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7期

2023年05月08日

一、监管动态 (一)银保监会:2022年保险业偿付能力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 银保监会通报2022年度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显示,2022年,保险业偿付能力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风险总体可控。 2022年,保险业运行平稳。一是保费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8.9%;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2022年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远高于100%的达标线。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186%、300%。三是 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整体保持稳定。2022年末,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风险小的A类公司49家,风险较小的B类公司104家;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即中风险公司)16家;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即高风险公司)11家。 (中国银保监会微信公众号) 点评 银保监会完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实施偿付能力新规则,引导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发展;修订发布《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增加风险处置资源;完善偿付能力监管评估体系;积极推进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工作,有效引导了保险业的运行平稳。 (二)银保监会:如期完成“明天系”保险机构接管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度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2022年,银保监会持续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质效,加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保险业偿付能力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风险总体可控。《通报》提到稳妥有序推进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如期完成“明天系”保险机构接管。 (中国银保监会微信公众号) 点评 银保监会创新处置模式,建立风险处置专项工作机制,成立专班或专责组推动高风险机构风险化解,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属地责任,制定风险处置方案,对高风险机构实行贴身监管,有助于防范流动性、涉众事件等风险隐患。 (三)证监会:推动科技创新领域企业发行REITs 近日,证监会制定印发《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求,优化融资服务机制,实行科创企业“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参照适用知名成熟发行人制度,大幅缩短科创债审核注册时限,提升科创债全链条业务服务质效等。 (证监会) 点评 《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对于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质效,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更好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积极作用。 二、观点聚焦 (一)孙天琦:需关注地方隐性债务对当地中小法人银行的潜在风险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近日表示,目前一些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资产端看,有些银行的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低、非贷款类资产占比高。从负债端看,有些银行的居民储蓄比重低,批发性资金来源占比高。这种商业模式是市场演化的结果,是多样化商业模式的一种,问题是这些商业银行是否都具备了相应的微观和宏观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能力能否跟上,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还需关注地方隐性债务对当地中小法人银行的潜在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 (二)黄益平等: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的八点建议 提高金融监管的效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顺应市场、统筹政策、夯实监管、支持创新的原则。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第一,加快金融监管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明确监管目标与职责,合理区分监管与宏观调控、监管与经济发展、监管与金融行业发展。第二,提高微观审慎监管标准,加强对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经营常规化、动态化监管。第三,建立监管问责制度,加强监管政策的落地与执行,明确依法取缔非法金融活动(无牌经营金融业务)的部门和程序。第四,进一步完善“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职责边界和权责划分,不断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第五,统一地方金融监管的标准与政策,明确地方金融监管的权责匹配,加强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的监管协调。第六,以金融监管创新支持负责任的金融创新,利用数字技术为监管赋能;同时,大幅增加包括编制、经费与技术方面的金融监管资源的投入,提升监管能力。第七,央行、监管与财政应共同构建国家金融安全网,设立金融风险处置基金,同时更多地依靠市场方式取代政府的隐性担保,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第八,在机构监管模式中应重视功能监管对提升监管效能的作用;借鉴“双峰”监管模式的经验,加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9期

