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FD季报】2021Q3地方区域财政
2021年11月06日
三季度整体财政政策依旧趋紧,主要方向依然是调整财政可用空间,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收入端,在税收收入的推动下,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但是,由于房地产政策严监管影响,地方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不断下滑,从而导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持续回落。在财政的支出端,三季度支出力度依旧较弱。由于我国政府债务呈现央地不平衡和区域不平衡的特征,在经济结构变动、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可能大幅调整的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国际金融通讯(2021年第39期,总第55期)
2021年10月05日
IMF
飙升的能源价格可能到2022年才能缓解
IMF研究部大宗商品处处长佩斯卡托里等人撰文,分析了疫情以来的能源市场情况。疫情期间,由于经济停摆引发致能源消耗量骤降,进而导致能源企业削减了投资。然而,天然气消耗量却迅速回调,这就导致了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失衡。尽管煤炭可以帮助缓解天然气短缺的问题,但煤炭供给却受到了干扰。根据七月的预测数据,如果能源价格保持目前的水平,那么今年全球化石燃料的产出额将从全球GDP的4.1%增至4.7%,明年将增至4.8%。假设引发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上升的一半因素是由供给减少造成的,那么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降0.3%,明年将下降0.5%。
尽管如此,文章预计,今年冬季结束后,欧洲和亚洲的能源季节性压力将得以缓解,所以天然气价格将在2022年二季度恢复正常。同时,煤炭和原油价格也很可能下降,但不确定性仍然很高,小规模需求冲击仍然可能触发新一轮的价格激增。
这一情况意味着,央行不应受限于临时能源供给冲击带来的价格压力,而应当针对通胀预期脱锚的风险做好及时响应的准备。如果公用事业单位因为发电利润低而选择停止发电,那么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避免这一情况。由于水电费的将带来递减效应,对富裕家庭的影响明显小于低收入家庭,因此需要对低收入家庭提供额外支持,减轻能源冲击带来的影响。[1]
PIIE
美国三季度经济增长放缓,消费和投资增长滞后
PIIE高级研究员福尔曼等撰文分析了美国第三季度的经济情况。美国GDP增速较去年有所放缓,年增长率降至2%,基本符合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但仍不足以缩小经济中的持续存在的缺口。三季度GDP之所以增速放缓,是因为消费增速较弱,且企业对设备和建筑的投资降低。美国商务部10月28日的报告指出,美国GDP比疫情前趋势低2.6%,与第二季度的缺口基本持平。该缺口主要是由贸易赤字的大幅增加以及企业固定投资的持续疲软所导致的。最终国内需求(即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购买总量)仅比疫情前低0.9%,但因为美国的生产无法满足这一水平的需求,所以美国商品库存减少,贸易赤字增加。同时,由于实际生产遇到了供应链瓶颈和低迷的劳动力供应,价格上涨抵消了大部分的需求增长。总体来说,经济状况比今年年初的预期要好得多,但不及春季和夏季的乐观预期。
长期来看,目前供给的限制会消失,但其时间并不明确。新冠变种的可能性及疫情带来的持久行为变化也为经济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保持强劲的需求可能会使通胀率继续高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美国经济最易恢复的时段已经过去了,未来弥补剩余缺口会变得更为困难,但经济依旧会以远高于其潜在增长率的速度增长,从而继续缩小目前经济水平与充分潜力之间的差距。[2]
BIS
货币政策正常化对亚洲的影响
BIS行长卡斯滕斯发表演讲,对货币政策正常化对亚洲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进行了讨论。2020年初期,针对疫情,决策者都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保持了经济活动的底线,并提供了异常宽松的金融形势。目前,发达经济体逐渐恢复,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了利好,但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逐渐开始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这一进程将会导致国际金融形势收紧,因此很可能会对亚洲及新兴市场经济体造成较大的影响。
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具体影响同时取决于潜在的经济条件及政策相应。一方面,与过去相比,新兴市场能更好地承受全球金融条件的紧缩:新兴市场经济体有更高的外汇储备缓冲,央行及监管当局同时使用微观及宏观审慎政策,且货币政策框架也更加健全。然而,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财政赤字,公共债务也正在上升。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公司通常以外币发债。因此,未来美元及欧元的升值将对公司的偿债及再融资形成压力。
另一方面,卡斯滕斯对亚洲国家及新兴市场经济体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第一,外汇干预可以作为防止货币过度波动的一道防线,必要时还可以运用资本管制工具。第二,资产负债表扩张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并在低利率环境下为政策实施提供了额外的自由度。第三,必要时,针对金融机构(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再融资操作,可以用来恢复市场功能。最后,宏观和微观审慎措施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补充,以稳定国内金融状况,加强金融弹性。[3]
欧央行
欧元区经济前景及货币政策立场
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及副行长金多斯于10月28日发表演讲。
