧急临时停牌,这使得持有硅谷银行的基金也受到波及。(券商中国)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9期

2023年03月13日

一、监管动态 (一)国务院: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新华网) 点评 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利于更好形成监管合力,同时也有利于构建符合现代金融混业经营创新发展特点的监管框架,更好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将证监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由证监会统一负责公司(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 (新华网) 点评 将企业债的具体发行审核职责划入证监会,为债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有利于债券市场更规范运行。 (三)银保监会:将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 近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部署开展为期六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 《通知》要求,各地银保监局要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排查,并选取重点机构开展现场督导,指导机构规范与贷款中介机构的合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主动开展自查,及时主动挖掘并报告不法贷款中介线索。 (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银保监会布置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高自主获客意识,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提升自主经营能力。 二、观点聚焦 (一)易纲:就加强金融监管领域改革谈了四点认识 第一,关于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地方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中,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有利于加强监管,提高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要为化解风险提供有力保障。第三,完善金融资本管理体制,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改革方案落实中要稳妥。第四,加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统一规范管理,要做好切实可行的方案。 (中国银行保险报) (二)黄益平:务实的金融改革要满足可行性条件、结果导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务实的金融改革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任何改革政策都要满足“可行性”的条件;第二,改革措施的决定与评价主要以结果导向。 黄益平指出:现在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应该已经比较清晰,简单说就是市场化程度要提高、国际化要提高、资本市场的作用要提高、监管的效能要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仍会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务实改革的措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1期

2023年03月13日

一、地方债风险防控 遏制增量和化解存量并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多位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地方变相举债的行为将继续被严控,隐性债务的增量将被严格遏制。未来各地可能进行的债务置换值得密切关注,财政和金融机构或将合力推进部分地方债务置换。近年来,为了对冲经济下行,扩大有效投资,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保持较快增长。财政部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从2019年底的21.1万亿元增至2022年底的35.1万亿元,三年间新增约14万亿元。这些资金投向民生等重大项目中,对于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根据安排,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较去年略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财政厅厅长赵庆业表示,2023年,通过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等,促进经济稳定恢复。(上海证券报) 二、规范城投融资 监管点名政信类信托违规风险 近期监管特别提示政信业务正在抬升的风险。在2023年度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上,监管通过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仍有个别信托公司为承担地方隐性债务的融资平台,违规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违规协助地方新增隐性债务;二是大量城投债投资未纳入新增信政业务管理,相关业务缺乏有效管控,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三是非标转债城投债投资潜藏违规行为;四是2022年相关非标融资已出现违约,未来信托公司政信业务违约风险呈上升趋势。除了隐性债务外,政信业务中的城投债投资也需关注潜在风险,包括大量城投债投资未纳入新增信政业务管理、非标转债城投债投资潜藏违规行为等。受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投资标准化城投债的信托产品需要彻底转变非标业务思维,建议压缩单券投资模式下的城投私募债投资。(中国经营网) 三、违规出借账户 券商被判担责50%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公布了一则二审裁判文书,判决结果显示,恒泰证券因员工违规出借账户,被判与客户分别承担50%的责任。回溯案件,郑某某和恒泰证券的合同纠纷于2021年8月立案,一审法院判决,因出借账户对客户造成的损失,恒泰证券与客户分别承担50%的责任。但双方都对一审判决不服,遂向温州中院提起上诉。经温州中院审理认为,审法院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作出的政处罚决定书,认定案涉账户资提供给他使形成的资损失由恒泰证券承担相应的赔付责任,并不当。恒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诉主张员工张某等借证券账户的为不构成职务代理或表见代理,温州中院不予采信。审法院酌定恒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对案涉资损失承担50%的赔付责任,理由分析合理且充分,温州中院予以持。综上,温州中院作为二审法院判决维持原判。除郑某某对外,记者发现还有两名客户因违规出借账户一事起诉了恒泰证券,法院也都给予了相同的判罚。(中国基金报) 四、金谷农商银行2022年净利润下滑超六成 不良贷款率升至3.01% 近期,中国货币网披露金谷农商银行2023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同步公布了该行部分业绩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金谷农商银行收入、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同比下滑66.23%。金谷农商银行2023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披露的数据显示,该行2022年总资产、总负债实现增长,但增幅均未超1.00%。截至2022年末,该行总资产674.9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3亿元,增幅0.80%;总负债607.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19亿元,增幅0.53%。经营情况来看,2022年,金谷农商银行各项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均下滑。数据显示,2022年,该行实现各项收入25.78亿元,同比下滑0.15%;利润总额1.32亿元,同比下滑67.65%;净利润1.29亿元,同比下滑66.23%。值得关注的是,金谷农商银行资产利润率已连续三年未达到监管要求。截至2022年末,金谷农商银行资产利润率0.19%,2020年、2021年,该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58%、0.58%,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不应低于0.6%。资本充足率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金谷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13%,较上年末减少1.89个百分点。(中国网财经) 五、虚拟货币特许经营银行爆雷 当地时间3月8日,Silvergate银行的控股母公司Silvergate Capital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按照适用的监管程序,有序地结束银行业务,并自愿清算银行。据官网介绍,Silvergate银行成立于1988年,于2013年开始涉足虚拟货币领域,主要从事金融科技和虚拟货币创新业务,是一家虚拟货币特许经营的银行。其专有的SEN是一个技术平台,连接了1600多种虚拟货币交易平台、金融机构、对冲基金和零售参与者。由于全年无休运行和即时法币转账,且连接了全球的加密市场参与者,Silvergate成为虚拟货币行业与美元等法币兑换的首选银行。Silvergate的危机源于头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FTX于2022年4月的破产。摩根大通周四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虚拟货币银行Silvergate的倒闭和SEN的关闭对虚拟货币行业构成了挑战。该报告补充说,由于对虚拟货币风险的监管审查加强,目前似乎不太可能有新的存款机构入场。这意味着给美国的机构加密投资者,尤其是规模较小和不太成熟的市场参与者,留下的选择不多,他们很可能会在欧洲或其他地方寻求银行服务。(中国证券报)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