2023年05月08日

一、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196% 风险总体可控 5月4日,银保监会公布2022年度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工作情况,通报指出,保险业偿付能力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风险总体可控。通报显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以来,在引导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通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风险小的A类公司49家,风险较小的B类公司104家;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即中风险公司)16家;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即高风险公司)11家。对比2021年末,C、D类公司数量均有所增加,其中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数量涨幅最快,增加了7家;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数量为2021年末的两倍,达到16家。不过,从2022年全年情况来看,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整体保持稳定,年末风险小的A类公司数量有所回升。银保监会在2023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是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坚决整治恶性竞争乱象,研究出台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券商中国) 二、大中型银行中5家房贷余额下降 不良率走高 面对居民排队“提前还房贷”,银行的压力有多大?个人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如何变化?4月末全部出炉的上市银行2022年年报中披露的个人住房贷款数据或可一窥。记者梳理发现,在处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第一档和第二档共计19家上市银行中,2022年有5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相较2021年末,出现下降。同时,在披露个人按揭贷款资产质量的上市银行中,不良率全部上升,不过从绝对值看风险可控。这19家上市银行中,包括第一档中资大型银行中的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第二档17家中资中型银行的13家,分别为10家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国有大行依旧是房贷市场的发放主力军,2022年全年,工、农、中、建、交、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合计增加4049亿元,相比2021年全年24843亿元的合计新增规模,缩水明显。具体来说,2022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最多的三家国有大行是农行、建行和邮储银行,新增规模都超过了900亿元。(澎湃新闻) 三、超40股罕见集体跌停 退市风险警示潮袭来 随着年报披露结束,新ST股遭到“跌停潮”。5月5日早盘,沪深两市47股跌停,除海森药业外,其余均属于ST板块,42股为近期年报披露前后因财报相关问题“戴帽”的ST股。创业板、科创板各有1股因今日“戴帽”跌停,*ST红相、*ST慧辰均20cm跌停。从跌停板封单来看,9只ST股跌停板封单逾百万手,*ST蓝光封单超500万手,*ST庞大、*ST搜特、ST阳光城封单在200万手以上。22股封单资金在1亿元以上,ST工智、ST恒久、ST华铁、*ST正邦封单资金超3亿元。历史数据来看,年报披露前后的4月、5月,ST板块普遍大幅下跌,2022年、2023年4月板块指数分别下跌17.93%、10.97%,而2016年-2020年5月,板块指数均有5%以上的跌幅,其中2019年跌幅达到20.81%。目前ST板块共有5只科创板个股,28只创业板个股,其涨跌幅限制均在20%,板块振幅亦将扩大。(证券时报) 四、停牌的可转债竟“复活” 一度大涨17% 5月5日,上交所发布关于嵘泰转债停牌及相关交易处理情况的公告称,2023年4月26日,江苏嵘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关于实施“嵘泰转债”赎回暨摘牌的公告称,嵘泰转债最后一个交易日为2023年5月4日,自2023年5月5日起将停止交易。公司后续分别于4月27日、4月28日、4月29日、5月5日发布4次提示性公告。然而,2023年5月5日早盘,因技术原因,该可转债仍挂牌交易。本所发现后,于当日上午10时10分实施停牌。经统计,嵘泰转债在匹配成交阶段共成交8.35万手,累计成交9754万元。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规则》第一百三十条等相关规定,嵘泰转债2023年5月5日相关匹配成交取消,交易无效,不进行清算交收。嵘泰转债的转股和赎回不受影响,正常进行。对于该事件的发生,上交所深表歉意,并表示将妥善处置后续事宜。(每日经济新闻) 五、耶伦警告美债务违约最早下月发生 当地时间5月1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美国政府可能最早在6月1日发生债务违约。如果成真,这将是美国历史上的首次债务违约。债务违约之前,美国债务规模自今年年初就已达到规定上限,避险情绪酝酿已久,一个明显表现为各类避险资产价格的上涨。4月份黄金价格几乎来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加上近期席卷全球的“去美元化”风波,可以看到,全球多国正通过创新跨境支付结算机制、储备资产多元化等方法,对冲美元信用危机带来的潜在风险。自今年年初起,市场对债务违约的担忧就从未停下。根据路透社报道,2023年1月19日,美国政府达到了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迫使财政部开始采取特别措施,继续支付国家账单,引发外界担忧。债务上限,指美国联邦政府被授权通过美国国债借入的资金总额上限,以用于支付联邦政府开支。由于美国长期存在预算赤字,美国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目前31.4万亿美元的债务规模,几乎为美国2022年GDP25.46万亿美元的1.2倍。(上观新闻)
全 文ALL

【NIFD季报】金融监管改革深化,内外金融环境复杂——2023Q1中国金融监管

2023年05月06日 胡滨

2023年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东边日出西边雨”。在我国金融监管改革进一步深化之际,美欧爆发重大银行风险事件,我国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一方面,国际金融形势波云诡谲,市场复杂动荡,美欧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紧缩,银行风险显著上升,金融系统风险问题凸显,外部不确定性较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开局良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国内金融体系整体平稳,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开启,金融稳定和发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有所暴露,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疲态,房地产市场监管持续改进,“三支箭”政策效果有所显现。前一阶段国家关于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治理思路优化,数字经济监管实现常态化。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人工智能“一马当先”,“中字头”稳健前行——2023Q1股票市场