尽管势头有所减缓,但欧元区经济在三季度继续强势增长。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失业率已经下降,参与工作保留计划的人数与去年峰值相比也大幅度下降,但劳动力数量及平均工作小时依旧低于疫情前水平。九月,通胀率为3.4%。欧央行预期目前的高通胀率将会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但明年通胀率将会下降,因为目前的高通胀主要是由能源价格提升、需求恢复速度快于供给以及德国增值税削减结束后形成的基数效应这三个因素造成的,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将在2022年得到缓解,至少是同比增速的基数效应将被消除。未来的经济复苏趋势依旧取决于疫情的走向及疫苗接种情况。经济前景风险大致平衡;短期内,供应瓶颈及能源价格上涨是经济复苏及前景中的主要风险。市场利率有所上升,但融资条件依旧保持宽松。尽管九月份的企业贷款已有所回升,但上升有限;在抵押贷款需求的推动下,家庭贷款保持强劲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欧央行认为,尽管在今年第二、第三季度适度降低疫情紧急购买计划(PEPP)中的购买速度,但市场的流动性与融资环境依旧维持良好。[4]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1] Andrea Pescatori, Martin Stuermer, Nico Valckx, “Surging Energy Prices May Not Ease Until Next Year,” https://blogs.imf.org/2021/10/21/surging-energy-prices-may-not-ease-until-next-year/
[2] Jason Furman, Wilson Powell III, “US Economy Slows in Third Quarter as Spending and Business Investment Growth Sag,” https://www.piie.com/blogs/realtime-economic-issues-watch/us-economy-slows-third-quarter-spending-and-business-investment
[3] Agustin Carstens,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Normalisation on Asia,” https://www.bis.org/speeches/sp211020.htm
[4] Christine Lagarde, Luis de Guindos, “Press Conference,”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pressconf/2021/html/ecb.is211028~939f22970b.en.html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3中国金融监管
2021年11月05日
2021年3季度,新冠疫情冲击持续、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加速凸显,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国内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主要做四方面的工作。注重对大型房地产企业违约风险的应对与处置,着力防范关联性风险。大型互联网平台监管持续深化,"二选一"为代表的市场支配地位滥用的监管得以强化。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果。理财市场监管继续深化,着重强化流动性管理,着力防控跨市场风险传染。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3股票市场
2021年11月04日
2021年第三季度股票市场主要股指均出现一定程度下跌,但市场交易明显活跃,沪深两交易所的季度成交额比今年前两个季度均增长五成以上,市场多空分歧加大,不同板块股价走势分化加剧,量化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交易额。
本季度的市场运行特征仍然是股价分化。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的市场分化主要表现在“茅指数”与“宁指数”的切换,第三季度股市的分化主要以能源为核心展开,煤炭、石油是能源涨价预期的直接受益者,在“能耗双控”的影响下,有色、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供求关系出现变化,推动这些行业的股价大幅度上涨。
房地产金融的风险在本季度开始凸显,房地产市场在本季度出现了趋势性变化,这个变化将深刻影响未来的股票市场。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NIFD季报】2021Q3宏观杠杆率
2021年11月02日
2021年三季度宏观杠杆率继续下降,降幅为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共下降了5.3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债务增速偏低是三季度杠杆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分部门看,居民杠杆率基本平稳,上升了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共下降0.1个百分点,个人经营性贷款在居民债务中的占比持续上升;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了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共降低5.1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下行;政府杠杆率上升了0.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共下降0.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新增债务会小于预算赤字。
居民债务结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随着房地产市场活跃度下降,居民住房贷款对杠杆率的拉动作用减弱;而随着普惠金融范围扩大,居民经营性贷款增长较快,成为带动居民杠杆率上升的动力。
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完美去杠杆”,但二季度报告中揭示的隐忧已在三季度有所显现。实体经济复苏乏力,企业投资意愿不足。房地产企业出现债务风险,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标准趋严,抑制了基建投资增速。
中央财政收入超预期增长,国库现金相当充裕。考虑到政府债务支出手段受限,政府融资意愿不高,全年债务增量可能会低于全年的预算赤字。建议在坚持结构性调控的同时,适度放松总量政策,努力实现潜在经济增长,降低宏观金融风险。
......
本报告全部内容详见附件。
全 文ALL
破译美联储货币政策退出路线图
2021年11月02日
全 文ALL
金融风险周报 2021年第44期
2021年11月01日
一、被客户举报挪用28亿存款 渤海银行深陷信用危机
近日有媒体道称,江西知名药企济民可信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的28亿元存款,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用于另一家公司的“贷款质押担保”。存在银行的28亿元存款,在存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莫名被质押,一经媒体披露引起公众哗然。公开资料显示,渤海银行是“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济民可信集团则是大健康领域知名公司,曾多次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前十。目前,涉事双方均称已向警方报案,但案件尚未有最新进展,外界认为,渤海银行涉嫌“瞒天过海”。业内人士表示,若情况属实,渤海银行或涉嫌违反《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关工作人员或涉嫌挪用资金罪或违法发放贷款罪。有媒体指出,这起银行票据案,再次暴露出个别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风险隐患,引发银行业内外高度关注。相关专家表示,这一事件已给个别银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以及风险管控制度执行的薄弱环节敲响了警钟,专家呼吁坚决堵住个别银行风控漏洞。(每日经济新闻)
二、同花顺APP运行异常 损失或需投资者自行承担
10月28日早间,同花顺APP运行异常,出现无法登录交易账户、无法正常显示行情等情况,该话题也成为当日早盘微博热搜事件。与此同时,早盘A股三大指数齐跌,创业板指跌0.16%,深成指跌0.38%,上证指数盘中一度下跌1.24%,至午间收盘,上证指数跌幅收窄,但仍跌近1%。另一方面,在同花顺APP出现异常之时,同花顺客服电话、投资者服务热线双双被挤爆。记者多次拨打上述电话,均无法接通。在同花顺微博评论区,网友除了要求同花顺赶紧处理问题外,还有不少人表示让同花顺赔钱。不过,网友的这一想法或许无法获得法律支持。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种情况应属于合同纠纷,同花顺APP用户在初次使用同花顺时便与同花顺达成相关协议,协议上大概率会有类似情况的约定,豁免这种情况下同花顺的责任。在该免责条款中,同花顺表示,用户需要正确全面了解手机炒股业务的风险,如果用户继续使用,即表明用户已经完全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同意承担业务存在的全部风险。(时代周报)
三、上海银保监局:严查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向商品市场情况
10月27日,上海银保监局办公室发布《做好煤电行业正常生产和商品市场有序流通金融服务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严防银行保险资金影响商品市场正常秩序。严禁挪用套取信贷资金或绕道理财、信托等方式,违规参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投机炒作、牟取暴利。严禁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债市、期市,影响大宗商品价格,避免脱实向虚、空转套利。同时,要严格落实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要求,不得放松信贷用途管理和真实性查验,防止信贷资金被套取和挪用。要坚持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并重,坚决压缩退出过剩产能贷款,不得继续支持长期亏损、失去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加快不良资产核销进度,防止信贷资源被长期低效占用。上海银保监局表示,对机构自查不认真、没有主动报告和性质恶劣的行为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及时启动行政处罚程序,依法依规严肃问责。(中证网)
四、突发利空 2600亿市值“果链”龙头业绩爆雷
10月27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三季报。2021年前三季度,立讯精密实现营收810.13亿元,同比增长36.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90亿元,同比增长0.21%。但三季度,立讯精密增收不增利。财报显示,三季度,立讯精密实现营收328.66亿元,同比增长42.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亿元,同比下滑25.28%。10月27日,立讯精密股价收报38.12元,跌3.05%,总市值为2687亿元。今年以来,立讯精密股价累计下跌31.91%。立讯精密在三季报中表示,报告期内,外部环境持续复杂多变,除了海内外疫情的持续反复,上游材料短缺、价格上涨、运输能力下降及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对公司获利能力及部分产品的出货造成一定影响。加之部分重要产品线因客供物料供应不足,均发生量产落地与出货时间的递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存货、营业费用等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中国证券报)
五、前员工举报德意志银行 获近2亿美元奖金
据外媒日前报道,一名德意志银行的前员工帮助英美等国监管机构调查德意志银行,举报了该行曾不当操纵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一事,创下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举报人计划有史以来支出的最大一笔奖金,近2亿美元。美国衍生品监管机构表示,这笔巨额奖金是为“及时提供原始信息”而支付的,这些信息对已经“公开调查”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使得美国联邦监管机构和外国监管机构成功采取了执法行动,并成功采取了两项相关行动。”CFTC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并且没有透露举报人、其雇主或相关监管行动。有知情人士表示,该裁决与德意志银行在对操纵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进行监管调查后支付的25亿美元和解有关。据了解,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支撑全球金融的一个不光彩的利率基准,十年前被发现被银行家操纵,明年将开始消失。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都与CFTC和其他机构就上述丑闻达成了和解。(券商中国)
全 文ALL
每周监管资讯 2021年第44期
2021年11月01日
一、监管动态
(一)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保障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充足的损失吸收和资本重组能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财政部制定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国务院同意,现正式发布。