2023年05月04日 尹中立

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科技股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导致科技股大幅度上涨的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横空出世,引发资金热烈追逐。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网络科技、芯片存储、软件设计等行业的上市公司股票均受到市场资金的追捧。2023年3月底,该板块的成交额约占市场的一半,投机氛围明显过热。 “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引发市场的关注,央企上市公司股价逐渐走强,背后是央企改革出现新进展。 房地产市场出现见底回升迹象,但房地产行业指数在所有行业指数中最差,房地产行业股价的表现弱于市场预期,房地产市场复苏任重道远。 经济复苏动能较弱,货币环境宽松,是否能形成股价与资金的正反馈?还需要继续观察,公募基金的发行募资是重要的考察指标。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3年第16期

2023年05月04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了全年工作目标: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总体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优化服务结构,提升重点领域服务精准度,拓展保险保障渠道。贷款利率总体保持平稳,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 《通知》聚焦重点领域小微企业需求,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精准支持。立足纾困解难、扩大内需和稳定就业,支持住宿、餐饮、零售、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交通运输、外贸等领域小微企业的合理金融需求,促进经济复苏。立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支持制造业、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发展,助力产业升级。积极研发符合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特征的信贷产品,更好满足其用款急、期限短、频度高的资金需求。 《通知》紧扣提升服务质量主题,细化了对银行的服务要求。明确重点围绕小微企业无贷户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强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挖掘运用,增加信用贷款投放。积极开发小微企业续贷专门产品或完善现有产品续贷功能,合理确定本行续贷条件。规范小微企业服务收费行为,充分了解、严格审核、持续评估第三方机构收费情况,发现存在违规收费、收费过高的及时停止合作。加强风险监测分析,合理控制贷款质量。健全完善小微市场主体诉求回应机制,认真回应小微企业合理诉求,指导基层分支机构、客户经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服务第一线。 《通知》明确了构建保险服务小微企业机制、拓展保险保障渠道的具体要求。机构层面,要求保险业树立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系统风险保障的理念,明确专门部门统筹小微企业保险工作,梳理服务小微企业的各类保险业务。要求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小微企业的覆盖面。支持保险公司与政府、银行等围绕服务小微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产品服务层面,鼓励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可持续、保费合理的原则,针对各类小微市场主体丰富产品种类,设计专属保险方案,推出灵活缴费服务方式,探索简易化定损理赔模式。推广服务小微企业的工程建设、物流运输、灾害应对、产品责任等各类财产保险产品,丰富面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企业关系人的健康、意外、养老等人身保险产品。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截至2023年3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5.8%,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4.6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达到4010.5万户。《通知》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切实增强金融服务获得感,促进小微市场主体全面复苏和创新发展,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 (二)中国银保监会加强财会监管推动保险公司稳妥实施两个新准则 上市保险公司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2017年3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2020年12月《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两个新准则。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与原准则相比,主要变化包括两方面:一是金融资产分类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分别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是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要求基于历史损失信息、当前信息和未来预测信息,对预期信用风险损失进行估计,并计提减值准备。 新保险合同准则与原准则相比,主要变化包括三方面:一是原准则下保费收款一次性全额确认为收入,新准则下保费收款在整个保险期间逐期确认收入,并剔除其中的现金价值成分。二是原准则下负债评估的折现率使用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线变动影响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使用即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折现率,收益率曲线变动影响计入所有者权益。三是新准则按照利润来源,区分承保业绩和投资回报业绩分别列示。两个新准则对保险公司内部管理、财务会计、业绩考核等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保险公司更加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对保险公司实施两个新准则的监管力度。 (中国银保监会官网) 点评 近年来,银保监会在六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分别为保险公司持续回归主业、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营效率不断提升、承保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和经营性现金流保持充足。总体看,上市保险公司具备了实施两个新准则的条件,有利于保险业稳健运行,回归保险保障本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证监会核发首批企业债券注册批文 近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国证监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划转过渡期工作安排的公告》,证监会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移交的34个企业债券项目依法履行了注册程序,同意核发注册批文。首批企业债券发行拟募集资金合计542亿元,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产业园区、新型城镇化、安置房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5G智慧城市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产业领域。 下一步,证监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精神,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协作,继续平稳有序做好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划转工作。 (中国证监会官网) 点评 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等公司信用类债券,处于发改委、央行、证监会“三龙治水”格局之下,审核政策各有不同,发行人在不同品种之间腾挪,容易产生监管套利空间。稳妥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审核注册,有利于推动企业债券与公司债券协同发展,助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稳增长大局。 二、观点聚焦 (一)李扬: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五大挑战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分化态势,需要谨慎应对复杂的内外部局势。 李扬认为,从全球经济增长方面来看,有五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整体经济下行,尤其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下行显著。不仅如此,欧美经济下行产生了较大的溢出效应,导致很多与这些发达经济体关系较为密切的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面临不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二是美国的高通胀以及为了应对高通胀所采取的“暴力加息”,又引发了很多连带的金融风险。三是美联储加息的外溢影响加剧。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正在全世界蔓延,使得各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都难以完全根据本国经济发展进行调整。四是乌克兰危机把整个世界带入一个接近冷战的氛围之中,地缘政治形势恶化。五是中美双方长达5年的经济摩擦,已经突破了起初的“零和博弈”。 中国经济虽然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开门红”,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李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五方面的挑战。一是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三稳”目标中,稳物价最容易,稳增长有些困难,稳就业则非常难。二是疫情冲击固然已基本消弭,但修复3年疫情冲击留下的“疤痕”任务艰巨。三是货币虽然宽松但信用仍然紧缩。四是财政状况进一步失衡。五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是,目前全国超过70%的政府债由金融机构购买并持有,其中92%的地方政府债由地方商业银行持有。这意味着,中央赤字融资和地方赤字融资高度由金融系统支撑已经成为事实。这不仅为我们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增加了难度,而且也给我国未来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和复杂度。 (中国银行保险报) (二)王春英:外资对中国证券投资总体向好 近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京出席新闻发布会时表示,近几个月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善,外资对中国证券投资总体向好。 王春英表示,首先,中国经济稳步恢复,市场预期得到提振。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热情明显回升。其次,受多方因素影响,近期美元汇率和利率从高位回落,中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程度趋向收敛,已从最高的1.5个百分点收窄一半,当前在0.7个百分点左右。 王春英称,近年来,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规模总体上升,中国逐步成为新兴经济体吸收证券投资的主力。去年在高通胀压力下,美联储快速收紧货币政策,美元汇率利率都有明显抬升。全球各国吸收跨境债券投资规模明显减少,主要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出现资金回撤。在此情况下,中国也面临中美利差倒挂,证券市场外资也有所调整,但整体仍保持稳定。 王春英指出,境外央行和银行类机构投资中国的债市表现相对稳定,股票市场外资总体呈现净流入。证券投资项下资本流动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的大局。未来,人民币资产具有的综合回报稳定、投资价值高、多元化配置需求较强等特点还会吸引境外投资者稳步投资中国证券市场。 (中国新闻网)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3年第18期