《办法》共七章四十一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体系。设定了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两个监管指标,将监管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要求,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初分别达到16%、6%,2028年初分别达到18%、6.75%;第二层次是在最低要求基础上,应满足相应的缓冲资本监管要求;第三层次是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有权针对单家银行提出更审慎的要求。二是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定义。根据国际统一规则,明确了各类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的合格标准,进一步理顺了各类工具的损失吸收顺序。三是确定了监管范围和监管主体。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财政部依法对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职责分工对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发行进行管理。
(银保监会网站)
点评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的出台是落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批准的总损失吸收能力国际监管规则的必要措施,有利于完善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和风险处置的制度框架,增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
(二)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
10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六章,四十二条。第一章总则,主要对适用业务及机构范围作出界定;第二章准备金的种类及评估方法,对非寿险业务的各项准备金定义及提取方法进行明确;第三章内控管理,对保险公司在准备金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内控管理作出要求;第四章监督管理,对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对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监督管理内容及方式进行明确;第五章法律责任,依据《保险法》对非寿险准备金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第六章附则,对实施时间等其他未尽事项进行说明。
(银保监会网站)
点评
《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出台使非寿险准备金监管制度与会计准则及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做到了协调统一,为保险公司的非寿险准备金评估和管理提供了更加完善、可循的制度依据。
(三)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为加强和改进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公平竞争,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
《通知》分为三个部分,共二十二条,同时配套下发《关于试运行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定价回溯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经营条件。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综合评级良好、准备金提取充分、公司治理合格相关要求的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二是实施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专属管理。明确保险公司可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人身保险业务范围,细化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规则,加强互联网渠道经营行为监管。重点解决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定价不科学、宣传销售不适当、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加强和改进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监管。首次实施分渠道定价回溯监管,建立登记披露机制,探索问题产品事后处置机制。
(银保监会网站)
点评
《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作为配套规范性文件,着力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领域的风险和乱象,统一创新渠道经营和服务标准,旨在支持有实力、有能力、重合规、重服务的保险公司,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保险服务。
二、观点聚焦
郭树清:不应搞“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10月20日,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开幕。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应当平稳过渡,不搞“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郭树清说,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反映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的矛盾。我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设施大国,发电装机总量、高铁运营里程、水利设施规模等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基础设施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必须持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中国青年报)
易纲:坚持金融分业经营基本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0月21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强调,未来将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强化风险隔离体制机制建设,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运行。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政策框架,维护好金融稳定。
易纲表示,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过于复杂的金融业务和产品设计会干扰风险定价并加速风险传染,我国金融业坚持分业经营,混业程度和业务复杂性相对较低,经营总体稳健。未来将继续坚持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强化风险隔离体制机制建设,维护金融系统稳定运行。
(中国证券报)
全 文ALL
银行理财“双池”新模式的潜在风险及对策
2021年10月29日
全 文ALL