2023年05月04日

一、保险创新应守住风控底线 距离去年年底的新冠疫情感染高峰已有数月,彼时“新冠保险”的仓皇下架留下一地鸡毛。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日前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情况通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财险公司涉及新冠疫情相关保险等财产险纠纷投诉1686件,占财险公司投诉总量的比值连续3个季度超过20%。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消费者没有在投保前仔细阅读责任免除条款,也未了解清楚申请理赔时需提供的证明材料,产生了不必要的理赔纠纷;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宣传时搞销售误导,在拒赔时玩“文字游戏”,各种“套路”不仅没有换来经营利润,反而招致“赔穿”的风险,大量投诉和诉讼案件更让一些公司原本不佳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由于这类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并不具有确定性的概率分布,因此在保险的大数法则下本就不属于可保风险。实践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保险行业无论是在产品研发、宣传营销还是承保理赔的阶段,都切勿存在侥幸心理,更莫要试探风险控制的底线。(经济日报) 二、信托公司加快规范整改互联网合作贷款 监管部门为落实《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已向信托公司下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信托公司互联网合作贷款规范整改的通知》,要求今年5月31日前完成互联网合作贷款业务规范整改工作。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整改涉及信托业务模式、技术系统等,目前来看,5月31日前完成难度较大。根据通知,信托公司此次需要按时完成的整改工作包括重签合作协议、落实“三个自主”底线要求等。《通知》鼓励信托公司根据业务实际、风险偏好等增加自主风控措施,规范开展互联网合作贷款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发布的《互联网贷款新规》,要求外国银行分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同样参照执行《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和《互联网贷款新规》要求。《互联网贷款新规》过渡期截至今年6月30日。(经济参考报) 三、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升温 改革化险仍是重中之重 4月份以来,包括宁夏、辽宁、内蒙古、广西和黑龙江在内的多个省、自治区政府披露了关于中小银行专项债相关工作的细节信息。此前有机构发布报告称,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3200亿元中小银行专项债额度推算,2022年全年中小银行专项债仅发行630亿元,剩余2570亿元或在2023年发行。地方专项债在向中小行注资补充资本金的同时,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相应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专项债可以方便快捷为部分中小银行募集资本,后续应该重点提升这些银行的风险管控和公司治理,以防风险累积。今年一季度,江西、陕西等省份曾在公布的预决算报告中亦提及中小银行风险问题。江西省财政厅将“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纳入2023年财政工作重点;陕西省财政厅也将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纳为重点。业内人士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支持政策,打通“堵点”帮助中小银行纾困解难,消化存量包袱。同时,引导中小银行将主要精力用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在改革发展中化解各类风险。(证券时报) 四、基金销售存在违规行为 渤海银行被责令改正 天津证监局日前披露了关于对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经查,渤海银行基金销售业务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包括:基金销售业务部门负责人、部分分支行基金销售业务负责人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合规风控人员未对基金新销售产品进行合规审查并出具合规审查意见,以及未将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投资人长期收益纳入分支机构和基金销售人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天津证监局表示,上述行为违反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中的多项条款。根据相关规定,决定对渤海银行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渤海银行应高度重视,严格对照基金销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书面向天津证监局报告整改情况。(上海证券报) 五、新型流动性冲击引发欧美银行危机 欧美银行3月份遭遇“信任危机”,多家机构倒闭或陷入困境。我们认为银行资产损失并非危机爆发的充分条件,期限错配理论只能提供有限解释,本次危机的根本原因或是社交网络驱动的新型流动性冲击超出银行业与监管的事前准备。硅谷银行倒闭前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引发热烈讨论,少数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大众观点,放大储户恐慌情绪,加剧银行挤兑压力。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Mark Warner称“硅谷银行倒闭可能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交媒体驱动的银行挤兑事件”。我们发现相关金融机构的网上讨论热度在机构“暴雷”之前呈指数式上升,社交网络数据可能影响金融风险事件演进。在社交网络以外,金融市场流动性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德银在3月份的经历为例,由于市场流动性差,几百万资金就导致德银CDS利差急剧走阔。如果关键资产定价在低流动性背景下出现超预期调整,或再次误导经济主体决策,造成金融体系震动。(第一财经)
全 文ALL

【NIFD季报】国际银行业动荡加剧,外汇市场震荡调整——2023Q1人民币汇率

2023年04月28日 张明

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外汇市场呈现涨跌互现格局。随着美元指数的走弱,瑞士法郎、欧元、英镑、加元等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呈现升值行情。韩元、日元、港币、新西兰元等国家的货币兑美元呈现小幅贬值行情。 2023年第一季度,美元指数整体走势相较于2022年表现出回落格局。受到国际银行业危机影响,美元指数在短期内曾出现小幅升值行情。考虑到影响美元指数走弱的因素仍在发挥作用,未来一段时间美元指数上行空间有限。2023年第二季度,美元指数总体有望在95-105的区间内运行。短期内,美元指数存在降至100的可能,但是会快速回调至100-105区间内。 相对于2022年,美元兑日元汇率在2023年呈现出升值格局。2023年第一季度,美元兑日元汇率走势大致在127至138的区间内波动。日美利差是美元兑日元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日本央行和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会影响日美利差变动,进而对日元汇率变动产生影响。2023年第二季度,日本央行和美联储大概率将延续当前货币政策格局,日美利差走势大概率还将延续第一季度行情。2023年第二季度,预计美元兑日元汇率大致在125至135的区间内波动。 2023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致在6.7至7.0的区间内波动。考虑到2023年未来三个季度中美货币政策制定的节奏和路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23年第二季度可能呈现双向波动,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的中枢在6.8至6.9,整体将在6.6至7.0的区间内波动。2023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再度显著升值,预计升值至6.4上下。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